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华夷秩序

华夷秩序

华夷秩序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8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亚洲史、外交、国际关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篇、专利文献116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唯实、理论观察等; 华夷秩序的相关文献由84位作者贡献,包括韩东育、刘凤华、刘悦斌等。

华夷秩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2 占比:41.41%

专利文献>

论文:116 占比:58.59%

总计:198篇

华夷秩序—发文趋势图

华夷秩序

-研究学者

  • 韩东育
  • 刘凤华
  • 刘悦斌
  • 朱海燕
  • 李庆
  • 王亚宁
  • 胡鴻
  • 薛小荣
  • 万明
  • 万齐岭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冠玺
    • 摘要: 日本人的国民性所体现出的“缘人”特征与武士道精神,对上下位序非常敏感;自我定位对日本人十分重要,因为上下位序是通过自我定位而决定的。传统华夷秩序所体现的位序,乃中国在上,日本在下。日本的儒学者对传统“中国”一词所预设的华夷之辨与东亚政治秩序,不管是在“文化认同”或“政治认同”上,均难以接受。通过不断地对“中国”一词提出臆想性的解释,日本的儒学者缓解了“文化自我”与“政治自我”割裂所造成的自我定位困境,并让中国经典得以适应于日本的整体文化(自信)之中。日本的国学者排斥儒释文化,认为必须立足于日本的价值之上,才能够认识到中国的“道”误在何处。日本学者对“中国”一词诠释的嬗变,对日本人的自我定位与国际关系,均带来重大影响。
    • 万齐岭
    • 摘要: 探究近代日本早期"亚细亚主义"的发展脉络不仅能捕捉日本的对外制策趋势和舆论导向,还有助于理解作为亚洲一国的日本何以坚持对东亚乃至世界发动法西斯主义侵略战争.千百年来,对华夷秩序"中心"的反叛与对抗几乎贯穿了身处区域秩序边缘的日本的所有对外政策,地处华夷秩序版图的"边缘"使得日本具有将大陆"中心"相对化并克服的可能,而这也是造成早期亚细亚主义悖论表述的深层历史原因.幕末明治初期,西力东渐给日本摧毁旧华夷秩序的机会,此时"亚细亚主义"指向亚洲内部,日本表面宣扬"亚洲连带"一致对外,私下却迅速"西化"并染指东亚,并在实现对清平等后逐步由"亚洲连带论"走向公然侵亚的"脱亚论".两者间看似言论相斥,实乃侵略扩张的一体两面,"连带"与"脱亚"的正反表述在甲午胜出的事实面前划为同一.
    • 吴树旺
    • 摘要: 在中国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华夷之辨"从古代文明开始,贯穿中国帝制时代始末。而衡量"夷夏"的标准,大致可以分为血缘、地缘、文化三方面。古代中国将自己的四周分为北狄、西戎、南蛮、东夷以辨"华夷"。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经历了对汉朝威信的依赖,后来又对唐朝的大量学习和借鉴,不仅奠定了此后推行的"大化改新"的基础,还逐渐意识到要摆脱"中国桎梏",日本先后将目光聚集到了明朝的藩属国——朝鲜和琉球之上,企图将原本以朝贡贸易维系的中、日、朝、琉东北亚的"华夷秩序"解构,重新构建属于自己的日、朝、琉的"和夷秩序"。
    • 黄克武
    • 摘要: "中国本部"一词是从西文的"China Proper"翻译而来,指中国固有的领土,本部之外的地区则是边疆,包括满蒙疆藏等地.此一词汇的讨论要放在中国从华夷秩序到现代国际政治、国家边界的历史过程中来观察."中国本部"一词原为西方作家为了解清帝国而发明的词汇,用来说明华夷秩序下本土(或所谓十八省)、藩部与四夷;此一西文经翻译传到日本.近代以后,在中国现代国家形成之际,日人为解释中华帝国疆域并合法化本身疆域扩展而运用此一词语.清末之时此一词语又传入中国,而影响国人对"中国"范围的认定.1930年代"中华民族"的意识在日人侵略下日益增强,开始有学者批评日人的语汇与观点执意凸显中国本部与边疆之分别,又进而引发顾颉刚与费孝通有关"中华民族是一个"的争议.本文描写此一词汇与相关辩论的起源、演变与衰微.
    • 胡鸿
    • 摘要: 金戈铁马的十六国,大约是中国历史上最让人感到混乱、陌生又不乏一丝神秘感的时代。“三分归一统”的西晋王朝匆匆收场,北方历史舞台上突然出现了一大批匈奴、羯胡、鲜卑、氐、羌等势力,虽然他们大多已经在华北、关中定居了几代人,但直到这时史书记载的聚光灯才照向了他们。
    • 李庆
    • 摘要: 万历三十年,明神宗罔顾大臣力谏,执意派遣使团前往吕宋机易山开采金矿,后因与西班牙人的冲突,无果而终.根据新近发现的中外文史料,海外采金事件的曲折过程和复杂内幕,一方面同士人、宦官间的矛盾冲突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还反映了民间商人拓展海外市场的诉求.此外,使团在吕宋遭遇的挫折也折射出朝贡贸易制度与新兴的全球贸易网络早期接触时的微妙关系.
    • 张新民
    • 摘要: 传统边疆体系不同地区之间的盛衰兴替通常都有连环性,必然会刺激或影响王朝中央政府的内政决策问题,由于外患与内政之间存在内在本质的互动关系,必须全面兼顾才能做出准确可靠的分析或判断。传统边疆治理积累的历史经验复杂繁多,但仍可以模式建构的方法进行归纳与总结,其中可举者如汉武帝的治边模式、诸葛亮的治边模式、两宋时期的治边模式、清代的治边模式,均各有其利弊和得失,而以诸葛亮用德而备兵即“威德”型的治边模式最为可取。由于边疆地区本质上也是民族聚居区,因而边疆治理也关涉华夷秩序如何建构的问题,尚有必要重新理解或诠释“大一统”观念的原初本义,看到天道人心既是政治行为正当性的本体依据,也是华夷与天下秩序合法性的形上根源,而只有做到“天下归心”与“天下归仁”,才能长久建立造福人类社会的和平稳定秩序。
    • 李庆
    • 摘要: 万历三十年,明神宗罔顾大臣力谏,执意派遣使团前往吕宋机易山开采金矿,后因与西班牙人的冲突,无果而终。根据新近发现的中外文史料,海外采金事件的曲折过程和复杂内幕,一方面同士人、宦官间的矛盾冲突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还反映了民间商人拓展海外市场的诉求。此外,使团在吕宋遭遇的挫折也折射出朝贡贸易制度与新兴的全球贸易网络早期接触时的微妙关系。
    • 周莹
    • 摘要: 在古代,东亚地区一直处在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夷秩序"体系之下,在"礼"的观念中保持着和平有序的地区往来,形成朝贡册封关系.日本与朝鲜有所不同,它与中国的往来主要体现在文化方面,在政治上却始终保持着相对独立的秩序观.尤其步入近代以后,日本频频挑战传统的"华夷秩序",企图在东亚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主要研究的是日本自1853年"黑船事件"被迫对外开放至1910年朝鲜完全被日本吞并这段时期的日本国际秩序观,即效仿欧洲的对外扩张,企图控制整个东亚世界的野心.
    • 曹亚萌
    • 摘要: 内田树先生的畅销著作《日本边境论》中曾提到,华夷秩序是"中央-边境"世界观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华夷秩序不仅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亦是日本的历史上无法让人忽视的重要世界观.本论文主要考察分析了华夷秩序下的两国基本特征,并基于中日两国的地理环境、历史认识、技术思想的先进性以及民族意识等因素,试论该世界观形成的原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