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分配效应

分配效应

分配效应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1篇,主要集中在财政、金融、经济学、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2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07936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陕西行政学院学报、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广西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学分会2015年学术年会、第五届(2012)中国金融评论国际研讨会、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等;分配效应的相关文献由182位作者贡献,包括梁东黎、问伟峰、侯伟丽等。

分配效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2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07936 占比:99.90%

总计:108045篇

分配效应—发文趋势图

分配效应

-研究学者

  • 梁东黎
  • 问伟峰
  • 侯伟丽
  • 侯在坤
  • 刘远风
  • 刘金山
  • 吴亚芸
  • 周云波
  • 彭腾
  • 杜旸旸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晓萍; 王明利; 张浩
    • 摘要: “粮改饲”政策的稳步推进对于我国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意义深远。为探究“粮改饲”政策下肉牛养殖效率变动,本研究基于安徽、河北、河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甘肃、云南共8个省(区)“粮改饲”政策实施区的22个试点县肉牛生产监测面板数据,结合成本效率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测算2013-2019年政策试点肉牛养殖成本效率变动。结果显示:政策实施以来,与非试点肉牛养殖饲料成本明显上涨相比,试点肉牛养殖饲料成本变动较平稳,其中粗饲料比例提升了7.3个百分点,精饲料占比有所下降,粗、精饲料结构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与政策实施前相比,多数省(区)肉牛养殖成本效率提升或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仍存在生产投入物质要素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与非试点相比,试点肉牛养殖投入要素价格正效应提升,政策的实施对肉牛养殖投入要素价格“扭曲”程度的改善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整体上,在劳动力同质假设下,试点肉牛养殖劳动投入冗余度最高。应继续适度扩大“粮改饲”政策的实施范围,加强技术指导,种养结合,以养定种,进一步消纳要素冗余。
    • 叶旭; 杨湘浩; 邓思远
    • 摘要: 促进企业低碳生产和消费者绿色消费,是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件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充分保障。构建由地方政府、企业和居民多主体构成的碳税再循环系统,结合当前中国国民收入水平和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利用三方演化博弈理论研究多主体策略选择的演化过程,并应用Python程序设计语言对整个演化过程进行数值仿真,探究地方政府不同的补贴策略、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等变量对碳税再循环分配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低碳补贴和收入补贴策略之间,地方政府实施前者更能够促进居民绿色消费和企业低碳生产,但实施后者有利于改善收入不平等问题,同时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差异也会影响地方政府碳税返还政策的效果。
    • 袁诚
    • 摘要: 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数字经济以及数字化转型作了重要的发展方向阐述。报告指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逐步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完善数字经济治理,培育数据要素市场,释放数据要素潜力,提高应用能力,更好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这表明,完成数字化转型,实现人工智能在生产、消费、社会治理等各个场景的全面赋能与应用,是未来至少十年我国重要的战略目标。
    • 张曙
    • 摘要: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主要目的,要采取一切措施增加广大农民群众的收入。分析历年数据,可以发现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纯收入无论是在增加值差距和增加幅度差距方面都处于收敛状态,但在绝对差距方面还较大。要增加农村居民人均收入,首先是要保障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不滑坡,其次是财产净收入。要保障农民工资性收入,需要有秩序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根据对产业和收入关联数据的研究,发现要增加农民的收入,要选择收入分配效应相对大的产业;同时,充分发挥财产权利促进民族地区农民增收。
    • 鲁保林; 曾冠豪
    • 摘要: 市场主体和政府制定或调整与生活有关的消费资料和劳务价格,均会影响财富和收入的重新分配。运用价格手段调节收入分配,要遵循价格运动规律,坚持系统观念,坚持民生导向。既要公正合理地发挥价格在分配中的调节作用,又要加强全过程监管,用国家调节的优良功能来纠正“市场调节失灵”。
    • 陈占明; 陈沛霖; 马泽明; 张红霞
    • 摘要: 能源是重要的生产原料和家庭消费品,其价格波动将通过生产网络影响各产业部门的生产成本,异质性地影响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支出,从而影响宏观经济和社会公平。本文利用中国人民大学投入产出团队编制的时间序列投入产出表,结合月度能源价格数据和年度居民消费支出数据,定量研究了2002年1月至2018年12月国内外化石能源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通胀和分配效应,分析了能源价格变动对于各收入组居民支出影响途径的差异。通胀效应方面,结果表明煤炭价格波动对于整体经济的影响低于油气价格波动;国内外化石能源价格变动对PPI的调整压力最大,其次是GDP平减指数,最后是CPI。对于PPI和GDP平减指数,调整压力在大部分情况下与实际价格水平变动方向一致,而对于CPI,调整压力与实际价格水平变动方向没有体现出明显的相关性。分配效应方面,能源价格变动导致的绝对支出变动与居民收入水平正相关;煤炭和油气价格波动对城镇居民福利的相对影响与居民收入分别呈负相关和正相关;化石能源价格变动对居民支出的直接影响小于间接影响。本文结论为中国的能源定价和税收补贴等政策制定提供了一定的现实依据。
    • 黎毅; 何虹瑾
    • 摘要: 基于2010—2020年我国西部省域农村居民收入分组数据,运用GQ模型拟合洛伦兹曲线并测算FGT指标,测算出后扶贫时代农村总体和各省域子样本异质性的相对贫困状况并进行相对贫困变动分解,采用Shapley完全分解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同时对城镇相对贫困进一步讨论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总体上农村相对贫困状况呈现整体波动后缓解的趋势。(2)分解方面,增长效应加剧相对贫困,收入增长在中后期阶段对相对贫困逐渐产生抑制效应;分配效应抑制相对贫困,但呈现不稳定的波动状态。省域农村内部相对贫困呈现明显地区性特征,其效应分解结果与农村总体一致。(3)西部城镇相对贫困逐年加重,2020年超过农村相对贫困水平,其中增长效应和分配效应分别抑制和加剧相对贫困。基于此,后扶贫时代西部省域农村应继续完善相对贫困的识别体系与扶贫机制,协调发展各省域农村经济以减小地区性差异,同时制定城乡贫困治理的差异化扶贫路径。
    • 胡联; 缪宁; 姚绍群; 汪三贵
    • 摘要: 研究目标:分析我国农村相对贫困长期变动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趋势.研究方法:本文使用基于洛伦兹曲线的相对贫困衡量和分解方法,不仅衡量了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期变动,并且将其变动进行分解.研究发现:按照不同的相对贫困标准,2002?2018年我国农村相对贫困发生率都呈上升趋势;2002~2018年我国农村相对贫困发生率上升了5.6%,其中增长效应为1.98%,分配效应为5.61%,残差效应为-1.99%;从发展趋势来看,增长效应和分配效应对农村相对贫困发生率变动的正向影响呈递减趋势,残差效应对农村相对贫困发生率变动的负向影响呈递减趋势.研究创新:使用基于洛伦兹曲线的相对贫困衡量和分解方法,刻画了我国相对贫困的长期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动趋势.研究价值:有助于厘清我国农村相对贫困长期变动成因,对巩固脱贫成果和建立有效应对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具有一定的借鉴.
    • 刘震; 刘溪
    • 摘要: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现有研究多关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增长效应",但对其"分配效应"尚未进行深入探讨,尤其是在初次分配中混合所有制改革如何影响以及为何影响国有企业劳动者内部的收入差距未做深入探讨.研究发现,混合所有制改革以来,国有企业员工绝对收入提高,企业管理人员与员工收入差距扩大.使用国有股占比和股权制衡度衡量改革效果,结果表明两者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差异:国有股占比与员工绝对收入显著负相关,与企业劳动者内部相对收入差距显著正相关;股权制衡度与员工绝对收入和企业劳动者内部相对收入差距均显著正相关.当前,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系党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在国企混改过程中,要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理性,关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条件下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贯彻;建立合理的薪酬机制,将企业内部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积极探索员工持股制度,赋予普通员工参与对剩余价值分配的权利.
    • 杜旸旸
    • 摘要: 在当下的社会现况中,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高铁建设逐渐壮大,我们能够清楚地感受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社会矛盾,这种矛盾若是不能够及时处理,就会造成发展好的区域和发展差的区域在思想、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脱节,不利于经济的增长。中国高速铁路的建设无论是在建造前还是建造完成后,都是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良好举措和缩小地区差距的重要保障,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发展十分关键,本文针对高速铁路建设带来的优势以及区域发展的分配效应方面做了论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