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华罗庚

华罗庚

华罗庚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1413篇,主要集中在数学、教育、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11篇、会议论文2篇、相关期刊775种,包括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科学新闻、高等数学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经济数学与管理数学分会2010年年会等;华罗庚的相关文献由1129位作者贡献,包括孔章圣、本刊编辑部、梁羽生等。

华罗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11 占比:99.86%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14%

总计:1413篇

华罗庚—发文趋势图

华罗庚

-研究学者

  • 孔章圣
  • 本刊编辑部
  • 梁羽生
  • 于志洪
  • 华罗庚
  • 王元
  • 崔鹤同
  • 佚名
  • 史飞翔
  • 宋宝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兰莹莹
    • 摘要: 华罗庚先生注重因材施教,倡导在高校数学教学中采用“一条龙”教学法。文章首先回顾华罗庚先生教学的时代背景,然后介绍他“深入浅出、引导思考”和“生书熟讲、熟书生温”的授课方式,以及所著《高等数学引论》中“重要概念、重要定理预设伏笔”“内容阐释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写作方式所体现的教学基本特色。在肯定华罗庚先生教学思想的基础上,文章分析了当前高校数学教学的基本情况,旨在分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与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和体会。
    • 许婧洋; 兰希(指导)
    • 摘要: 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我们的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在一次旅游途中,我也发现了藏在生活中的数学。那天,我们一家人一起乘坐火车去外地旅游。火车在轨道上飞驰,我看着窗外匆匆而过的景物,十分兴奋。道旁的树木投下浓浓树荫,层层叠叠的黄绿色稻田荡起稻浪。
    • 本刊
    • 摘要: 1923年,江苏省金坛县一所中学的初二学生正在上数学课。老师讲完课本上的内容后说:“现在,我出一道有趣的题目考考大家。”同学们好奇地看向老师。“这是道难题,大家听好了!”老师说道,“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意思是:有一堆物体,但不知道它的数量,如果三个三个地分组会剩下两个,如果五个五个地分组会剩下三个,如果七个七个地分组会剩下两个,请问这堆物体有多少个)?”
    • 刘为民
    • 摘要: 精妙的数理思维和鲜明的时代色彩及深厚的诚朴感情,是“人民数学家”华罗庚诗词创作的首要特点与思想根底。1962年春节,华罗庚写了一副春联。上联是:“敢、干、赶”,下联是:“严、研、验”;横批就一个字:“党”。华罗庚把这副春联贴在自家大门上,充分表达自己当时的思想情怀和攻关自律的科学精神,那就是:脚踏实地、严于律己、专心研究、督察检验。
    • 刘久军
    • 摘要: “双减”背景下,明确提出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然而减负不能降低质量,如何平衡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就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数学阅读的指导是有效途径之一,尤其是对非文本材料的阅读、理解。我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曾经说过:“数无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在数学中,数和形是两个最主要的研究对象,两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 摘要: 1910年,华罗庚出生在一位杂货店店主家。他爱动脑筋、不善言辞,时常想问题想得出神,被小伙伴们戏称为“罗呆子”。初中毕业后,华罗庚考取了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但因店铺生意日渐萧条,父亲无力供他继续读书,他只好辍学回家。但华罗庚热爱数学,找来几本数学书一边看店一边自学。邻居早起磨豆腐时,他已经点着煤油灯在看书了。
    • 摘要: 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事。”——居里夫人知识是一座宝库,而实践则是开启宝库的钥匙。——托马斯·富勒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创造和发明,都是和创造发明者的独立地深入地看问题的方法分不开的。——华罗庚
    • 华罗庚
    • 摘要: 我的经历,或者说我的学历,讲起来也简单,也不简单。说简单,就是三个字:靠自学。说不简单,就是一生中,遭受过许多次"劫难"。1980年,外国又来邀请我去讲学。有的老朋友很关心,也有点担忧,他们说,这次华罗庚出国,可能要露底了。为什么呢?因为我十几年不上图书馆了,还能不落后吗?不但如此,大家都知道,那时候,我一方面是各处跑,搞统筹优选,是很忙的。但是,他们不知道,我有个上算的地方,就是"里通外国"。
    • 摘要: 华罗庚曾说:“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一批有志之士怀揣着炽热的心,从海外归来投身祖国怀抱,为新中国建设作出不朽的贡献。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苦读六年,取得了地质学硕士学位后谢绝了老师的好意,他说:“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贡献给我的祖国。”
    • 陆方野
    • 摘要: 不一样的国学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记载了丁谓的事:“祥符中,禁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土远,公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乃决汴水入堑中,引诸道竹木排筏及般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事毕,却以斥弃瓦砾灰壤实于堑中,复为街衢。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读罢,又想起华罗庚讲统筹方法的例子:先烧开水,再洗茶杯,能更早喝上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