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协作知识建构

协作知识建构

协作知识建构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79篇,主要集中在教育、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常用外国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9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24319篇;相关期刊40种,包括学园、无线互联科技、当代教育科学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五届全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生论坛、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计算机辅助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CBE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第21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等;协作知识建构的相关文献由103位作者贡献,包括石娟、赵海霞、谢幼如等。

协作知识建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9 占比:0.28%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24319 占比:99.68%

总计:24398篇

协作知识建构—发文趋势图

协作知识建构

-研究学者

  • 石娟
  • 赵海霞
  • 谢幼如
  • 刘鸣
  • 宋乃庆
  • 胡丽萍
  • 姜强
  • 季晓莲
  • 康晋
  • 张媛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靖; 李会; 李永婷
    • 摘要: 协作知识建构是个体认知加工与社会知识建构的内外双向促进过程,社会认知冲突的激发与消解在此过程中起到核心推动作用。学习者在协作知识建构的互动过程中,经常会感知到社会认知冲突,已有研究提供了高效引导并消解社会认知冲突的两种调节方式,其中认知调节被广泛采用,而关系调节效果则存在争议。由于认知调节在社会认知冲突消解中是必要的,并且单纯开展关系调节并不能解决认知上的冲突,也无法促进协作知识建构。为此采用实验研究法,分别设置无支架类组、认知类组、整合类组,其中整合类组是实施并整合了认知和关系调节双支架;再运用过程挖掘法和认知网络分析法,对比分析三个实验阶段三类组的社会认知冲突消解情况和协作知识建构水平,从冲突消解和知识建构水平两方面互相佐证实验结论;进而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整合类组在三个实验阶段的社会网络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关系调节支架能够通过调节学习者的关系失调,为认知调节支架正常发挥作用提供良好的协作氛围,进而促进小组社会认知冲突的消解和协作知识建构水平的提高。另外,关系调节支架还能够提升协作小组的交互强度,促进小组成员的平等化参与。但个别小组成员出现“离群”现象,说明关系调节支架在其中的作用机制仍有待研究,其普适性也有待提升。未来研究可以扩大实验规模,来提升支架的有效性和普适性。
    • 张明建
    • 摘要: “互联网+教育”融合赋能的以学生为中心,“师—生”“生—生”协作建构知识的混合学习模式正在重塑教与学新业态、新模式。基于此提出了“学—教”同频共振有机融合的生态与学习场景建构策略,“阶段递进—螺旋上升”的协作知识建构混合学习活动模式。经两轮实践验证了建构的策略与模式的有效性,同时发现针对高职学生学习特质,工程技术类课程将学生协作探究成果与课堂研学优化共享成果,通过仿真、动画虚实融合演示获得直观化验证与体验,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绩效与职业岗位综合能力,对“学—教”同频共振有机融合大有裨益。
    • 蒋纪平; 满其峰; 胡金艳; 张义兵
    • 摘要: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与团队协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线学习的知识进化研究多针对学习者个体而缺少群体研究的视角,对知识进化过程的动态性分析不足,进化机制等尚不清晰。本研究基于进化认识论,将在线协作知识建构的知识进化基本单位确立为知识种群,在遵循遗传、变异与选择机制的同时,进化过程又呈现出复杂的知识创造特性。本研究分别以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为透镜,透视了在线协作知识建构的知识进化本质,并体现为客观知识的创造、集体知识的形成和自组织进化;确立知识创造的前馈过程和反馈过程,构建了知识种群的形成、竞争与协同和自组织进化模型。
    • 尚保泉; 刘艳; 敖文娟
    • 摘要: 协作知识建构注重学习者参与协作学习伙伴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与学习伙伴分享学习资源、观念和理解。研究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基础研究、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等方面,未来研究需对理论基础和实践研究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提高深度协作知识建构过程的效率。
    • 张文兰; 刘君玲; 刘斌
    • 摘要: 情绪交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在线学习者协作知识建构的成效.为了探究情绪交互的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对在线学习者协作知识建构的影响程度,研究综合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从整体网络视角分析在线协作讨论中情绪交互的网络结构特征,并依据Gunawardena提出的知识建构模型对在线学习者协作知识建构水平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情绪交互的连通性较低、密度整体不高、中心势偏高,而且在线学习者的协作知识建构总体水平也不高,主要集中于知识分享和知识分析层次.其次,情绪交互密度和中心势不仅与知识协商和知识修改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在线协作知识建构水平.鉴于此,文章从情绪交互视角提出了提升在线学习者协作知识建构水平的策略.
    • 张明建
    • 摘要: 根据传统课堂学习模式学习者被动知识建构的缺陷,剖析了协作知识建构的混合学习模式相对传统学习模式的对称比较优势.聚焦"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学-教"同频共振有机融合的主动交互协作知识建构理念,创设线上/线下课程混合学习共同体,基于创设的混合学习活动线上虚拟学习场景和线下真实情境学习场景,对线上/线下师生时空交互、面对面交互与生生交互的混合学习活动和学习绩效评价进行系统设计.借此课程学习共同体线上线下虚实融合的混合学习与协作,依托大数据智能分析赋能课程混合学习共同体与个体知识协作建构全过程,全程精准监测学生协作知识建构成效,并加以指导和引导.基于此,协作建构知识由课前导学碎片/片段化知识与认知堆栈,课中研学向知识交织融合迭代收敛演进,课后/课外固学反思实现知识的迁移内化,旨在为高职教育提质增效提供一种新视域.
    • 李海峰; 王炜
    • 摘要: 知识共享是虚拟学习社区协作知识建构和知识创造的重要前提,然而关于其影响因素系统性研究的缺乏使得我们难以周延地揭示其影响因素体系.本研究遂利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对国际主流数据库的知识共享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知识共享是目前虚拟学习社区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者主要从社会资本、社会认知和社会交换等理论视角,利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和理论模型分析方法,揭示了影响知识共享的环境因素、团队因素、动机因素和认知因素等.根据知识共享研究的理论视角和影响因素,构建了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结构模型,模型从5个一级维度、12个二级维度和37个指标揭示了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系统结构及其作用机制.未来的虚拟学习社区需要采用创建生态系统、开发功能模块、拓展评价方法和跨界理论驱动等措施进一步促进知识共享意愿和行为.
    • 沈丹丹
    • 摘要: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深度学习旨在通过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掌握专业内容,发展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在新的教学环境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协作知识建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是教学过程中亟须探索的重要问题。
    • 李淑宇; 王兴辉; 付羽聪
    • 摘要: 协作知识建构是知识时代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它强调学习者必须参与协作学习伙伴之间的协作对话过程,并通过对话协商来进行意义建构.文章主要描述我国协作知识建构的理论研究现状以及实践应用现状,有利于人们快速掌握协作知识建构的特点,推进其在我国教学中的应用.文章主要对2006—2020年的核心期刊中有代表性的文章以及硕博论文进行了梳理及分析,进行我国协作知识建构研究.
    • 王靖; 王琦; 邓雯心
    • 摘要: 在协作知识建构过程中,学习者之间的认知冲突可以为持续的有意义协商、知识创生提供内部动力.很多学习者面对认知冲突时会选择逃避妥协、直接附议等方式,导致学习无法走向深层次的知识建构.因此,提出有效消解认知冲突的对话提示支架设计四原则,据此设计了选择类、改善/保留类、补充/融合类三类对话结构性提示支架.开展了三轮实验验证支架效果,并采用认知网络分析和滞后序列分析对学习者的对话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学习者的社会属性在协作知识建构中是需要重视和调节的因素;所构建的三类对话结构性提示支架对于学习者的认知冲突消解具有正向引导作用及后续积极效果;对话提示支架的作用机理在于将认知冲突外显化,减少学习者面临冲突时的不确定感和低效能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