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博士生教育

博士生教育

博士生教育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584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信息与知识传播、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7篇、会议论文47篇、专利文献35244篇;相关期刊193种,包括世界教育信息、高教探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成立二十周年交流会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创刊三十周年学术交流研讨会、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2014首届“跨学科研究”博士生学术论坛等;博士生教育的相关文献由708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文礼、罗英姿、陈洪捷等。

博士生教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37 占比:1.50%

会议论文>

论文:47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35244 占比:98.37%

总计:35828篇

博士生教育—发文趋势图

博士生教育

-研究学者

  • 王文礼
  • 罗英姿
  • 陈洪捷
  • 沈文钦
  • 赵世奎
  • 黄海刚
  • 张英丽
  • 林功实
  • 洪茜
  • 王东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彬; 赵世奎
    • 摘要: 跨学科博士学位项目在美国快速发展,已成为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的制度化手段。美国跨学科博士学位项目包括建制化项目和个性化项目两大类,其中建制化项目包括一主多辅、多主体联合和实体跨学科中心三种组织模式。跨学科博士学位项目主要包括跨学科课程、跨学科社区和跨学科指导三个关键环节,尽管从外在形式上看与传统博士学位项目差别不大,但每个关键环节都体现出强烈的跨学科性。跨学科博士学位项目的生成过程表明,跨学科研究是跨学科博士学位项目的基本内核和逻辑主线,而跨学科研究的固有特点决定了跨学科学位项目具有变动与稳定、分化与整合、高要求与低回报这三方面的张力。基于对美国跨学科博士学位项目的分析,建议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完善我国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的支持政策:前移支持关口,扩大支持范围;增加软支持,减少硬约束;以项目牵引导师,以导师牵引学生。
    • 洪茜; 郭菲; 郑湘; 哈密什·科茨
    • 摘要: 20世纪后半叶以来,多国博士生教育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不同挑战和问题,如何提升博士生教育质量逐渐引起学术研究和政策实践的关注。基于20世纪以来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的开展背景及内容,对质量评价背后蕴含的质量内涵进行提炼,发现博士生教育质量内涵经历了从“学术地位”“、公共效率”“、市场产品”到“学习者发展”的演变。新时代“共同利益”这一博士生教育质量内涵,其指向的质量评价要素,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建立公正且适当兼顾更广泛群体利益的招生机制;创设有利于不同群体全面发展的过程环境;注重培养博士生作为社会成员和未来高层次专业工作者需具备的素养。在知识生产方面应在预防和化解事关人类福祉的挑战和风险方面发挥支撑作用,并推动知识成果在学术界乃至全社会的开放、共享和传播。
    • 高伟航; 王文利
    • 摘要: 在模式3知识生产对世界各国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产生深刻影响的背景下,日本政府继“博士生教育课程引领计划”初步实现革新博士生培养机制的目标后,将模式3知识生产的核心要义融入新一轮博士生教育改革——“卓越大学院计划”。该计划以具备卓越知识创造和应用创新能力、能够应对和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高水准博士为培养目标,通过构建多元知识生产主体共同参与的入学选拔机制,制定需求导向、协同培养、分层提升的复合型培养方案,实施不同知识生产部门与多学科教师协作参与的导师制度,建立基于多元学术评价机制的学位授予制度等创新举措,进一步深化博士生教育改革,进而稳固并提升日本的科技竞争力。在优化博士生培养目标、构建开放性的博士生培养机制、建立多维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提升我国博士生教育发展水平的建议。
    • 刘泽文; 罗英姿; 叶淼
    • 摘要: 如何回应不同利益主体对博士生教育质量的质疑成为当前博士生教育质量管理的重要挑战。结合对博士生培养单位、用人单位、在读博士生及毕业博士的访谈,获悉不同利益主体对博士生教育质量的评价。调查发现,博士生教育呈现出多重匹配矛盾:毕业博士能力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矛盾;学术成果导向的评价与博士生个体发展的矛盾;非学术能力提升与传统模式培养的矛盾;毕业博士职业期望与职业现实的矛盾。针对博士生教育出现的匹配矛盾,基于不同主体价值诉求从理念输入、宏观把控、过程培养及发展引导四个维度提出具体的质量提升路径:一是以学生发展为导向,整合多元利益主体诉求;二是政府稳步推进职能转变,宏观把控博士生教育质量;三是注重跨学科培养,提升博士生可迁移性能力;四是重视职业训练,拓宽博士生职业发展路径。
    • 尹婷婷
    • 摘要: 在符号泛滥的时代,博士生学术评价表现出仿真特征。仿真在博士生学术评价中主要表征为:一是评价指标具有仿真性,表现为凸显学术论文评价地位,弱化其他学术成果的评价功能;二是评价方法具有仿真性,表现为学术成果的使用价值让位于符号价值;三是学术国际化具有仿真性,表现为对国际索引收录期刊的病态迷恋。博士生仿真学术评价制度的形成有它依存的内在逻辑和价值取向,包括行政逻辑遮蔽了学术逻辑,绩效主义催生了符号拜物教,利益相关者的合谋维护着仿真性评价。突破博士生仿真性学术评价陷阱需要明确博士生培养目标,树立正确评价导向;减少行政权力对学术的干涉,遵循学术规律;强化培养单位评价主体责任,开展沉浸式评价;尊重学科差异性,践行以学位论文为核心的多元评价制度。
    • 赵世奎; 吴彬
    • 摘要: 已有研究对博士生科研的中间过程和内部状态关注较少,因而形成了对博士生科研认识的黑箱。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和中介分析的方法发现,与博士生培养密切相关的入学输入型变量、个体心理学变量和社会环境性变量对科研投入时间具有显著影响,并以科研投入时间为中介变量对论文产出产生影响;但科研投入时间对论文产出的影响效果较弱。这表明,科研投入时间不足以单独作为核心中介分析博士生科研过程,需要设法将科研投入时间的质与量同时纳入考量,以拓展和丰富科研投入的内涵和维度。
    • 邵宏润; 冯美瑜
    • 摘要: 科学、有效的评价博士生教育质量,保障博士生的权益,是博士生教育的关键,而博士生感知质量是博士生教育质量最显性、最直观的体现。以往对博士生教育质量的评价主要源于教育行政部门,这种评价往往忽视了博士生的主体感知性,在教育质量改进上往往会产生偏差。博士生感知教育服务质量理论框架和评价体系的构建,打破了传统的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的局限,开创了以博士生为主体的服务质量评价新模式。以质量特征、质量要求及满足程度为分析路径,从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关怀性、保证性五个维度解读博士生教育服务质量的生成规律,明晰其质量生成中的重要指标、关键环节,以期为评价博士生教育质量提供更为有效的分析工具。
    • 孙清凤
    • 摘要: 新闻传播学较强的应用性特征要求其博士研究生兼具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能力。中美两国具有代表性的新闻学院在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和方向、严谨的考核制度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二者主要区别在于以应用为导向和以学术为导向的价值取向,进而反映在课程设置、师资构成、实践体系方面的差异化发展。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以应用为导向的培养理念与实践对于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培养在价值取向、课程设置与支撑体系建设方面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 许丹东; 沈文钦; 翟月; 陈洪捷
    • 摘要: 博士毕业生的实际就读体验对于改进博士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全国261所博士生培养单位、15512名博士毕业生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博士生的培养状况,结果表明:博士毕业生对于导师、课题研究过程、科研硬件条件的评价较高,但对课题申请环节、课程教学、生活条件、教学能力提升的评价相对较低。另外,约50%的博士生是延期毕业的,并且其归属感和整体满意度得分都明显不如未延期毕业的博士生。博士生培养单位需要进一步重视博士生的学术训练过程,重点在课题研究支持、课程教学、生活条件保障、教学能力培养方面做出改进,并通过提升培养过程各环节的质量降低博士生的延期率。
    • 洪茜; 郭菲; Hamish Coates
    • 摘要: 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探究低年级直博生学术热情消减的原因,指出学术热情消减是在个体入学前学习基础、动机与准备,教育情境中的重要他者和发展平台,以及就业前景等因素的作用下引发的行动回应,在不同个体身上体现为“主动放弃”或“被动抽离”两类维度,进而对个体后续发展趋向产生差异化的影响。据此提出了建议:贯通“后推免时期”与博士生教育阶段,提升本博衔接水平;因人施教,设定合理角色期望与支持策略;适应学生多元的发展需求,建设开放包容的博士生培养体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