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减压病

减压病

减压病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435篇,主要集中在特种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5篇、会议论文41篇、专利文献71227篇;相关期刊124种,包括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海军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高压氧医学学术会议、第八届中国国际救捞论坛、2014中国国际潜水、救捞与海洋工程技术论坛等;减压病的相关文献由706位作者贡献,包括方以群、包晓辰、马骏等。

减压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5 占比:0.52%

会议论文>

论文:41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71227 占比:99.42%

总计:71643篇

减压病—发文趋势图

减压病

-研究学者

  • 方以群
  • 包晓辰
  • 马骏
  • 攸璞
  • 王芳芳
  • 袁恒荣
  • 张师
  • 徐伟刚
  • 郑晓惠
  • 王海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窦建平; 韩磊; 刘丽丽; 李军
    • 摘要: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全氟碳剂(perfluorocarbon,PFC)联合酒精湿化吸氧对兔减压病发病率、病死率、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 90只4月龄健康雄性新西兰大耳实验兔随机分为5组,包括正常对照组(NC组)、减压病(decompression sickness,DCS)建模组(DCS组)、减压病建模组+静脉注射PFC组(DCS+PFC组)、减压病建模组+酒精湿化吸氧组(DCS+A组)、减压病建模组+静脉注射PFC组+酒精湿化吸氧组(DCS+PFC+A组),其中NC组10只,其余组各20只。观察各组实验兔出仓后Ⅱ型减压病发病率、48 h内病死率及术后30 min血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变化。结果减压病兔全身可见多处组织器官气泡形成,气泡多位于疏松组织和血管内。与DCS组比较,DCS+PFC+A组兔Ⅱ型减压病病死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S会导致兔红细胞和血小板水平明显下降,DCS+PFC+A组红细胞及血小板计数下降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C静脉注射联合酒精湿化吸氧可降低兔Ⅱ型减压病的病死率,减轻减压病过程中红细胞及血小板消耗。
    • 刘燕燕; 宋秀娟
    • 摘要: 卵圆孔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且与多种疾病包括隐源性脑卒中、先兆性偏头痛、减压病、低氧血症等相关。该文介绍卵圆孔未闭相关疾病的诊疗状况。
    • 官振标; 董宇超; 周燕燕; 徐佳骏; 俞旭华; 刘文武
    • 摘要: 潜水减压病和肺气压伤是潜水员常见的2种疾病,两者的共同病理生理学机制是血管内产生气泡,具有导致气体栓塞的风险。但两者气泡所处的部位存在差异,减压病的气泡常见于静脉,而肺气压伤的气泡常见于动脉。并且动脉气体栓塞对机体造成的后果更加严重。目前,加压治疗仍然是气体栓塞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目前的研究尚无法明确高压氧治疗与高压力加压治疗效果间的差异。笔者对潜水员气体栓塞及其再加压治疗现状进行简要介绍,为潜水疾病的临床处理和治疗提供参考。
    • 管亚东; 徐佳宁; 沈基; 陆燕; 陈丹凤; 郑海宁
    • 摘要: 目的 探讨生命体征不稳的Ⅱ型减压病患者就地加压治疗及多学科诊疗(MDT)救治新思路,为危重症减压病患者就近救治提供借鉴.方法 对2020年1月某三甲综合医院诊治的Ⅱ型减压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多学科协作救治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患者潜水放漂出水3 min后出现意识障碍、休克,CT检查显示全身多器官静脉系统积气,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MODS.给予患者0.12~0.18 MPa加压治疗吸氧方案,氧舱内静脉补液8 900 ml,总治疗时间为9 h 45 min.出舱时患者昏迷,CT复查证实静脉气泡消除,实验室检查提示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给予机械辅助呼吸、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和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综合支持治疗,患者住院32 d后康复出院.结论 生命体征不稳定的危重症减压病患者就近送至当地拥有空气加压氧舱、重症医学科的综合医院,组织潜水医学、高压氧医学和重症医学人员MDT可实现成功救治.
    • 许骥; 何佳; 陈锐勇; 陈海庭; 刘晓波
    • 摘要: 目的 观察不同减压负荷后动物血浆一氧化氮(NO)和锁链素(DES)水平的变化,并探讨NO和DES在潜水减压损伤量化评价中的作用.方法 50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10只.组1大鼠不加压,舱内空气通风,120 min出舱;组2、组3、组4、组5大鼠70 m高压暴露70 min后,分别用40、30、20、10 min匀速减至常压.观察大鼠出舱后血浆NO和DES水平的变化.40只雄性家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0只.模拟150 m快速上浮脱险,按照每4s压力翻倍的方式加压.组1、组2、组3、组4家兔分别停留4、60、180、300 s后,以6m/s速率匀速减至常压,观察家兔出舱后血浆NO和DES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组1相比,组5大鼠血浆DES和NO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组4大鼠血浆DES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血浆NO、DES水平与匀速减压时间的倒数正相关(NO:r =0.683,P<0.01;DES:r=0.535,P<0.01),并呈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NO:r2=0.467,P<0.01;DES:r2 =0.287,P<0.01).与脱险前相比,模拟快速上浮脱险后组3、组4家兔血浆NO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家兔血浆DES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3和组4家兔出舱后血浆NO和DES水平均高于组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O:P <0.05或P<0.01;DES:P <0.01).出舱后家兔血浆NO、DES水平与最大深度停留时间呈正相关(NO:r =0.672,P<0.01;DES:r =0.702,P<0.01),并呈显著的线性关系(NO:r2 =0.452,P<0.01;DES:r2=0.493,P<0.01).结论 NO和DES可量化反映减压负荷导致的机体减压损伤效应,为减压程序设计和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减压损伤程度与决定减压负荷大小的减压时间(速率)的倒数呈线性关系,对减压理论模型中的减压速率参数控制有参考价值.
    • 许骥; 方以群; 包晓辰; 袁恒荣; 王楠; 王芳芳; 马骏; 毛卫昌
    • 摘要: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γ射线外照射对大鼠潜水减压病风险的影响.方法 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4个实验组(0、2、4、6Gy辐射后脱险组),实验组动物先采用不同剂量60Coγ射线外照射(0、2、4、6 Gy),再进行大深度快速上浮脱险实验(以2t/4指数速率加压至表压1.5 MPa,稳压停留137 s,以30 kPa/s匀速减压至常压),统计分析不同辐射剂量组大鼠快速上浮脱险后30 min减压病发病率、死亡率、肺湿干重比(W/D)以及血浆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0(IL-10)的变化.结果 4和6Gy辐射后脱险组大鼠脱险后30 min减压病发病率(均为50%)、死亡率(40%和30%)与0 Gy辐射后脱险组(发病率30%;死亡率20%)比较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各快速上浮脱险组大鼠脱险后30 min肺W/D均升高,其中2、4、6Gy辐射后脱险组的肺W/D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4、6 Gy辐射后脱险组大鼠脱险后30 min血浆IL-1β浓度较空白对照组和0Gy辐射后脱险组均显著升高(P<0.05),血浆IL-10浓度较0 Gy辐射后脱险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2 Gy以上γ射线外照射能显著增加大深度快速上浮脱险大鼠肺损伤的程度,4 Gy以上γ射线外照射大鼠大深度快速上浮脱险后减压病风险会进一步增加.
    • 包晓辰; 闫硕; 方以群; 王世锋; 陈杰
    • 摘要: 潜水员在减压时体内会形成气泡,是导致减压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如气泡负荷很高,将会通过肺分流或未闭的卵圆孔进入动脉循环,明显提高减压病的发病率.早期监测气泡往往通过多普勒超声进行听觉监测,现在也可通过二维超声成像进行视觉监测,两种分级可进行很好的比对.早期的二维成像设备不能像多普勒那样提供全面的观测,但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改进的、便携式的、相对便宜的设备得以发展.目前大多数超声成像采用谐波技术,可探测到以前无法发现的气泡.该文综述了超声技术检测血管内气泡在减压病诊断中的作用进展.
    • 摘要: 海洋里的动物能创下各种人类难以望其项背的纪录。关于梭皮龟的惊人潜水能力,最不可思议的一点是,我们不明白它为什么要潜到那么深的地方。这种龟的主要食物是生活在水下几百米范围内的水母,深潜或许是为了躲避捕食者,也可能是在捕食我们尚不清楚的食物。棱皮龟可以压缩自己的肺来避免减压病,它们甚至可以让血液从坍缩的肺分流到身体的其他部位,从而在深海中充分利用氧气。
    • 陈树刚; 席林斌; 李潭秋; 刘冀念; 刘磊刚
    • 摘要: 载人航天任务中压力应急事件是航天员生命安全的重大威胁,舱内航天服能够为人体建立起赖以生存的服内大气环境,是应对这一威胁的必备救生装备.中、美、俄各国结合运载条件和总体救生方案设计,均发展了各具特点的舱内航天服装备.综述了舱内航天服的发展历程,对舱内航天服循环方式、压力制度、结构特征等特点进行了归纳,对当前舱内航天服使用模式及未来任务需求展开分析,提出了未来舱内航天服的发展趋势.
    • 许骥; 方以群; 包晓辰; 袁恒荣; 王楠; 王芳芳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核暴露后不同时间对大深度快速上浮脱险致减压病大鼠模型的发病率、死亡率及损伤指标的影响.方法:8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脱险对照组和6个干预组(4 Gy辐射后4 h脱险、6Gy辐射后4h脱险、12Gy辐射后4h脱险、4Gy辐射后8h脱险、6Gy辐射后8h脱险、12Gy辐射8h后脱险),每组10只.干预组动物先采用不同剂量γ射线外照射(4、6、12 Gy),再进行大深度快速上浮脱险实验(最大加压深度150 m),分析大鼠肺W/D、脾指数及血浆IL-1β的变化.结果:与脱险对照组比较,核辐射后脱险大鼠的减压病发病率及死亡率明显上升.4Gy、6Gy照射4h后上浮脱险的大鼠发病率和死亡率较照射8h后高.12Gy辐射后4h及8h脱险大鼠的减压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比低剂量照射组明显增高,死亡率尤其明显.和发病率及死亡率的变化相一致,肺组织湿/干比、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脾指数下降也表现同样的变化趋势:较低剂量(4 Gy、6 Gy)辐射后4 h改变明显,8 h改变不明显,而高剂量(12 Gy)辐射后4、8 h均变化明显.和空白对照组及脱险对照组相比较,各辐射后脱险组的血浆IL-1β浓度均显著上升.结论:核辐射引起放射性肺损伤、免疫功能下降及血浆炎症因子浓度升高,会增加大鼠快速上浮脱险致减压病的风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