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农民就业

农民就业

农民就业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828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财政、金融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8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814篇;相关期刊463种,包括四川劳动保障、致富天地、集团经济研究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四届第三届年会、中国(宁国)休闲农业与魅力乡村发展论坛、2005年三农问题与村镇建设——两个趋向重要论断理论与实践高层研讨会等;农民就业的相关文献由727位作者贡献,包括于学江、任彦、臧少梅等。

农民就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18 占比:49.82%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61%

专利文献>

论文:814 占比:49.57%

总计:1642篇

农民就业—发文趋势图

农民就业

-研究学者

  • 于学江
  • 任彦
  • 臧少梅
  • 王德平
  • 陈沫
  • 仇晓洁
  • 张怡
  • 田萍
  • 范德林
  • 郭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文锶; 周晓梅; 汪明进
    • 摘要: 选取2003—2019年浙江省各市的面板数据,建立PVAR模型,使用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方法,考察浙江省不同区域内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农民就业增长、城镇化的长期动态影响。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农民就业增长、城镇化三者均具有自我发展的惯性;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浙东北片区正向作用于农民就业增长,在浙西南则产生抑制性效果;浙东北地区城镇化抑制农民就业增长,而浙西南的城镇化对农民就业具有促进作用;浙东北、浙西南地区的城镇化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之间呈正向促进关系。因此,应强化农民就业对集聚的正向效应;统筹省域内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式发展;完善城乡联动机制,促进集聚、就业、城镇化三者良性互动、协同发展。
    • 李乐; 马健琳
    • 摘要: 数字化转型是许多产业要经历的必然阶段,更是迎合数字化时代的必然要求。金融业作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导性产业,势必要率先实现产业数字化转型,以期在新时期让金融资本发挥切实有效的服务效果。普惠金融业务已逐渐成为金融机构的主营业务内容,实现其与数字技术的有机融合,为助推农村企业发展、解决农民就业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 张雪峰; 王星
    • 摘要: 随着平台经济与电商经济的高速发展,淘宝村的出现能否有效拉动当地就业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构建了双重差分模型(DID),搜集了近六年298座城市的淘宝村及就业数据,分析了淘宝村对于当地总就业以及三大产业各自就业水平的影响效应,并进行了多组异质性分析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在产业间,淘宝村的出现可以有效引导当地农业就业流向工业,在总就业水平上弥补了当地之前的劳动力流出,并且其对于就业的作用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正向相关。为加快发展乡村电商,促进电商与工业地区结合,培训相关人才和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等提供了建议。
    • 聂陈红
    • 摘要: 农民作为农村的主体,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提升其各方面素质是实现农村发展和农民自身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特别是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提升农民素质会极大地助力农民就业问题的解决。促进农民素质提升,需要遵循坚持以农民为中心的主体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全面性和典型性相结合的原则,促进经营管理素质、政治法律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不断提升。对此,农民要培养市场发展意识,政府要完善政治参与机制,农村要推进基层文化建设,社会力量要营造良好环境,从而合力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
    • 钱柳烨; 石淑华
    • 摘要: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数字普惠金融因其普惠化、深度化以及数字化的特点有助于缓解城乡收入差距。文章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促进作用以及农民就业在此过程中所担任的中介角色,并利用2011~2019年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最后采用更换城乡收入差距指标进行稳健性分析。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农民就业机会是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户收入的重要方式,中介效应占比为21.04%。文章的研究让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能进一步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实现城乡间均衡发展。
    • 方晓蓉; 倪海燕; 郭晨焕; 倪海霞
    • 摘要: 在国家大力发展、建设城市化背景下,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收。土地是农民生活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维持生计的根本保障,农民失去土地后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是我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一大民生问题。本文分析我国失地农民的就业现状、就业帮扶政策,从横向层面选取湖北省、山东省、江苏省3个省份,分析当地政府对失地农民帮扶政策的区别,再梳理总结制约失地农民就业的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能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加快其有效转型,促使城乡融合发展。
    • 倪益程
    • 摘要: 农民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通过利用浙江省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统计描述和Mlogit模型,实证分析农民的就业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从事非农就业的农民,年龄、户均耕地面积对农民从事纯农业和兼业都有显著的正向作用(P分别为≤1%和≤10%);相反地,身体健康程度和受教育年限因素对其都有显著的负向作用(P分别为≤10%和≤1%).以从事非农就业的农民为参照,性别对农民从事纯农业来说有极显著的负向作用(P≤1%),而家庭中的老人负担率对其有显著的正向作用(P≤5%).相对于从事非农就业的农民,仅有家庭儿童负担率对农民从事兼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10%).
    • 褚家佳
    • 摘要: 我国乡村旅游已经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乡村旅游产业不仅是驱动经济内循环的重要引擎,还是农民就业的主渠道,研究新时代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就业问题,对于巩固脱贫成果和缓解相对贫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紧扣新时代背景,试图剖析乡村旅游发展的时代特征,提炼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就业模式:邻里互助就业、利益联结就业、设施建管就业和业态供给就业,并探究其相互关系,最后提出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就业策略,即:构建有效转移平台,提升乡村旅游的就业吸纳能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使农民实现转移性就业;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培育新型乡村旅游从业者;加强扶持和引导,推动邻里互助和利益联结.
    • 罗媛媛; 赵晨光; 黄春霞; 牛大山
    • 摘要: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国家各领域发展迅速,乡村振兴作为近年来我国发展的主要战略,对国家长期发展有重要意义.发展乡村产业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基于此,对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就近就业进行分析,阐述了乡村振兴的战略,并提出发展乡村产业的必要性和促进农民就近就业的有效策略.
    • 李晗冰
    • 摘要: 基于2016年、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通过实证分析身份认同与返贫阻断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身份认同具有显著的返贫阻断作用,在加入控制变量后结果依然显著,在更换计量方法和更换解释变量后结果依然稳健.异质性分析表明户主的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以及地区因素对身份认同的返贫阻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基于以上结论,建议保证农民的主体地位,构建均等化的身份认同并发挥其益贫效应,能够更好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同时,搭建针对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的优质平台,注重农村居民新型技能培养,提高其劳动生产率,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人力资本.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