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医学图像融合

医学图像融合

医学图像融合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216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55017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科学技术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5中国医学图像技术应用论坛、首届全国医疗器械学术与产业论坛等;医学图像融合的相关文献由45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丽芳、李华锋、秦品乐等。

医学图像融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0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55017 占比:99.97%

总计:355129篇

医学图像融合—发文趋势图

医学图像融合

-研究学者

  • 王丽芳
  • 李华锋
  • 秦品乐
  • 高媛
  • 戴文战
  • 李伟生
  • 李俊峰
  • 余正涛
  • 王雷
  • 党建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林海; 乔雅; 庞宏林; 高靖哲; 李雄飞
    • 摘要: 针对PET与MRI医学图像融合后部分区域灰度低,容易产生伪影,且特征提取不充分存在细节缺失等问题,首先设计基于NSST多尺度变换的图像融合方法,对于高频子带设计残差网络对PET与MRI图像像素点进行权重分配后再融合,对于低频子带按照稀疏表示的融合规则进行融合,通过逆变换得到融合后的结果;之后设计一个密集卷积网络框架,引入自注意机制对图像的不同区域特征进行权重分配,在密集块之间引入尺度变化层得到不同尺度的特征图,并跨层融合不同尺度的特征图以恢复因多层卷积丢失的信息;为恢复因池化丢失的特征细节,设计后处理模块postProcessor对多尺度层提取到的特征图进行处理;最后模型通过具有2个神经元的全连接层与softmax分类器得到分类标签。模型在哈佛大学全脑图谱数据集与TCIA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融合后的脑部水平切面PET-MRI图像能更好地反映中央沟征以及边缘支括弧征,分类准确率达到97.6%和98.2%。
    • 兰梓涵; 彭玉兰
    • 摘要: 乳腺癌目前已成为女性第一大癌症。研发乳腺超声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诊断技术有利于推进中国乳腺癌的精准诊疗,缓解地区发展不平衡下沉重的医疗负担。近年来,超声AI技术在提高诊断效能的基础上,不断与多种乳腺超声新兴技术进行结合,以适应各种临床应用场景,从而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加全面可靠的循证依据。虽然基于传统乳腺超声灰阶图像的AI诊断技术以及三维成像、弹性成像等前沿技术图像得到一定发展,但乳腺超声AI诊断技术的开发中仍存在技术痛点、推广难点和伦理困境。
    • 王丽芳; 王蕊芳; 蔺素珍; 秦品乐; 高媛; 张晋
    • 摘要: 针对基于残差网络和密集网络的图像融合方法存在网络中间层的部分有用信息丢失和融合图像细节不清晰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双残差超密集网络(Dual Residual Hyper-Densely Networks,DRHDNs)的多模态医学图像融合方法.DRHDNs分为特征提取和特征融合两部分.特征提取部分通过将超密集连接与残差学习相结合,构造出双残差超密集块,用于提取特征,其中超密集连接不仅发生在同一路径的层之间,还发生在不同路径的层之间,这种连接使特征提取更充分,细节信息更丰富,并且对源图像进行了初步的特征融合.特征融合部分则进行最终的融合.通过实验将其与另外6种图像融合方法对4组脑部图像进行了融合比较,并根据4种评价指标进行了客观比较.结果显示,DRHDNs在保留细节、对比度和清晰度等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其融合图像细节信息丰富并且清晰,便于疾病的诊断.
    • 李江
    • 摘要: 由于人眼对灰度的识别能力远远低于对彩色的识别能力,故在症状诊断及治疗时对灰度图像进行伪彩色处理,医生可以获得更多、更准确的信息.结合非下采样contourlet变换(NSCT)的平移不变性、多尺度、多方向特性和脉冲耦合神经网络(PCNN)的同步脉冲发放、捕获特性,论文提出一种基于人类视觉特性的医学图像伪彩色融合方法.首先,根据源图像的灰度信息,计算源图像公共区域.然后,使用NSCT和PCNN处理源图像得到灰度融合图像和融合图像来源信息.最后,根据人类视觉特性,使用源图像公共区域和融合图像来源信息,对灰度融合图像进行伪彩色处理得到伪彩色融合图像.实验结果表明,论文算法得到的伪彩色融合图像特征明显,有利于人眼的识别,与灰度融合图像相比,突出了融合图像的公共区域和来源信息,有利于发现病灶.
    • 郭淑娟; 高媛; 秦品乐; 王丽芳
    • 摘要: 在医学图像融合过程中,传统多尺度分析方法多采用线性滤波器,由于无法保留图像边缘特征导致分解阶段的强边缘处出现模糊,从而产生光晕.为提高融合图像的视觉感知效果,通过结合多尺度边缘保持分解方法与脉冲耦合神经网络(PCNN),提出一种新的图像融合方法.对源图像进行加权最小二乘滤波分解得到图像的基础层和细节层,采用高斯滤波器对基础层进行二次分解得到低频层和边缘层,将分解过程中每级边缘层和细节层叠加构建高频层,并引入非下采样方向滤波器组进行方向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改进的空间频率以及区域能量激励PCNN融合高频层和低频层,通过逆变换得到最终的融合图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突出医学图像的边缘轮廓并增强图像细节,可将更多的显著特征从源图像分离并转移到融合图像中.
    • 常春红; 王雷; 郝本利; 邢艺馨
    • 摘要: 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取图像中的细节与边缘信息,提出了一种基于非亚采样剪切波变换和改进自适应脉冲耦合神经网络相结合的图像融合算法.采用非亚采样剪切波变换算法将两幅精配准的图像进行分解,分别得到两幅图像的低频分量与不同尺度方向的高频分量.在低频系数区采取局部能量加权和与双边滤波来计算融合不同尺度的低通分量,实现细节的提取与能量的保存.在高频系数区域,采用改进的自适应参数脉冲耦合神经网络算法,通过简化脉冲耦合神经网络模型、优化自适应参数融合高通分量,提高融合的效率与质量,同时避免人工输入经验阈值的不便.最后,经过NSST的逆变换得到最终的融合图像.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地保持图像边缘与纹理,保留图像的细节信息与纹理特征.与传统算法相比,具有更好的性能与适用性.
    • 郭艺辉
    • 摘要: 断层医学序列图像经三维重建得到的三维数字可视化医学模型,相比于二维图像能提供组织器官更加直观的三维立体视觉、显示更加复杂的空间结构,能帮助医生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医学图像三维信息可视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放射治疗、虚拟内窥镜、计算机辅助诊断、手术规划与导航、3D器官打印、个性化假体等众多医学诊断治疗过程中,医学诊疗技术进入了数字化体层成像新阶段.本文论述数字医学模型三维可视化任务及难点,总结分析该领域涉及到的图像分割、配准融合、面绘制、体绘制等相关关键技术,追踪最新技术进展,提出并讨论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
    • 刘一男; 张荣国; 李建伟; 王晓; 胡静
    • 摘要: 针对图像融合产生的边缘模糊、对比度偏低、重要细节信息保留不充分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非下采样剪切波变换域的医学图像融合方法.首先对源图像进行非下采样剪切波变换,获得其细节图和近似图;对于细节图,采用细节特征信息作为外部激励条件,刺激脉冲耦合神经网络以实现图像融合;对于近似图,采用基于视觉显著映射实现融合;最后,进行逆剪切波变换得到融合图像.实验表明,此方法能有效提高融合图像的对比度以及细节丰富度等重要信息,与5种代表性的融合方法相比,本方法具有较好的视觉效果,在图像客观评价指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 郭艺辉
    • 摘要: 断层医学序列图像经三维重建得到的三维数字可视化医学模型,相比于二维图像能提供组织器官更加直观的三维立体视觉、显示更加复杂的空间结构,能帮助医生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医学图像三维信息可视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放射治疗、虚拟内窥镜、计算机辅助诊断、手术规划与导航、3D器官打印、个性化假体等众多医学诊断治疗过程中,医学诊疗技术进入了数字化体层成像新阶段.本文论述数字医学模型三维可视化任务及难点,总结分析该领域涉及到的图像分割、配准融合、面绘制、体绘制等相关关键技术,追踪最新技术进展,提出并讨论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
    • 张林发; 张榆锋; 王琨; 李支尧
    • 摘要: 图像融合技术在计算机辅助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融合方法通过设计融合策略来同时解决图像融合中的两个关键问题,即细节提取和能量保存,而这容易造成信息丢失或能量保存度不足.鉴于此,提出了一种对细节提取和能量保存问题进行分别解决的融合方法.该方法的第一部分旨在进行细节提取,首先,使用非下采样剪切波变换(NSST)将源图像分解成低频和高频子带;然后,通过改进的能量策略来融合低频子带,而对于高频子带的融合,提出了一种基于直觉模糊集理论的策略;最后,利用逆NSST来重构图像.而在第二部分里,为了达成能量保存,提出了一种亮度增强方法.在43组图像上验证该方法的性能,并把该方法和主成分分析(PCA)、局部拉普拉斯滤波器(LLF)等其他八种传统融合方法进行对比,两种医学图像融合类型(核磁共振图像(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图像(PET)、核磁共振图像(MRI)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图像(SPECT))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视觉质量和互信息(MI)、空间频率(SF)、Q值、平均梯度(AG)、信息熵(EI)和标准差(SD)等客观评价指标上均具有优势,能够提高医学图像融合质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