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分税制

分税制

分税制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3835篇,主要集中在财政、金融、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97篇、会议论文38篇、相关期刊988种,包括经济研究参考、预算管理与会计、财会研究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泰山学术论坛——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与公共政策创新专题暨第八届中国经济理论与管理前沿论坛、中国公共预算研究第五届学术会议、中青年改革开放论坛(莫干山会议·2013)等;分税制的相关文献由3825位作者贡献,包括等、贾康、王云生等。

分税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97 占比:99.01%

会议论文>

论文:38 占比:0.99%

总计:3835篇

分税制—发文趋势图

分税制

-研究学者

  • 贾康
  • 王云生
  • 陈颂东
  • 苏明
  • 焦国华
  • 巫建国
  • 彭志华
  • 傅光明
  • 尚可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华雄; 游凤
    • 摘要: 近代中国分税制思想肇始于晚清,发展于民国,是中国传统集权财政思想向近代财政分权思想转型的标志。晚清时期,部臣疆吏对税收划分标准和地方税分级展开了讨论;北洋政府时期,政学两界的讨论将税收划分深入到支出责任的划分,并提出将田赋划为地方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分税制思想从税收和支出责任划分进一步深入到事权划分,并延伸到分税制制度类型及补助金制度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税收划分标准从五花八门到渐趋统一,地方财政从省县不分到各自独立。可以说,近代分税制思想为近代中国分税制立法与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
    • 曹龙虎
    • 摘要: 作为当前中国国家治理的一种重要机制,项目制的形成和演变可以从国家政权建设的角度进行讨论和把握。中央政府于1993—1994年启动的财政体制的分税制改革改变了传统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政府与企业关系等,而项目制的形成就是这项改革措施的一个重要结果。在1994—2002年这段时间内,国家通过《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的颁布、修正,初步建立了分税制改革的相关配套机制,完善了转移支付制度,而随着中央向地方转移支付规模的扩大,尤其是专项转移支付规模的急剧扩大,项目制也开始超越财政分配领域而演化为一种自上而下进行工作部署、任务实施的国家治理机制。2002年以来,由于项目制的实施并没有显著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甚至导致了政府运作异化、官商勾结等诸多意外后果,中央政府又对项目制的基本形式——专项资金以及专项转移支付制度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规范。项目制的这一形成和演变过程反映了中国国家治理进程中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之间的深刻矛盾,而如何回应这一矛盾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项目制的后续发展。
    • 刘雅
    • 摘要: 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一直都是国家政府探讨的话题之一,我国地方财政自主权问题由来已久。“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地区发展虽然取决于当地财政实力,掌握财政自主权也非常重要。把握财政自主权就要做好财政预算,平衡财政收入与支出。但是目前我国在财政方面的很多制度和规定都不够规范和彻底,导致在实践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中央和地方之间事权与财权不对等,财政收入及支出权限划分不清晰等,因此地方财政自主权运行有难度。文章以分税制为前提,探索地方财政自主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李爽
    • 摘要: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与预算管理体制改革都是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现代财政体制的关键环节。分税制从1994年实行至今,从分级分税到权责利统一,政府间分配关系不断完善。此外,预算管理体制也从初步框架到法制建设再到预算绩效管理,预算管理进程不断深入,为建立现代财政体制奠定了基础。但是,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失衡、财政预算管理公开范围有限、财政透明度低的问题仍然存在。因此,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中央与地方税收分享体系,提高地方财政信息公开力度,更好地发挥财税体系对国家治理的重要作用。
    • 杨斌
    • 摘要: 反思二十多年来有关中国财政体制的理论研究,其中研究思维方式基本上是美国的思维方式,判断问题也以美国的财政理论原则和实际模式为标准,多数结论是西方特别是美国思维方式的结果。这种思维方式,忽视了中国特别是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客观存在的许多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财政事实。在中国,政府间、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是内部利益共同体的关系,基于美国联邦、州和地方政府的现实、人民与政府的关系现实的财政分权理论无法全面和准确地描述中国政府财政关系的客观事实。中国近些年的高速发展,不能简单地通过财政分权来解释,西方模式特别是美国模式的对称型分税制并不适应中国情况。中国财政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不能囿于美国西方思维,而是要从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出发,以集合的中国方案而不是分权的西方理论为指导,形成公共产品提供领域非对称型分税制和国有资产收益全民分享领域分益制有机结合的新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财政体制。
    • 高翔
    • 摘要: 地方政府是理解中国政府的关键主体。改革开放后,中央政府通过逐级有条件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探索干部人事管理体制的“下管一级”和财政包干制、分税制等制度变革,实现了面向地方政府的放权改革,凸显了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事务治理中的重要角色。40多年来,地方政府已经成为经济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形成了地方发展型政府的行为模式(郁建兴、高翔,2012)。同时,地方政府也是市场制度的创新构建者,为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重要的地方经验(高翔,2020)。
    • 陈洁琼; 周鲁耀
    • 摘要: “基础设施奇迹”是“中国经济奇迹”的重要组成部分。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成为基础设施的主要供给主体,而功能类国有企业则成为地方政府完成投资和建设任务的重要组织工具。在多重制度约束条件下,功能类国有企业契合了地方政府对建设绩效和发展资金的诉求,成为地方政府大规模城市建设的组织载体与融资工具。而功能类国有企业“政府身份”和“企业身份”之间的张力也会造成职权和责任的错位,这又成为地方政府在“扩权”与“避责”间的平衡点。功能类国有企业凭借政企双重身份叠加的效率优势和资源优势,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跨越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多重身份和权责异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中,既要发挥功能类国有企业的效能优势,也要注意防范其治理风险。
    • 王文剑
    • 摘要: 基于2003~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以增值税共享为例,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共享税对地方财政努力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增值税共享对地方财政努力发挥出“替代效应”。随着增值税共享给地方政府数额的增加,地税局征收的税收随之下降。通过Acemoglu等给出的渠道识别方法发现,由于税收征管采取“任务目标管理”模式,增值税共享通过降低地方税收征管努力和效率这一渠道,对地方税收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国地税合并后,在新的税收征管体制下,应强化税收征管信息化和法制化,摒弃税收征管任务目标管理体制,才能发挥新的税收征管体制的经济增长效应。
    • 翟晨杰
    • 摘要: 税收政策与国家经济状况紧密相连,是我国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一环。因此,进行税制改革、不断优化完善税制设计与税制结构成为新时代中国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梳理归纳国内外相关文献得知,合理的税制改革举措不仅可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而且对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本文对我国“营改增”这一重要税制改革手段进行分析,着重研究“营改增”对地方政府财政状况的影响,提出通过改进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使我国税制改革进入良性循环的几点建议,以期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所帮助。
    • 杨其静; 高雄伟
    • 摘要: 随着第二代财政联邦主义理论的兴起,形形色色的财政分权指标被构建出来,用于检验财政分权制度激励地方政府的各种假说.然而,1994年之后的分税制可被视为中央与省级政府之间一个涉及多税基、多税种、多税率、多分成率的超高维度分成合约,以至于那些与理论相对契合的收入侧财政分权指标的构建工作都变得极具挑战性.构建这类指标需遵循一些基本原则,现行的各种收入侧分权指标应被慎用.这些指标不仅存在同分母问题,而且还面临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即:在全国基本统一的财政分权体制下,这些指标的数值大小内生于各省份的经济规模、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其他复杂因素中.相对而言,考察省级政府与其下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权程度,尤其是某个重要税种的分享安排的激励效应,可能更具理论和现实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