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动应力集中

动应力集中

动应力集中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1年内共计108篇,主要集中在力学、地球物理学、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90121篇;相关期刊46种,包括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天津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力学大会2011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2009年全国压电和声波理论及器件技术研讨会暨2009年全国频率控制技术年会、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等;动应力集中的相关文献由16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殿魁、胡超、齐辉等。

动应力集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7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90121 占比:99.94%

总计:190229篇

动应力集中—发文趋势图

动应力集中

-研究学者

  • 刘殿魁
  • 胡超
  • 齐辉
  • 黄文虎
  • 梁建文
  • 纪晓东
  • 马兴瑞
  • 杨在林
  • 刘凯欣
  • 王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路世伟; 孙金山; 刘洪宇; 周传波
    • 摘要: 在地下工程爆破开挖过程中,爆破地震波对管道安全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为了更好的研究柱面SH波作用下管道的动应力集中情况,以爆破地震波中的柱面SH波作为研究对象,推导了柱面SH波作用下管道内壁上动应力集中系数(DSCF)的解析解.通过宝通禅寺地下通道爆破开挖工程,讨论了归一化爆心距r*和入射波频率f对DSCF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管道与周围土层剪切模量差异较大,管道上的动应力集中系数普遍较大;从DSCF分布的角度来讲,当r*5时,柱面SH波基本可以认为与平面SH波等价;低频入射波对管道的安全更为显著,特别是入射波频率与管道自振频率接近时,管道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
    • 齐辉; 杨润杰; 郭晶; 屈恩相
    • 摘要: 对稳态SH(shear horizontal)导波在表面含有多个半圆柱形凹陷的弹性带形介质内的散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解析解.首先,运用导波展开法构造平面SH导波;然后,利用累次镜像法构造出满足带形域上、下两条直边界应力自由条件的散射波;最后,根据凹陷边沿的切应力为零的条件得到定解方程.通过算例分析了累次镜像法的精度、凹陷边沿的动应力集中和上、下边界位移幅值的变化情况.数值结果表明:只有一个凹陷时,中高频率的入射波和小厚度的带形域会引起凹陷边沿更高的动应力集中,上边界位移幅值的最大值会出现在凹陷的迎波面附近;当有两个凹陷时,大多数情况下,第二个凹陷对第一个凹陷边沿的动应力集中起放大作用,并且在理想弹性带形介质内,两凹陷之间的影响在相距无穷远时也会存在.
    • 郭静; 欧志英; 雷东侠
    • 摘要: 本文应用波函数展开法分析了半空间中具有非理想界面的圆柱形芯–壳结构对平面P波的多重衍射,得到了动应力集中因子的解析解。采用弹簧模型模拟非理想界面,通过改变材料参数,弹簧系数及入射角度,讨论在不同入射波频率下动应力集中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纳米尺度下,表面参数对界面处的动应力集中程度有显著影响;增大弹簧的弹性系数时,界面处动应力集中因子与理想界面的动应力集中因子相接近;改变入射波的频率与角度,动应力集中因子也有明显不同。针对不同的实际问题使用不同的弹簧模型模拟不完美界面,可以使问题的研究结果更加精确。
    • 张海; 杜雪姣; 刘中宪; 徐颖; 杨国岗
    • 摘要: 根据弹性波动理论,结合"分区契合"思想,采用间接边界元方法,考察SV波入射下隧道—山体系统整体地震反应特征和相互作用规律。通过参数分析讨论入射波频率和角度、衬砌隧道位置等因素对山体表面及附近地表的地面运动、山体内部衬砌隧道本身应力、位移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山体中衬砌隧道的存在对附近地震波有显著的放大作用。整体上看,随着无量纲频率η增大,隧道环向应力逐渐减小,地表位移幅值震荡更为剧烈,空间分布更复杂;山体与隧道尺寸的比值较小时,隧道内环向应力集中比较显著,随着山体与隧道尺寸比的增加,环向应力峰值呈现减小的整体趋势,应力集中区域显著减少;随SV波入射角度α的增大,两隧道衬砌内部环向应力均有增加的趋势。另外,隧道间距越小,衬砌动应力集中效应越发显著。
    • 杨杰; 齐辉
    • 摘要: SH波入射情况下,对半空间双相弹性介质界面一侧多个圆形孔洞动态力学响应的解析解答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复变函数方法建立SH波作用下含有多个圆形弹性孔洞的双相介质半空间理论模型,通过“镜像”思想和多极坐标技术构造满足控制方程和边界条件的等效波场位移表达式。然后,结合分区思想建立“契合”模型,根据双相介质界面处连续性条件,并利用Green函数和“契合”模型建立第一类Fredholm积分方程组。通过有效截断求解该定解积分方程组,并且给出任意位置的圆形孔洞周边的动应力集中系数表达式。以介质中存在两个圆形弹性孔为例,通过讨论发现弹性常数的变化和其他介质缺陷的存在均会对圆孔周边动应力集中系数的分布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 欧志英1; 郑延斌1
    • 摘要: 本文利用复变函数法、多极坐标法、虚源法和Graf加法公式研究了在纳米尺度下含有圆形夹杂的弹性半空间对SH波的散射问题。首先根据边界条件求出了介质内的入射、反射、散射、折射波函数,然后利用波函数求出在复数坐标系下相对应的应力场,最后,给出了界面圆形夹杂的动应力集中的算例和结果。具体讨论了圆孔夹杂边界处的环向动应力随无量纲波数、入射角变化时的变化情况,以及分析了表面参数S对动应力集中的影响,比较了在宏观和微观下的动应力集中。结果表明:在纳米尺度下,表面参数越小,引起的圆形夹杂边界处的应力集中程度越强;无量纲波数越大,引起的圆形夹杂边界处的应力集中程度越强。
    • 梁清华; 刘中宪; 周晓洁; 何颖
    • 摘要: 基于粘性-滑移模型模拟隧道衬砌和围岩之间的接触状态,采用间接边界积分方程法求解弹性半空间中隧道衬砌对平面P波的散射,着重考察了地表位移放大和衬砌动应力集中效应。结果表明:接触滑移边界的刚度系数和粘度系数对隧道衬砌的动应力分布影响较大,滑移刚度较小时,共振频率段动应力集中效果更加显著;随着粘度系数的增大,衬砌内部环向应力幅值逐渐减小。另外,界面刚度系数和粘度系数对隧道衬砌动力反应的影响程度也受控于入射频率和角度。
    • 梁建文; 胡淞淋; 刘中宪; 巴振宁
    • 摘要: 采用一种高精度间接边界积分方程法求解了平面P波入射下弹性半空间中三维洞室的动力响应.在精度检验基础上,以圆球形洞室为例,对地表位移动力响应和洞周动应力集中特征进行计算分析,并将三维模型解答同相应二维模型解答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半空间中三维洞室周围波动特征十分复杂,位移和应力峰值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强烈依赖于入射波频率、方向和洞室埋深.总体上,三维洞室上方地表位移放大效应要弱于二维情况,除个别频率外,标准化位移幅值在3.0以下;三维球形洞室x-z截面内周向应力空间分布特征接近于二维情况,动应力集中幅度略大于后者.三维地下洞室对波的散射应该建立三维模型进行计算分析.%The dynamical response of a 3-D cavity in an elastic half-space to the incident plane P-waves is investigated by an indirect boundary integral equation method (IBIEM).Based on the accuracy verification of the IBIEM,the dynamical response of the surface displacement and dynamical stress around a spherical cavity in a homogeneous half-space are analyzed and the results of 3-D model is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corresponding 2 D model.It is shown that the wave motion characteristics around the 3-D cavity in half space is very complicated,and the peak valu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placement and stress strongly depend on incident wave frequency,incident direction and buried depth.In general,the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 effect above the 3-D cavity surface is less than that of the 2-D case,with the normalized displacement amplitude under 3.0,except for several special frequencies.The hoop stress distribution of the 3-D cavity in x-z section is close to that in the 2-D case,but the dynamical stress concentration factor is slightly larger than the latter.A 3-D model of wave scattering should be developed for 3-D dynamic problem of an underground cavity.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