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制动抖动

制动抖动

制动抖动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113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机械、仪表工业、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00551篇;相关期刊48种,包括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噪声与振动控制、内燃机与配件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九届河南省汽车工程技术学术研讨会、2009北京汽车工程学会学术年会、第十一届全国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学术会议等;制动抖动的相关文献由21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立军、余卓平、尹东晓等。

制动抖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5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00551 占比:99.91%

总计:100637篇

制动抖动—发文趋势图

制动抖动

-研究学者

  • 张立军
  • 余卓平
  • 尹东晓
  • 宁国宝
  • 单增海
  • 苏锦涛
  • 王登峰
  • 陈书明
  • 刘守银
  • 史天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潘公宇; 冯雅琪; 陈林; 徐宇; 徐旗钊
    • 摘要: 为了提高制动器动力学模型对制动抖动的预测精度,建立了一个部件之间的接触形式以及模型的位移输入更贴合实际情况的制动器动力学模型。首先,使用有限元软件建立通风盘式制动器的有限元模型,采用热-结构耦合法仿真计算制动过程中由于摩擦生热造成的制动盘厚度变化量;然后,考虑制动盘与制动块之间采用面对面的接触方式建立八自由度制动系统动力学模型,同时通过试验测量抖动“故障盘”的初始厚薄差,将测得的初始厚薄差与通过热-结构耦合仿真获得的制动盘热变形产生的厚薄差进行叠加,并将叠加位移作为动力学模型中制动块的位移,通过动力学仿真预测制动过程中的制动压力波动(BPV)和制动力矩波动(BTV)的变化趋势,并结合试验验证模型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叠加厚薄差作为模型仿真的输入所得到的制动压力波动的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误差为13.18%,制动力矩波动的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误差为11.15%,制动盘初始厚薄差与制动盘热变形产生的厚薄差叠加后的仿真输入能够使制动器动力学模型在预测制动抖动方面具有较好的准确性,所建立的制动器面接触模型能够有效预测制动抖动
    • 刘志强; 彭辉; 史蒙义; 宋晨曦
    • 摘要: 制动抖动是由制动引起的车辆振动现象,制动过程是时域内的非平稳过程,相关信号的分析处理不能简单地应用傅里叶变换,而阶次分析技术可以有效地分析旋转机构,在制动相关的工况分析中有着极大的应用价值。文章以某车型制动抖动问题为研究对象,应用阶次分析的方法处理试验数据,介绍了阶次分析技术在制动抖动分析中的应用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不同阶次成分对应的抖动机理,并由此找出了制动抖动的成因,为解决制动抖动问题指明了一种一般性的方法。
    • 曹希存; 赵建国; 王文庆
    • 摘要: 市场反馈中小吨位起重机行驶至40~60km/h时,轻踩刹车制动时,方向盘与驾驶室会发生剧烈抖动,严重影响驾驶的安全性与乘坐的舒适性。本文通过分析车辆制动抖动的原因,并对该系统的振动传递路径进行研究,通过优化部件、增加阻尼减振、优化主销内倾角等方法,有效地减小了驾驶室和方向盘的抖动问题,对起重机底盘行驶相关设计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 李淼莹; 张晨强; 李瑞斌
    • 摘要: 制动盘锈蚀对制动抖动问题有较大影响,文章通过室内加速腐蚀试验法及电化学腐蚀试验法两种方式,分析了不同合金元素含量对制动盘耐蚀性的贡献,并运用六西格玛质量工具分析,最终确定了合适的合金添加量的比例。采用合金元素增加后的制动盘售后制动抖动维修及客户抱怨明显降低,为后续类似零部件开发及应用提供参考。
    • 潘公宇; 刘朋; 徐旗钊; 陈林
    • 摘要: 考虑制动盘-块间采用面弹簧接触方式建立一种6自由度制动系统动力学模型,推导出对应的动力学微分方程,并且构建Simulink模型.采用抖动"故障盘"的端面跳动SRO(surface run-out)与薄厚差DTV(disc thickness variation)的叠加位移曲线作为系统输入,仿真得到制动压力波动BPV(brake pressure variation)与制动力矩波动BTV(brake torque variation)时域响应.然后,分别以抖动"故障盘"的实测DTV曲线、SRO曲线以及SRO与DTV的叠加曲线作为仿真的输入,对比台架试验结果与3种不同输入下的仿真结果,以验证所构建的盘-块面弹簧接触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以及模型仿真输入改进方法的正确性.接着,通过改变台架试验以及仿真过程中的制动液压,研究制动系统的初始制动液压对制动压力波动BPV与制动力矩波动BTV时域响应的影响.最后,以台架试验结果作为基准值,将单点接触模型的仿真结果与所提出模型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SRO与DTV的叠加曲线作为仿真的输入所得到的仿真结果与台架试验结果更加吻合,制动系统的初始制动液压力对制动力矩波动幅值的影响很小,所提出的动力学模型在预测制动抖动方面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 潘公宇; 刘朋; 徐旗钊; 陈林
    • 摘要: 考虑制动盘-块间采用面弹簧接触方式建立一种6自由度制动系统动力学模型,推导出对应的动力学微分方程,并且构建Simulink模型。采用抖动"故障盘"的端面跳动SRO(surface run-out)与薄厚差DTV(disc thickness variation)的叠加位移曲线作为系统输入,仿真得到制动压力波动BPV(brake pressure variation)与制动力矩波动BTV(brake torque variation)时域响应。然后,分别以抖动"故障盘"的实测DTV曲线、SRO曲线以及SRO与DTV的叠加曲线作为仿真的输入,对比台架试验结果与3种不同输入下的仿真结果,以验证所构建的盘-块面弹簧接触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以及模型仿真输入改进方法的正确性。接着,通过改变台架试验以及仿真过程中的制动液压,研究制动系统的初始制动液压对制动压力波动BPV与制动力矩波动BTV时域响应的影响。最后,以台架试验结果作为基准值,将单点接触模型的仿真结果与所提出模型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SRO与DTV的叠加曲线作为仿真的输入所得到的仿真结果与台架试验结果更加吻合,制动系统的初始制动液压力对制动力矩波动幅值的影响很小,所提出的动力学模型在预测制动抖动方面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 康金涛; 袁军; 吴膺; 韩翔
    • 摘要: 针对某车型高速路况出现制动抖动的现象,通过对故障车辆进行测试及对关键零部件的检测,确定了抖动的类型.结合台架试验及整车道路试验的对比验证,通过调整摩擦片的配方,可有效降低整车制动抖动.为后续类似问题解决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 李科; 成健; 赵世明
    • 摘要: 利用Adams Car建立了制动抖动多体动力学模型,验证了BTV(Brake Torque Variation)模型的准确性及方向盘切向振动加速度响应的精确性.利用Isight进行了悬架硬点及悬架衬套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转向拉杆外点x向坐标、摆臂外点x向坐标、转向拉杆内点x向坐标、摆臂前衬套y向刚度、摆臂后衬套x向刚度及摆臂后衬套y向刚度对制动抖动引起的方向盘振动较明显.最后提出了衬套优化方案,优化后方向盘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减小25.7%,驾驶员垂向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同时减小1.34%.
    • 康金涛; 袁军; 吴膺; 韩翔
    • 摘要: 针对某车型高速路况出现制动抖动的现象,通过对故障车辆进行测试及关键零部件的检测,确定了抖动的类型.结合台架试验及整车道路试验的对比验证,通过调整摩擦片的配方,可有效降低整车制动抖动,为后续类似问题提供了经验分析指导.
    • 韩厚禄
    • 摘要: 乘用车制动NVH问题是行业内比较关注的行驶品质问题,同时也是制动系统开发的重难点之一.探讨了乘用车制动噪声及抖动的整车道路试验方法及评价规范,介绍了黄山试验路线的选取、试验方法、主观和客观评价方法及基准,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完善了制动黄山道路试验的企业标准.同时,该路试方法及评价基准对于行业内的制动系统零部件的开发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