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分水岭脑梗死

分水岭脑梗死

分水岭脑梗死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220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5706篇;相关期刊131种,包括心脑血管病防治、中国老年学杂志、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一届华北地区神经病学学术会议暨2013年北京地区神经病学学术年会、山东省第二次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学术研讨会等;分水岭脑梗死的相关文献由562位作者贡献,包括胡亚军、王嗣欣、郭孟祥等。

分水岭脑梗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8 占比:3.68%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5706 占比:96.29%

总计:5926篇

分水岭脑梗死—发文趋势图

分水岭脑梗死

-研究学者

  • 胡亚军
  • 王嗣欣
  • 郭孟祥
  • 严济春
  • 丰宏林(审校)
  • 于逢春
  • 刘国胜
  • 刘尖尖
  • 吕志坤
  • 吴雪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苏玉婷
    • 摘要: 目的:观察羟乙基淀粉联合尤瑞克林治疗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该院收治的74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尤瑞克林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羟乙基淀粉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补体末端复合体(TCC)水平和生命质量[卒中专门生存质量量表(SS-QOL)]评分。结果: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CC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羟乙基淀粉联合尤瑞克林治疗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可降低NIHSS评分和TCC水平,提高生命质量评分,效果优于单纯尤瑞克林治疗。
    • 李鑫; 贺博
    • 摘要: 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在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对认知水平的影响。方法便利选取2019年1—12月该院收治的98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对两组疗效、治疗前后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进行分析对比,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与对照组(67.34%)相比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87.75%)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61,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26.6±2.3)分及Bathel指数(70.4±3.4)分均高于对照组(20.3±2.0)分、(55.0±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469、23.008,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社会、躯体、角色及认知功能评分分别为(80.3±4.6)分、(80.2±4.0)分、(81.3±5.3)分、(80.4±4.6)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4.0±5.0)分、(71.0±3.5)分、(71.4±4.0)分、(74.1±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91、12.116、10.436、7.470,P<0.05)。结论对分水岭脑梗死患者采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其效果较好,并能够促使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显著改善。
    • 傅俊明; 欧鸿儒; 张冠业; 莫家彬; 简坚成
    • 摘要: 目的探讨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分水岭脑梗死的患者46例,所有患者均行脑CT灌注联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扫描结束后,采用CT灌注和血管相关软件技术评价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和颅内外血管的狭窄程度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34例患者行CT脑灌注检查时在分水岭梗死区域外出现异常灌注。患侧前循环大脑中动脉供血分布区与对侧相比较,其平扫通过时间(MTT)、峰值时间(TTP)和脑血流量(CBF)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循环供血分布区表现TTP及MTT延迟,而CBV、CBF无变化。根据平扫通过时间和峰值时间图,将灌注延迟范围分3型:1型分水岭梗死区域外无异常灌注12例;Ⅱ型为分水岭梗死区域外仅前循环或后循环供血分布区出现异常灌注25例;Ⅲ型为分水岭区域外同时出现前后循环供血分布区异常灌注9例。脑灌注异常的分布与颅内外相应供血动脉的狭窄程度显示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75,P<0.01)。结论分水岭脑梗死与头颈部颅内外供应血管的狭窄及程度密切相关,分水岭脑梗死最重要的诱发因素是在颅内外供血大动脉严重狭窄甚至闭塞的基础上发生低灌注血流或无血流灌注。
    • 苏钰; 蒲馨颖; 曹力夫; 朱文浩
    • 摘要: 分水岭脑梗死是临床脑梗死中的常见类型。随着人们对于分水岭脑梗死研究的进一步加深,分水岭脑梗死的中医药研究方面同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此文尝试从分水岭脑梗死的中医病因病机、体质分型、辨证论治、中成药的治疗、针灸治疗等方面对分水岭脑梗死的中医药研究进展进行综合论述,为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鲁明; 秦伟; 顾华; 杨淑娜; 周莹; 胡文立
    • 摘要: 烟雾病好发于儿童、青少年或成年人,但临床上,老年患者也并不少见。作者报道了1例缺乏动脉粥样硬化传统危险因素的老年烟雾病患者,其影像学特征为分水岭脑梗死,临床表现为进展性卒中。希望通过对该病例的报道,提高临床医师对老年烟雾病的认识。
    • 董蕾; 尚雪峰
    • 摘要: 目的 探讨羟乙基淀粉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98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参照组开展一般救治措施,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开展羟乙基淀粉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磁共振灌注指标[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达峰时间(rTTP)]、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92%,高于参照组的79.59%(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FIB、Hcy水平低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rCBF、rCBV高于参照组,rMTT、rTTP短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参照组,Barthel指数(BI)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羟乙基淀粉治疗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显著,可降低FIB、Hcy水平,改善磁共振灌注指标,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何文敏
    • 摘要: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分水岭脑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I)的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2月于我院收治的110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加曲班治疗,比较两组脑血流动力学情况、血清相关指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峰流速(Vp)、平均流速(Vm)及对称性即差值(DVp和DV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Vm、Vp高于对照组,DVm、DVp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IL-6、TNF-α、NSE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加曲班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可通过改善CWI患者的机体炎症情况及稳定脑血流动力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进而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 李国珍; 吕志坤; 王晓静; 贾磊华
    • 摘要: 目的 观察探究为罹患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应用阿加曲班联合羟乙基淀粉对于提高治疗效果改善血凝指标的作用和价值.方法 在2019年2月~2020年2月中选择60例患者展开综合评价和判定,按照患者自愿的原则分为观察组(阿加曲班联合羟乙基淀粉)和对照组(羟乙基淀粉),各30例,并对最终的治疗成效进行探究.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和血凝各项指标较之对照组具有较大差异性(P<0.05).结论 为罹患分水岭脑梗死的患者应用阿加曲班联合羟乙基淀粉进行治疗较之单一性的药物治疗,其临床治疗成效更为突出和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金莲
    • 摘要: 目的 探讨尤瑞克林以及舒血宁对急性分水岭脑梗死的使用价值.方法 采用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0月接收的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共计52例进行研究,按照抛硬币法将患者划分成对照组(26例)和研究组(26例).对照组患者使用舒血宁进行治疗,研究组使用尤瑞克林进行治疗,归纳总结两组治疗效果、神经系统能力情况.结果 研究组神经系统能力评分、治疗效果均更加优异,两组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使用尤瑞克林进行治疗,治疗效果优于舒血宁治疗效果,且患者神经系统能力得到改善,值得临床借鉴.
    • 马建斌
    •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水岭脑梗死应用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4年1月—2017年1月该院120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实施介入治疗,比较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组织缺血情况、复发率.结果 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96.67%高于对照组8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88,P<0.05).治疗后,相比于对照组,NIHSS评分在观察组中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64,P<0.05),缺血低灌注面积在观察组中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11,P<0.05),缺血半暗带占比在观察组中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09,P<0.05).治疗后6个月、1年、2年、3年的复发率在观察组中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38、5.217、4.821、5.175,P<0.05).结论 介入治疗可提高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近期疗效,可促使其神经功能、脑组织缺血状况改善,还可降低远期复发风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