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冷凝温度

冷凝温度

冷凝温度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59篇,主要集中在一般工业技术、建筑科学、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2篇、会议论文41篇、专利文献169651篇;相关期刊110种,包括冷藏技术、发电技术、制冷学报等; 相关会议34种,包括上海市制冷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5年学术年会、中国动力工程学会锅炉专业委员会2014年会及学术交流会、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4年学术年会暨2014年第十九届全国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年会等;冷凝温度的相关文献由63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怀信、陶乐仁、王凯等。

冷凝温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2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4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69651 占比:99.87%

总计:169864篇

冷凝温度—发文趋势图

冷凝温度

-研究学者

  • 王怀信
  • 陶乐仁
  • 王凯
  • 邹磊
  • 邹道忠
  • 郑慧明
  • 储静娴
  • 刘光华
  • 刘圣春
  • 刘景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程世聪; 刘清江; 邵阳
    • 摘要: 对以R245fa为制冷剂的中高温热泵在不同过冷度下进行了不同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对系统性能影响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对给定节流后干度和蒸发温度时不同冷凝温度和过冷度下制热性能系数和制热量的实验值与理论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蒸发温度为45°C、冷凝温度为75~90°C时,过冷度每增大2°C,制热量增大约1.0%~3.3%,制热性能系数增大约0.3%~6.5%;节流后干度为0.15和蒸发温度为45°C时,冷凝温度从65°C升高到95°C,制热量增大约8.86%,过冷段制热量占比从3.4%增大到22.5%。在较高冷凝温度下,适当增大过冷度能明显提高系统性能。
    • 闫龙超; 李征涛; 马林泉
    • 摘要: 回收冷凝热对流经蒸发器的空气再热,减少电加热器耗能,是降低蒸发冷却空调试验室能耗的有效方法。为研究试验室环境温度、冷凝温度对蒸发冷却空调试验室冷凝热回收系统性能的影响,在不同试验室环境温度、冷凝温度工况下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冷凝热回收系统的制冷量随着环境室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试验室环境温度由27°C增至35°C,冷凝热回收系统制冷量由105 kW增大到146 kW,提高了39%,比传统制冷系统提高了17.8%;冷凝热回收系统的显热回收量随着冷凝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由冷凝温度40°C下的20.7 kW显热量增至56°C工况下的30.4 kW,提升了46.9%。此外,随着冷凝温度升高,系统的制冷系数下降,当冷凝温度为56°C时,制冷系数降至2.16。
    • 昝世超; 袁旭东; 吴俊峰; 胡继孙
    • 摘要: 吸气喷液是降低压缩机排气温度的有效手段,通过建立制冷系统热力循环计算模型,研究基于吸气喷液的制冷系统热力学状态,以制冷剂R410A为工质,分析在不同工况下热力性能随喷液流量比例的变化趋势。计算结果表明,当喷液流量比例增加到5%时,排气温度平均降低幅度为9°C,功率、制冷量和COP值分别平均下降0.4%、0.6%和0.3%;若蒸发温度增加,功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蒸发温度每增加5°C,排气温度平均降低幅度为4.5°C,制冷量、COP值分别平均增加17.6%、16.9%;冷凝温度每降低5°C,排气温度平均降低幅度为8°C,功率平均下降11.3%,制冷量、COP值分别平均增加6%、17.9%。
    • 冯永强; 王玉; 吴秀芝; 史睿菁; 黄香玲; 邓雨恒; 储晨阳; 孙天瑜
    • 摘要: 针对目前空调冷凝余热直接排放导致环境温度升高的问题,采用有机朗肯循环回收蒸汽压缩制冷循环的冷凝热,构建耦合蒸汽压缩制冷循环和有机朗肯循环的冷电联供系统.冷凝剂采用纯工质R134a,有机工质采用混合工质R245fa/R123(0.5/0.5).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构建循环的热力学模型,研究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对吸收全冷凝热和过热部分冷凝热2种工况下冷电联供系统的性能的影响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随着蒸汽压缩制冷循环冷凝温度增加,有机朗肯循环的净输出功由5.7 kW增加到6.4 kW,发电量由4.9 kW增加到5.5 kW;随着有机朗肯循环蒸发温度增加,净输出功由3.2 kW增加到8.4 kW,净发电量由2.5 kW增加到7.5 kW.随着蒸汽压缩制冷循环蒸发温度和有机朗肯循的冷凝温度的增加而减小.吸收全冷凝热量方式的VCC⁃ORC的性能参数COP增加了17.9%~26.9%.当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工质吸收蒸汽压缩制冷循环系统释放的全冷凝热量时,净输出功和发电量明显优于只吸收过热部分热量的回收方式.
    • 杨文洁; 吴华林; 徐康静
    • 摘要: 为了降低热泵系统的能量消耗,构建了不同形式的太阳能热泵干燥系统.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构建了单级压缩热泵、双级压缩热泵和单双级耦合压缩热泵的热力学模型,探讨太阳辐射强度、冷凝温度以及蒸发温度对单级压缩热泵、双级压缩热泵以及单双级耦合压缩热泵的性能参数COP、蒸发热负荷、制热量、压缩机耗功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3种太阳能热泵系统的制热性能参数均随蒸发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冷凝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当3种系统的蒸发温度、冷凝温度和制热量都相同时,双级压缩系统的COP最大,单双级耦合压缩系统COP最小;在相同吸热量的条件下,单双级耦合热泵系统的制热量最大,其次是单级热泵系统,最后是双级热泵系统.
    • 刘健; 甄泽康; 赵文可; 张亚宁; 李炳熙
    • 摘要: 为了探索有机朗肯循环(ORC)系统在寒冷地区低温冷却水条件下的运行性能,在哈尔滨搭建了ORC试验系统,给出了该系统的热力学模型,并对热源温度为79.0~113.6°C、冷水温度为6.4°C的系统运行性能(冷凝温度、净输出功、发电量、功电转化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哈尔滨6.4°C冷却水条件下,ORC冷凝温度可低至13.1°C,最大发电量为1.44 kW;比较台北30.8°C冷却水条件,冷凝温度低了19.0°C,发电量高了0.34 kW(30.9%).寒冷地区较低温度的冷却水降低了ORC系统的运行冷凝温度,进而提升了其做功及发电性能.
    • 李东升; 李绍勇; 阴志杰
    • 摘要: 充分考虑蒸汽压缩式制冷机组(Vapor Compression Refrigerating Unit,VCRU)中的冷凝器被控对象具有结构参数时变、惯性大和时滞等特点,传统PID调节方式会导致其关键性能参数−冷凝温度Tc的调节时间长、稳态误差和超调量均较大的问题。对此提出冷凝温度分数阶PID(PI^(λ)D^(μ))控制策略,且设计改进人工蜂群算法(Improved Artificial Bee Colony Algorithm,IABCA)对该冷凝温度分数阶PID控制器(Fractional Order PID Controller for Condensation Temperature,CT-FOPIDC)参数进行优化整定,提升Tc的调节质量。首先,根据空调制冷工艺的要求和相关自动控制理论,对该冷凝温度PI^(λ)D^(μ)控制系统中的各个组成环节进行建模。其次,基于基本人工蜂群算法(Basic Artificial Bee Colony Algorithm,BABCA),对学习因子c1和c2进行线性变化,保持其他参数不变,重构IABCA,且将min ITAE(Integrated Time Absolute Error,绝对积分时间误差)作为其目标函数,进而对CT-FOPIDC的5个参数进行整定,得到相应的最佳参数值。最后,使用MATLAB软件,分别对IABCA和该冷凝温度PI^(λ)D^(μ)控制系统进行编程和组态。仿真结果表明该IABCA对CT-FOPIDC参数的优化整定是可行的,同时该冷凝温度PI^(λ)D^(μ)控制系统的调节品质明显优于传统PID控制系统。
    • 许改云
    • 摘要: 为保证高温特种空调在恶劣的运行工况条件下能够安全平稳可靠的运行,采用控制变量法,通过设计计算与实验验证对比验证校核,对设计工况中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相同制冷量下,随蒸发温度的升高,压缩机的排气量减少,压缩机的排气温度降低,系统制冷剂的质量流量降低,蒸发器的换热面积增大,制冷剂的充注量增加。在相同制冷量下,随冷凝温度的升高,压缩机的排气量增大,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升高,系统制冷剂的质量流量增大,冷凝器的换热面积减小,制冷剂的充注量减少。
    • 蔡丽江
    • 摘要: 为了解决实验室制冷设备传统制冷系统制冷剂能量损失过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液体单相循环引射制冷计算机系统。该系统无需任何外力驱动,在气液分离器与蒸发器接通后,高压制冷剂与液体制冷剂之间产生一定压差,形成引射效应带动高压制冷剂节流降压以达到制冷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下,可循环式压差引射制冷系统的制冷量相较于现有的两相流引射系统提高了24.6%~45.9%,在有效减少能源消耗的同时大幅提升了系统制冷性能。
    • 王双平; 赵晋阳; 徐宝强; 孔令鑫; 蒋文龙; 杨斌
    • 摘要: 为准确预测金银合金真空蒸馏过程中产品成分与温度和压力的关系,并为工业生产参数的设计提供便捷和有效的指导,根据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MIVM),计算不同温度下金银合金的分离系数(β)和气−液平衡成分。结合气液相平衡(VLE)理论,绘制金银合金真空蒸馏的温度−成分、压力−成分相图。同时,对金、银三相点和金、银蒸气冷凝温度进行计算。理论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蒸馏温度的升高,分离系数减小,金在气相中的含量增加;低温对分离金银具有积极效果;在压强1~10 Pa范围内,金、银冷凝温度相差约450 K。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