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力线

力线

力线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3年内共计273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物理学、体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7篇、专利文献409679篇;相关期刊104种,包括实验教学与仪器、棋艺(象棋大观园)、体育师友等; 力线的相关文献由596位作者贡献,包括常占辉、董颖、刘更等。

力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7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409679 占比:99.96%

总计:409826篇

力线—发文趋势图

力线

-研究学者

  • 常占辉
  • 董颖
  • 刘更
  • 常涛
  • 张力
  • 刘培来
  • 孙睿
  • 谭洪波
  • 何伟
  • 俞艳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杨强; 黄健
    • 摘要: 背景:临床上下腰痛和膝前痛极为常见,并且两者常伴随出现。膝腰综合征可理解为腰椎前凸丧失和膝关节屈曲之间的显著相关性的综合征,但目前针对膝关节及腰椎之间的相互代偿研究较少,尤其是关于两者之间的研究方法及所使用的设备更是罕见报道。目的:通过对涉及膝腰综合征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将各个研究中的测量方法及测量设备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发展膝腰综合征给出提示。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的相关文章,英文检索词:“knee-spine syndrome,low back pain,biomechanics,balance parameters,knee,spine”,中文检索词:“膝腰综合征、下腰痛、生物力学、平衡参数、膝关节、腰椎”,最终纳入46篇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①腰椎矢状位平衡同膝关节屈曲角度之间存在相关性,当膝关节发生屈曲挛缩畸形时,躯体重心前移,人体将重新建立新的平衡体系,即腰椎曲度丧失、腰椎前凸角减小。②科学技术的革新,是膝腰综合征深入发展的重要动力,对膝腰综合征测量研究的技术手段包括X射线平片、EOS系统、SpinalMouse、有限元分析及步态分析方法等,构建了从力线、应力、运动学和计算机模拟分析等多维度的测量探究体系,将逐步揭秘膝关节与脊柱之间的相互代偿联系。③膝腰综合征的深入研究,对发掘人体运动学及形态学的内在变化及相互代偿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人体作为一个连续的整体运动单元,通过对膝腰补偿机制的发掘,将为临床工作中膝关节及腰椎疾病的诊疗工作提供指导及理论依据。
    • 陈冰峰; 孙立春
    • 摘要: 目的:探讨膝骨关节炎合并股骨侧弓患者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arthropl asty,TKA)术后下肢机械轴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2010年在大庆市第五医院接受TKA治疗的74例膝骨关节炎患者(74膝)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股骨侧弓角均>5°,术后随访时间均≥60个月。术后下肢机械轴矫正至中立位者34例(中立位组),术后下肢机械轴未矫正至中立位者40例(非中立位组)。比较2组患者的髋-膝-踝(hip-knee-ankle,HKA)角、膝关节主动活动度、Feller髌骨评分、美国膝关节协会(American knee society,AK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①HKA角。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中立位组的HKA角均大于非中立位组(178.9°±1.1°,176.1°±1.0°,t=2.779,P=0.008;178.1°±1.0°,171.9°±1.3°,t=20.395,P=0.000);中立位组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的HKA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919,P=0.752);非中立位组末次随访时的HKA角较术后即刻时减小(t=2.845,P=0.019)。②膝关节主动活动度。术前及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的膝关节主动活动度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05.2°±10.3°,104.7°±10.1°,t=0.208,P=0.836;121.6°±10.7°,120.8°±10.5°,t=0.714,P=0.477);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的膝关节主动活动度均增大(t=-5.303,P=0.000;t=-6.713,P=0.000)。③Feller髌骨评分。术前及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的Feller髌骨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7.3±2.2)分,(16.4±2.1)分,t=1.806,P=0.075;(26.2±1.7)分,(25.7±2.1)分,t=0.899,P=0.371];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的Feller髌骨评分均增大(t=-21.008,P=0.000;t=-21.562,P=0.000)。④AKS评分。术前及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的AKS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0.4±6.5)分,(58.3±7.8)分,t=1.213,P=0.229;(92.7±5.0)分,(90.4±7.3)分,t=1.548,P=0.126];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的AKS评分均增大(t=-133.158,P=0.000;t=-18.217,P=0.000)。⑤并发症发生情况。2组各有1例患者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骨折均愈合良好;非中立位组2例发生聚乙烯衬垫磨损,最终接受翻修手术。结论:膝骨关节炎合并股骨侧弓患者TKA术后下肢机械轴未矫正至中立位,对膝关节功能恢复无明显影响,但可能导致术后下肢矫正机械轴丢失加快、假体磨损加剧。
    • 杨柏琦; 李盛华
    • 摘要: 临床上运用推拿手法可有效改善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膝关节生物力学指标,恢复关节力学平衡,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推拿对膝关节周围肌力及肌张力、关节应力、整体平衡、步态分析、足底压力、X线改变的影响等方面,各项动态指标及静态指标均表明了推拿治疗KOA的有效性。目前,推拿治疗KOA改善生物力学指标的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如将有限元分析等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于推拿治疗KOA的研究较少,静态足底压力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少中长期影像学指标的观察,X线参数的改善能否持续尚未可知等。未来关于推拿治疗KOA致软骨下骨及关节软骨变化的相关研究可作为膝关节生物力学研究的重点,如机械压力调控相关细胞。同时,进一步采取优化有限元法、加强对炎症反应等生化因素的研究、将动态足底压力同时应用于步态分析以形成更加完整的定量体系等措施,以期为临床研究提供更多的医学证据。
    • 李阳; 姜淑云; 李一瀛; 俞艳; 鲁潇莹; 王丹辞
    • 摘要: 背景:膝外翻作为一种主要的儿童下肢畸形,在生长发育的早期就可能出现异常表现。但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手术治疗方面,对生长发育阶段膝外翻儿童的步态研究较为缺失。目的:通过对膝外翻儿童步态特征的系统分析,为儿童膝外翻的早期评估及早期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膝外翻受试者及健康志愿者各50例,根据膝外翻的发生规律将受试者分为3-6岁及7-12岁年龄段,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采集每位受试者的关节运动学、动力学及时空参数。将膝外翻儿童的步态参数与健康儿童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其步态特征。结果与结论:①时空参数方面,膝外翻儿童步长、步速减小,步宽增加;7-12岁年龄段膝外翻儿童单下肢支撑时间延长;②运动学参数方面,膝外翻儿童在支撑相足外翻及膝外翻角度增加,胫骨向内扭转角度增加,髋关节最大伸展角度减小,足廓清角度减小;7-12岁年龄段膝外翻儿童还表现出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及屈伸运动范围减小;③动力学方面,膝外翻儿童足蹬离地面时垂直方向地反力减小;3-6岁年龄段膝外翻儿童踝、膝关节最大功率下降,膝关节内翻力矩减小;7-12岁年龄段儿童承重反应期垂直方向地反力减低,髋关节功率下降;④结果表明,膝外翻儿童步行效率及平衡稳定性下降,步行时下肢推进能力减低,踝关节及膝关节均存在力线排列异常问题;低年龄段膝外翻儿童的髋关节代偿性异常运动及下肢肌群的功能下降表现更明显;发育为成熟步态模式后的膝外翻儿童,髋关节异常代偿减少,但踝、膝关节的异常力线排列始终存在。
    • 李阳; 姜淑云; 李一瀛; 俞艳; 鲁潇莹; 王丹辞
    • 摘要: 背景:膝外翻作为一种主要的儿童下肢畸形,在生长发育的早期就可能出现异常表现.但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手术治疗方面,对生长发育阶段膝外翻儿童的步态研究较为缺失.目的:通过对膝外翻儿童步态特征的系统分析,为儿童膝外翻的早期评估及早期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膝外翻受试者及健康志愿者各50例,根据膝外翻的发生规律将受试者分为3-6岁及7-12岁年龄段,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采集每位受试者的关节运动学、动力学及时空参数.将膝外翻儿童的步态参数与健康儿童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其步态特征.结果 与结论:①时空参数方面,膝外翻儿童步长、步速减小,步宽增加;7-12岁年龄段膝外翻儿童单下肢支撑时间延长;②运动学参数方面,膝外翻儿童在支撑相足外翻及膝外翻角度增加,胫骨向内扭转角度增加,髋关节最大伸展角度减小,足廓清角度减小;7-12岁年龄段膝外翻儿童还表现出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及屈伸运动范围减小;③动力学方面,膝外翻儿童足蹬离地面时垂直方向地反力减小;3-6岁年龄段膝外翻儿童踝、膝关节最大功率下降,膝关节内翻力矩减小;7-12岁年龄段儿童承重反应期垂直方向地反力减低,髋关节功率下降;④结果表明,膝外翻儿童步行效率及平衡稳定性下降,步行时下肢推进能力减低,踝关节及膝关节均存在力线排列异常问题;低年龄段膝外翻儿童的髋关节代偿性异常运动及下肢肌群的功能下降表现更明显;发育为成熟步态模式后的膝外翻儿童,髋关节异常代偿减少,但踝、膝关节的异常力线排列始终存在.
    • 黄利元
    • 摘要: 本文通过对迈克尔?法拉第进行介绍,使读者了解法拉第不平凡的一生,并从中学习他不向命运低头的人生态度,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追求科学真理、献身科学事业的毕生追求。
    • 李超; 季明亮; 王善正; 张万双; 常青; 陆军; 李永刚
    • 摘要: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外翻的矫正程度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骨科收治的91例因单侧膝外翻行TKA的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术后2周测量的髋-膝-踝角(HKA),分为中立位组(-3°≤HKA≤3°)和残留外翻组(HKA>3°).中立位组7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47例,年龄[M(QR)]71.5 (10.5)岁(范围:57~91岁);残留外翻组21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3例,年龄70.0(10.0)岁(范围:60~85岁).收集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临床指标,包括关节活动度(ROM)、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指数和关节遗忘评分-12(FJS-12);影像学指标包括股骨角、胫骨角、股骨假体屈曲角、胫骨假体后倾角、髌骨倾斜角和适合角.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x2检验.结果 中立位组和残留外翻组患者术后ROM[(122.5±8.5)°比(119.4±7.1)°,t=1.534,P=0.128]、KSS[(159.8±8.9)分比(150.0±8.9)分,t=-0.103,P=0.918]、WOMAC骨关节炎指数[10.0(3.0)比9.0(5.0),Z=-0.733,P=0.464]和FJS-12[52.1 (8.4)分比50.1(7.5)分,Z=-0.594,P=0.553]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股骨角[94.0(4.0)°比94.0°(5.0°),Z=-0.209,P=0.835]、胫骨角[90.0°(3.0°)比91.0°(2.5°),Z=-1.226,P=0.220]、股骨假体屈曲角[3.0(1.0)°比3.0(1.0)°,Z=-0.652,P=0.514]、胫骨假体后倾角[4.0°(2.0°)比4.0°(2.0°),Z=-0.763,P=0.445]、髌骨倾斜角[9.0°(3.0°)比9.0°(3.5°),Z=-1.429,P=0.153]和适合角[14.0°(4.0°)比15.0°(4.0°),Z=-1.690,P=0.091]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但残留外翻组髌骨倾斜角和适合角的异常比例高于中立位组(33.3%比11.4%,x2=5.630,P=0.018;38.1%比17.1%,x2=4.136,P=0.042).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1±5.2)个月(范围:24~40个月).术后6周,残留外翻组出现1例关节僵直,经手法松解和康复锻炼后改善;末次随访时,残留外翻组出现2例髌骨不稳,予髌骨支具固定和加强股内侧肌肌力锻炼;两组均未出现髌骨脱位、关节不稳和假体无菌性松动等需再手术病例.结论 膝外翻患者行TKA术后残留外翻对近期临床疗效无明显影响,但术后髌骨倾斜角和适合角的异常比例高,存在术后髌骨不稳风险,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评估.
    • 刘培来; 李松林
    • 摘要: 胫骨高位截骨术通过转移负重力线至胫骨平台外侧,明显减低内侧间室压力和磨损,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有效手段,但力线矫正不足和矫正过度可导致术后早期失败.为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需要明确目标力线的标准,行正确的术前计划及准确的手术操作,同时考虑影响力线矫正不足和矫正过度的危险因素.随着智能医疗时代的到来,基于三维打印的个体化截骨导向器和计算机导航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实现胫骨高位截骨术力线的精准控制.
    • 张龙凤; 吴健; 张梦瑶
    • 摘要: 骨盆后倾的不良姿态不容小视,骨盆后倾往往伴随圆肩驼背、耻骨联合向前移动,并在完成深蹲时臀部基本处于“睡眠”状态,无法正常发力运动,腰椎部分关节向前弯曲,未在正常生物力线,腰椎未在正常生物力线,便会连带影响胸椎。除此之外,存在骨盆后倾姿态的人中,大部分存在膝关节不稳定现象,严重者会出现膝关节无法完成正常伸膝动作(图1)。
    • 李海波; 陈其昕
    • 摘要: 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研究目前多集中于治疗方法、并发症等,而对此类患者的脊柱矢状面平衡问题的研究较少.既往对脊柱矢状面平衡的研究表明,脊柱生理力线在众多脊柱疾患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OVCF发病和治疗与脊柱矢状面力线具有一定关系,因此本文就OVCF患者脊柱平衡及相关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In researches on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the present focuses are their treatments and complications rather than the sagittal balance of the spine in the patients.The previous researches on the sagittal balance of the spine have demonstrated that the sagittal line of the spin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ny spinal diseases and the recent researches have further shown that the onset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sagittal line of the spine.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es on the spinal balance in the patients with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and the related treatments of the patients.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