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前见

前见

前见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21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哲学理论、欧洲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0篇、专利文献16654篇;相关期刊192种,包括现代哲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分册、职工法律天地等; 前见的相关文献由209位作者贡献,包括孙雪瑛、李丽、李新等。

前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0 占比:1.25%

专利文献>

论文:16654 占比:98.75%

总计:16864篇

前见—发文趋势图

前见

-研究学者

  • 孙雪瑛
  • 李丽
  • 李新
  • 潘中伟
  • 何湘情
  • 余勇刚
  • 吕倩
  • 夏朝羡
  • 张玉能
  • 朱俊洪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祖辽; 王美乐
    • 摘要: 罗尔斯政治哲学蕴含一种诠释学的解读空间,这种解读能将效果历史意识引入其建构主义立场,该空间的大小则取决于反思平衡的彻底程度。如果反思平衡足够彻底,就足以在效果历史构成的视域循环中公平对待各种传统正义观构成的前见。围绕这一基点,罗尔斯在其前后期思想中分别发展出两种反思平衡形态,但这两种形态分别陷入不同困境而暗中引入基础主义和实用主义作为奥援,从而一定程度削弱了其政治哲学本应蕴含的诠释学意蕴。一方面,这表明罗尔斯政治哲学的证成理据并非全然基于反思平衡,另一方面则表明罗尔斯政治哲学在证成问题上仍缺乏足够的历史哲学维度。
    • 袁丽丽; 王永收
    • 摘要: 网络自制悬疑剧《沉默的真相》以"前见交织"的独特叙事手法和平等对话形式的故事呈现,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建构方面彰显了悬疑剧通向悬念无限可能的叙事张力,充满故事悬念,引发观众的讨论热潮.本文基于解释学文论,把观点聚焦在悬疑叙事张力的解读和理解上,从视域融合与平等对话语境下挖掘悬疑元素对情节建构产生的悬疑效果,思考个体叙事与悬疑"真相"的多义性.
    • 陈来
    • 摘要: 启蒙运动的前见概念强调书写物的前见,海德格尔的前理解注重的是理解者的前理解,而伽达默尔既强调理解者的前见,也关注历史文本作为传承物的意义.伽达默尔反对启蒙运动完全否定前见,但不是完全肯定前见的内容,而是把前见分为合理的前见和非合理的前见,主张理解者和传承物的相互作用构成理解.他的"视域说"重视把自身视域带入作者视域,共同形成大视域,强调理解者的视域与文本视域的融合.他认为自己的前见构成现在的视域,自己的前见中既有当下处境,也有传统的影响,故解释者的处境既有当下处境,也有传统的影响.
    • 邓智
    • 摘要: 上世纪的理论/"理论"一经出现即在文学场域内产生空前影响,对"文本细读"的阐释批评范式造成了巨大破坏.卡宁汉在其著作《理论之后的阅读》中认为,理论将文本撕裂成诸多片段,文本因此成了语言的废墟,被简化为各种晦涩的"理论"标签,读者罔顾文本自身的融贯意义表达而将"理论"前见固执地加持于文本中.如伽达默尔所言,当前见的权威性被读者轻率地加以运用甚至压抑了读者自身的理智,其合理性则值得怀疑.卡宁汉细数理论的"诸种罪行"之后,认为阅读应当回归文本细读,以文本中的情感道德效应为阅读、阐释的中心.
    • 朱立元
    • 摘要: 张江《再论强制阐释》一文借鉴现代心理学重要成果,提出了批判强制阐释、建构中国当代阐释学一系列新见解,总体上值得肯定.笔者对其强调阐释中阐释对象的确定性等核心观点基本赞同,因为否定阐释对象的确定性,必然造成阐释实践中对许多重大问题的阐释发生困难.但是,该文对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前见"与"前掌握"的区分根据不足,分别用心理学"期望"与"动机"概念对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所作的阐释也并不符合他们的原意.该文把自我确证作为阐释的本质、普遍心理依据和人性、人的生命本能,不够全面、完整,应当增补"同情"(同情、理解他人)作为自我的另一种本性、本能和公共阐释的基本心理基础,它与"自我确证"同等重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 陈来
    • 摘要: 启蒙运动的前见概念强调书写物的前见,海德格尔的前理解注重的是理解者的前理解,而伽达默尔既强调理解者的前见,也关注历史文本作为传承物的意义.伽达默尔反对启蒙运动完全否定前见,但不是完全肯定前见的内容,而是把前见分为合理的前见和非合理的前见,主张理解者和传承物的相互作用构成理解.他的"视域说"重视把自身视域带入作者视域,共同形成大视域,强调理解者的视域与文本视域的融合.他认为自己的前见构成现在的视域,自己的前见中既有当下处境,也有传统的影响,故解释者的处境既有当下处境,也有传统的影响.
    • 杨东东
    • 摘要: "面向事情本身"是现象学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经由海德格尔的过渡而获得了存在论视角,被理解为此在不耽于当下之存在而不断面向未来的筹划之态.哲学诠释学的全部理论皆奠基于这一基本立场之上.理解与诠释本就是此在根本性的生存活动,是此在在与传承物的问答对话中随着其生存经验的不断拓展而开放新意义的过程.然而,就如何反思地揭示错误前见而言,哈贝马斯对伽达默尔的保守方案提出质疑,力图借助一种更富操作性的批判诠释学方案补充哲学诠释学颇为侧重的本体论取向.而事实证明,他们的争论恰是走在了面向事情本身的路上.
    • 摘要: 2020年11月温州市高三年级“一模”测试语文卷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说:“一切理解都必然包含某种前见.”“前见”是理解者在认识一种事物之前对事物的先行判断或者理解.有时,前见有助于提前认识事物,成为预见.有时,前见妨碍全面认清事物,成了偏见.对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 王冠
    • 摘要: 从诠释学的发展历程看,诠释的界限问题一直是诠释学界难以回避的问题.艾柯首次使用“过度诠释”概念将此问题揭示出来,并给予论证.但艾柯认为,诠释学之前对于诠释的界限问题的认识存在局限性,从而提出“文本意图”试图对诠释的界限问题进行解决,但最终并未提供令人满意的方案.因此,文章试图通过从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视角出发说明,“前见”“视域融合”“效果历史”等因素构成了“诠释的界限”,也决定了诠释学作为人文科学方法论的特殊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