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农民收入结构

农民收入结构

农民收入结构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25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经济学、财政、金融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9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758064篇;相关期刊102种,包括经济论坛、经济研究参考、经济研究导刊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60年农村改革发展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研讨会、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跨学科学术研讨会、武汉市第二届学术年会等;农民收入结构的相关文献由18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小华、张荣、何蒲明等。

农民收入结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9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758064 占比:99.99%

总计:1758189篇

农民收入结构—发文趋势图

农民收入结构

-研究学者

  • 王小华
  • 张荣
  • 何蒲明
  • 刘原
  • 刘鸣强
  • 卜炜玮
  • 司睿
  • 周伟
  • 张思敏
  • 张永礼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郝雷
    • 摘要: 在乡村振兴视角下,从农民收入的四个组成部分,即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入手,对改革开放后河北省农民收入情况深度剖析。在借鉴国内外农民增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制定差异性增收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创新创业、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等举措,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 程燕燕
    • 摘要: 近年来,我国始终重视做好“三农”工作。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收入依然是“三农”工作的短板和痛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现阶段,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等仍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基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5个方面探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路径,对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刘义臣; 沈伟康
    • 摘要: 基于2014—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探寻数字经济与农民收入结构动态耦合变化规律和耦合差异来源。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非农收入已成为农民总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但其与数字经济的耦合协调度最低;数字经济与农民收入结构的耦合协调度呈现稳步优化态势,但整体水平仍较低,东部数字经济与农民收入结构的耦合协调度远远领先于中、西部;数字经济与农民总收入、非农收入耦合协调差异来源相似。为此,提出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提升数字经济与非农收入耦合协调度和加速中、西部数字经济与农民收入结构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
    • 摘要: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让广大农民都尽快富裕起来。"从农民收入结构来看,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如何加强农村就业服务,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特别是年龄偏大、技能偏低、转移就业困难人员的务工增收问题,成为各级各部门关注的焦点。
    • 杨胧皓; 许越; 李沛哲; 卢颖
    • 摘要: 为解决广东省农民现阶段增收放缓的问题,基于2011-2017年广东省农民收入相关数据,对广东省农民收入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剖析.研究表明:广东省农民已经渐渐脱离农民收入"高增长"队伍;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工资性收入增长对农民增收的拉动力最大,经营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起重要补充作用;人力资本存量、政府支农情况、产业升级情况与广东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正相关关系.
    • 李娅娅; 赵小风
    • 摘要: 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承包地三权分置的放活促使了耕地非粮化现象的加剧.利用PVAR模型,分析了农民收入与耕地非粮化的动态关系,探讨了农民收入结构对耕地非粮化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2002—2017年,耕地非粮化面积和非粮化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不同阶段受经济发展、国家政策等的影响展现出不同的特点.耕地非粮化主要受农民工资性收入影响,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非粮化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但对非粮化的长期贡献率较小.
    • 田逸飘; 郭佳钦; 廖望科
    • 摘要: 宅基地制度是我国一项特殊的制度安排,长期以来为了突出其社会保障功能而弱化了宅基地本身所具有的资产价值.随着宅基地制度的不断变迁,宅基地的价值实现方式不断影响着农民的生计选择,进而对农民增收产生深远影响.运用1979—2017年云南省农民收入数据,对改革开放后宅基地制度变迁的三个主要阶段中农民收入结构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变化研究发现,农民收入结构变动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差异,不同时期农民收入增长的源泉不尽相同,收入多样化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方式.鉴于此,要在保证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稳步增长的情况下,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农村三产融合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促进农民多种方式的工资性收入增长;继续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实践路径,充分挖掘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潜力,并确保转移性收入的增长惯性.
    • 刘心怡; 金山; 张伟
    • 摘要: 以2013—2018年中国各省份为样本,采用面板回归及中介效应模型,检验金融科技对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效应,并从收入来源视角对增收效应进行渠道机制检验。结果显示:从整体上来看,金融科技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区域异质性检验表明,金融科技的增收效应在非粮食主产区作用更为显著;收入来源分析表明,金融科技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对财产性收入促进作用不明显。增收传导机制分析发现,金融科技通过促进农民非农就业、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等传导渠道,提升了农民收入水平。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与各金融机构的合作,进一步推动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拓宽金融科技服务“三农”渠道,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缓解相对贫困问题。
    • 张荣
    • 摘要: 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农民收入来源结构的多元化,为了理清农民收入结构变动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内在规律性特征,助力农民增收,以苏北的淮安为分析对象,在对淮安市农村居民收入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增长结构分析法构建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变动对收入增长贡献的分解模型.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四个不同的收入来源角度,为淮安市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提出对策建议.
    • 王小华
    • 摘要: 运用1984-2017年中国农民收入数据,对农民收入结构变动值和农民收入结构变动的增收效应分别进行测度,研究发现:(1)农民收入来源逐渐多元化,收入增长的源泉由过去单纯依靠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转变为近年来各项收入的协同增长,但农民收入的结构与城镇居民相比仍然存在不合理之处.(2)农民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累计贡献力度已于2010年超越了家庭经营性收入,将来亦或是在很长一段时间以内,必然会与家庭经营性收入作为两大主要收入来源而“并驾齐驱”地带动农民收入持续、快速、稳定增长.(3)长久以来,农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因为具有不确定性和暂时性特征,又非农民的传统性收入,因此对农民增收并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新世纪以来,两者对农民增收的相对贡献率之和已经从2%上升到了16.02%.上述结论意味着,如今农民收入问题已经演化成了一个越来越多地与非农密切相关联的问题,农民持续增收离不开收入结构优化和各项收入协同增长,其核心就变成了如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解决农民非农就业、支持农民创新创业、赋予农民更完备的产权权能、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