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博物》

《博物》

《博物》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1670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航天(宇宙航行)、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53篇、专利文献1117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中国国家地理、博物、青铜器与金文等; 《博物》的相关文献由2063位作者贡献,包括罗兴富、王文波、艾纳香等。

《博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53 占比:33.11%

专利文献>

论文:1117 占比:66.89%

总计:1670篇

《博物》—发文趋势图

《博物》

-研究学者

  • 罗兴富
  • 王文波
  • 艾纳香
  • 井长水
  • 周晓丽
  • 孟祥兆
  • 张辉
  • 罗昔联
  • 顾兆林
  • 王艳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铁铮; 张先勇; 张迪
    • 摘要: 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才对得起人生最宝贵的童年?儿童博物教育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岁末年初,儿童博物教育研讨会线下线上召开。其主题是"家园协同,博物育人"。在我国"双减"政策出台,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前召开这样的研讨会,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次研讨的显著特点是,专家学者与幼儿园一线教师们一起,针对儿童博物教育的理念与实践问题进行广泛分享与深入交流。因此使得研讨既有理论高度,又紧密结合实际。
    • 杨宇鲲
    • 摘要: 自秦汉至魏晋,知识界涌现出一批以《博物志》为代表的博物类书籍,它们具有类似的叙事模式,其思维源头可上溯至先秦儒家的“博物”观念。在先秦儒家的话语中,“物”不仅包含“鸟兽草木”等具体之“物”,还涉及记忆、经验等具体之“事”。作为认知的客体与主体,“物”“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动关系,客体“物”的存在是主体认知的外在前提,主体“我”的道德情感则是生成“物”之善恶的关键要素。孔子对于周人“敬天保民”思想的哲理化是儒家产生这种思维方式的历史背景。基于此,“博物”遂成为儒家实现“君子人格”理想的重要支点。
    • 摘要: 鸡妈妈带着刚出壳的小鸡觅食时,突然发现一双圆溜溜的大眼正盯着它们。不好!快快呼唤小鸡们穿过花丛回家吧。
    • 高昱
    • 摘要: 中国有着悠久的博物传统,博物作为理解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自《诗经》起就体现于文学创作之中。杜甫的诗歌取材广泛、内容博大,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博物学内容。旅居巴蜀是杜甫一生中的重要时期,在巴蜀的奇山异水之间,杜甫以他敏锐的观察和深入的体验,用诗歌记录着这里独特的自然物候。诗中浓厚的博物情怀,体现了他对于天人关系、物我关系以及物物关系的思索。而杜甫这种博物情怀的形成,与儒家“多闻”“物与”思想以及“取类比象”“陶冶性灵”的文人性格息息相关。
    • 叶俊萍
    • 摘要: 幼儿园博物教育,指的是有目的地为幼儿提供自然、人文等生活中各种直观的、可感知的、可操作的物品或材料,创设出具有一定主题性质的“有准备的环境”空间,以利于培养幼儿博物意识的教育性实践活动。博物主题活动是开展博物教育的重要活动形式,即以主题活动形式对幼儿开展的博物教育。博物主题活动既具有一般主题活动的共性特征,如都是围绕一个主题而展开的系列活动。
    • 王丽
    • 摘要: 有效建设利用幼儿园的资源地图,不仅有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资源观,而且可以为课程带来无限的可能。儿童的世界是博物的世界。在这个多、广、大的世界里,儿童用眼睛去发现、用双手去创造、用心灵去体会,而成人的作用就是陪伴、发现和支持他们。资源地图作为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鹰架之一,蕴含着无穷的奥秘,需要儿童与成人共同去构建。我园在建设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统整理念下“儿童博物”课程建设》过程中,基于“博物意识”,倡导“打破壁垒”,体现“统整、耦合、交互”。在课程游戏化资源地图的规划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老师、家长陪着儿童一起探寻博物的世界。
    • 张力文
    • 摘要: 《中国国家地理》在2000年10月转型为科学传媒,采用全新的办刊理念,旨在通过激发公众对科学的热爱和思辨来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中国国家地理》内部自我裂变、驱动发展,逐步形成了三大核心理念:内容为王、垂直深耕和跨界创新。内容为王是立身之道,注重报道美、体验美、沉思美;垂直深耕是服务之本,内部孵化子刊《博物》,与中华书局合作推出《中华遗产》,影视、图书和新媒体公司纷纷加入《中国国家地理》传播系统;跨界创新是提升之策,建立三重用户体验,提供“行”“知”“悟”的实践机会。《中国国家地理》引领公众热爱科学并参与其中,每一次自我裂变都是科学传播的使命使然。
    • 摘要: 博物课堂公益讲座,每周日晚19:30开始(节日除外),形式为语音直播,各路专家学者、杂志作者与大家分享他们的故事。微信扫描二维码,在“博物课堂”公众号获取讲座信息。
    • 摘要: 多刺大树猴见愁网友@谷雨SCREAM:博物君!我朋友在加拿大拍到一种刺很多的高大植物,请问这是多肉植物吗,怎么能长这么高?博物杂志:智利南洋杉,不是多肉。这种树的树干上也全是刺,被称为monkey puzzle tree,直译是“猴懵树”。
    • 何长欢; 唐志远(摄影)
    • 摘要: “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我们经常这样赞美奶牛。如今,中国人均一年消费牛奶达35.8公斤。这么多的牛奶,是怎么从牛身上挤出来的呢?奶牛们平时又过着怎样的生活?为此,《博物》编辑特意前往奶牛场,探访这些“生产劳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