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无他物
别无他物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7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学、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3篇、专利文献909541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法音、现代交际、中国图书评论等;
别无他物的相关文献由86位作者贡献,包括Alfie、BT公寓·汝茹、CFP等。
别无他物—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909541篇
占比:99.99%
总计:909614篇
别无他物
-研究学者
- Alfie
- BT公寓·汝茹
- CFP
- Moorhouse
- Paul
- ture_log
- 于松文
- 刘德昊
- 刘月娇
- 刘贤
- 卞小安
- 史志文
- 史雁飞
- 吴名
- 吴水群
- 周伟
- 周庆荣
- 周瑞
- 唐利群
- 唐跃生
- 姜有荣
- 孙东平
- 小强
- 库尔特·马蒂
- 廖炎钧
- 弋舟(文/图)
- 张剑霜
- 张录
- 张正旭
- 戎占来
- 戴卫
- 扎西·刘
- 曹乾石
- 曹文生
- 朱士场
- 李文俊
- 李汉荣
- 李茂垠
- 杨小滨
- 梅桑榆
- 次晓芳
- 毛步高
- 汇泉
- 江松贵
- 沈从文
- 沫沫
- 牧龙闲人
- 王国民
- 田君123
- 田连捷
-
-
管飞
-
-
摘要:
《正道沧桑》,金一南著,人民出版社,2022年7月《正道沧桑》一书承袭了作者一向的写作风格,善用真实鲜活的事例切入主题,讲史生动,评述犀利,文字中随处可见作者的见解、思考、探究或深层次的感悟,触人心弦,发人深思。如,红十军团第二十一师师长胡天桃被俘后被押到王耀武面前,“这位师长……背着一个很旧的干粮袋,袋里装着一个破洋瓷碗,除此之外,别无他物,与战士没有什么区别。”
-
-
弋舟(文/图)
-
-
摘要:
望五之年,宛如一个奇迹,联络上了一帮小学同学。春节聚会,呼呼啦啦,当年一个班的儿童,将近三十年后,居然来了有一半。变了?哎呀,没变!还是那模样!至少,依稀还是那模样!你来我往,基本上都作如是叹。
-
-
路来森
-
-
摘要:
八大山人,名朱耷,八大山人是他的号。八大山人喜欢画鱼,也喜欢画鸟。八大山人的“鱼”怪,八大山人的“鸟”也怪,像八大山人一样怪。八大山人所画之鱼,多为“孤鱼”,孤零零的一条,除此之外,别无他物。你看不到画面上的水,水在虚无中——无水,却又仿佛水无处不在。再者,究竟是水面,还是天空?那一汪空白,真的叫人很难分辨。
-
-
于松文
-
-
摘要:
后半夜,我从沙发上起身,环顾四周。当沙发上留下的凹陷消失,我熄灭每一盏灯,关门落锁,拖着笨重的箱子,向着一个渺茫的方向,独自踏上旅程。九月已至,曾经勾肩搭背痛哭畅笑的密友都已各奔东西。凌晨两点的街头,有三个醉醺醺的中年男人,一处热气腾腾的馄饨摊,出租车和它的司机,有我,有风,有沉睡的水泥丛林,除此以外,别无他物。晨曦微露时,他们都会回家,睡上一觉。而当他们醒来时,我已不在此处。
-
-
-
-
摘要:
新年之夜,一个老人站在窗前。他悲伤的看着深蓝色的天空,星星就像白色的百合花漂浮在一片清澈平静的湖面上。老人已经度过了60载春秋,而他从这漫长的旅途中带向坟墓的,除了过失和忏悔,别无他物。他的健康失去了,他的头脑空虚了,他的心灵充满了悲哀。
-
-
高培智
-
-
摘要:
不知什么时候,山上搭建了一座石亭。于是四面八方的游客踏进了这很少有人打扰的净土。石亭越来越出名,渐渐地,石亭周边铺上了水泥路,游人便也越来越多。当然,又有不计其数的芳草被闷死在这层棺椁下。但是,没人注意,毕竟游人是高兴的。再后来,随着山上其他地方的开辟,石亭逐渐成为一个中转站般的存在,人们在石亭几乎不作停留。就这样,那些之前被赶跑的动物又回来了。松鼠、麻雀甚至敢向过路的游人讨食吃。
-
-
黄鹏
-
-
摘要:
一国王端坐水中,夕阳钓起诱饵。花色落尽,满眼落红簇拥着美好仙子从遥远国度归来,成为一个男人枕在胸口的歌声与象征。断头的虫唱在土地穿行。舞台雪白,绚烂搭就的戏曲演奏着一群人内心的伤口。孤独的人坐在天堂,乌云飘过,手术台上,头颅被切割,灵魂黯然神伤。四野之内除了空气别无他物,以自我形体
-
-
张正旭
-
-
摘要:
有座山叫四连山,山上有个"三茶寺",寺里一年必备三茶:黄芽、瓜片与雀舌。有一年,朱元璋路过三茶寺,便独自一人进寺品茶。朱元璋此行还有一个目的:这寺里有半副对联,一直没人对得出来,这上联是:"三茶寺中品三茶,茶三品,品黄芽瓜片雀舌。"朱元璋心痒难耐,便想
-
-
-
-
摘要:
有个财主家的私塾先生,年终返家前,给这财主画了四幅画,但没题字就匆匆走了。第二年,那先生说什么不肯再来,财主只好又请了一位先生。这先生刚到,财主就让他在那四幅画上题字,弥补一下画上的空缺。先生满口答应,他走进书房,把四幅画展开。只见第一幅画着两个小板凳,板凳上放着萝卜白菜。他心中暗想:凳凳、萝卜、白菜,连起来不就是"顿顿萝卜白
-
-
陈和平
-
-
摘要:
这是在我人生旅途中掠过的一个景点,它是那么顽固地深深扎根于我的脑海之中。时光飞逝,一晃就是40多年。依稀记得那是在1969年的夏季。这一天,骄阳似火,酷热难当。我随朋友到缅北考察,风尘仆仆来到一个神奇的村落。尽管朋友之前交代过,前面我们即将到达的是个掸族大脖子村——孟雅(位于缅甸掸邦北部边远地区),但进村后还是让我震惊无比。这是一个仅十来户人家的小村寨。走进寨子,一幅不忍目睹的画面映入眼帘:除了背在身上的婴儿和那些未成年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