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内潮

内潮

内潮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81篇,主要集中在海洋学、物理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63159篇;相关期刊38种,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热带海洋学报、海洋通报(英文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3年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科学学术论坛、祝贺郑哲敏先生八十华诞应用力学报告会、2003年中国物理海洋学进展与展望战略学术研讨会等;内潮的相关文献由192位作者贡献,包括吕咸青、方欣华、乔方利等。

内潮—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1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63159 占比:99.95%

总计:163233篇

内潮—发文趋势图

内潮

-研究学者

  • 吕咸青
  • 方欣华
  • 乔方利
  • 戴德君
  • 方文东
  • 蔡树群
  • 陈学恩
  • 于万春
  • 于华明
  • 何忠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杨; 黄鹏起; 鲁远征; 屈玲; 郭双喜; 岑显荣; 周生启; 张佳政; 丘学林
    • 摘要: 南海是存在强湍流混合的边缘海之一,但前人对南海湍流混合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中上层,对底层则鲜有关注。本文基于高分辨率温度传感器于2019年5月在南海东北部22个站位海底上方0.5m处持续观测4.4d的温度数据,分析了2216~3200m深度范围内底层海水温度的时间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地形粗糙度和内潮对底层湍流混合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南海东北部各站位底层海水的温度变化量级约为10^(–4)~10-^(–3)°C;温度变化趋势与正压潮变化趋势不同,温度能谱显示多数站位在全日和半日频带区间出现谱峰,温度变化更多地受斜压潮影响,全日、半日内潮起主要调制作用。陆坡-深海盆过渡区及深海盆底层的湍动能耗散率量级为10^(–10)~10^(–9)m^(2)·s^(–3),涡扩散系数量级为10^(–4)~10^(–3)m^(2)·s^(–1)。观测数据未能显示底层湍流混合与地形粗糙度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底层湍流混合的空间分布与过去观测到的南海北部深海盆内潮的南北不对称性分布一致。
    • 朱明权; 岑显荣; 鲁远征; 郭双喜; 屈玲; 黄鹏起; 方文东; 陈举; 周生启
    • 摘要: 本文利用南海西沙群岛潟湖区29 d的全水深浮标观测资料研究了潟湖区内正压潮和内潮的基本特征,采用深度平均方法分析海流的适用性,并讨论潟湖区内潮的主要来源。深度平均流的动能谱显示全日潮流占主导,其动能占整体海流动能的41%。对比分析深度平均流和Tpxo7.2模式预测的全日、半日潮流的调和常数,两者均表明全日正压潮流受地形调制,主轴方向为西北-东南向,而半日正压潮流主轴方向为东-西向。两种方法得到的全日正压潮流大-小潮存在半个相位(6~7 d)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全日正压潮和全日内潮潮龄不同,存在部分相互抵消,且全日内潮大潮发生时间在深度上存在差异,推测由于缺少海表和海底的测量数据,导致深度平均方法得到的全日正压潮仍然包含全日内潮信号。调和分析结果表明,全日内潮的动能中相干部分占比高达91%,说明潟湖区的全日内潮是正压潮与局地岛礁地形相互作用产生,而从远场传播而来的可能性很小。
    • 王昭允; 牛嘉路; 于海庆; 黄晓冬; 于华明; 赵玮
    • 摘要: 基于潮汐-环流耦合的FVCOM数值模式,本文以南海北部全日内潮为例探究了中尺度涡对内潮传播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暖涡和冷涡分别导致全日内潮向西北和西南方向折射,能通量方向最大变化可达40°;全日内潮能通量大小在子午向呈现反相位变化,在暖涡南部(冷涡北部)边缘显著减小,而在暖涡北部(冷涡南部)边缘明显增大,最大变化幅度达25%;在暖涡南部和冷涡北部,西向背景流导致全日内潮传播相速度分别加快0.7和0.3 m/s,进而引起内潮波峰线向西凸起弯曲.本研究结果对深化理解多尺度背景下的南海北部内波和深海混合时空变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 潘海东; 王雨哲; 吕咸青
    • 摘要: 潮汐变化研究对于海洋工程、沿海地区洪涝灾害预防、海上交通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验潮站都集中在近海,所以之前潮汐变化研究主要集中在近海海域.相比之下,深海地区由于长期高频水位观测的缺乏导致相关的潮汐变化研究非常少.基于近海验潮站数据和深海卫星高度计数据,本文首次用非平稳潮汐调和分析工具包S_TIDE提取了南海4大主要分潮(M2、S2、K1、O1)振幅的长期趋势.研究发现在南海大部分地区,4大主要分潮的振幅都是比较稳定的,不存在显著的上升趋势或下降趋势.在南海少部分地区4大主要分潮的振幅存在显著的趋势,最大的上升趋势可达2.91 mm/a,最大的下降趋势可达3.50 mm/a.该海域潮汐的长期趋势可能与内潮海表面信号的变化有关.卫星观测到的潮汐既包含正压潮,也包含内潮海表面信号.南海作为全球内潮活动最活跃的海域之一,其内潮海表面信号是非常显著的.而内潮对海洋层化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海洋层化的变化会影响内潮的生成、传播和耗散以及内潮在海表的显示,最终引起该海域潮汐振幅的长期趋势.
    • 乔梦甜; 陈娟; 曹安州; 宋金宝
    • 摘要: 利用1992-2002年的温盐深数据与2012-2016年的Argo数据,基于细尺度参数化方法研究了吕宋海峡及周边海域(12°-30°N,115°-129°E)湍流混合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地形粗糙度、内潮以及风输入的近惯性能通量对湍流混合的影响.结果表明,吕宋海峡和东海陆坡处具有强混合的特征,扩散率高达4×10-3m2/s,主要是由内潮产生导致的,其中吕宋海峡主要是M2、K1和O1内潮的贡献,而东海陆坡处主要是M2内潮的贡献;南海北部也呈现较强的混合,且陆坡处的混合比海盆高1-2个量级;南海中央海盆和离岸的菲律宾海混合较弱,扩散率为O(10-5m2/s).此外,在研究区域内,湍流混合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均不明显,且混合扩散率与风输入的近惯性能通量未表现出明显的季节相关.
    • 陈香伊; 毛新燕; 江文胜
    • 摘要: 利用MITgcm数值模式,研究了单海脊地形下的内潮致拉格朗日余流,发现余流结构与内潮结构相对应,从海脊附近沿波射线分布,向东、西两方向流动.与欧拉余流相比,拉格朗日余流在海脊附近呈现辐散的特征,欧拉余流则表现为辐聚的特征.改变地形、正压潮流速等参数,拉格朗日余流结构随之变化.当海脊变宽时,余流随波射线的消失而变得很小且混乱;当海脊变高时,海脊附近逐渐产生向海底方向的流动,与海面反射的余流形成平行的射线,余流整体增强,海脊附近的余流在向外流动过程中增幅减小;当正压潮流速增大时,余流结构基本不变,但在高窄海脊地形下海脊附近的平行射线会逐渐合为一支从海脊顶部产生的流动.
    • 商巩; 张金超; 张志伟
    • 摘要: 基于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南海北部陆坡区潜标观测的高分辨率流速数据,本文研究了海洋上层细尺度流速剪切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流速剪切的功率谱分析结果显示,南海北部上层的细尺度流速剪切主要受亚惯性运动、近惯性内波、全日内潮和半日内潮四种过程控制.其中,风生近惯性内波和中尺度涡旋所对应的亚惯性运动是造成上层流速剪切时间变化的主要原因,以往研究强调的全日和半日内潮的贡献则相对较弱.进一步分析发现,冬季中尺度暖涡能够极大地增强海洋上层的亚惯性剪切;夏、秋季南海活跃的台风所激发的近惯性内波能够造成近惯性剪切增强.另外,研究还发现,背景涡度对近惯性剪切具有重要的调制作用,即负涡度相较于正涡度更有利于近惯性剪切增强.该研究所揭示的流速剪切的时间变化规律及调控机制对改进海洋混合的参数化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胡涛; 王臻; 郭圣明; 马力
    • 摘要: 针对内波参数声学反演方法缺乏有效的试验验证问题,本文对Rouself等推导的单一内波环境下非线性内波速度与声场简正波起伏周期成正比关系的适用条件进行了讨论,提出多种内波共存环境下内波传播速度的声学反演方法,当非线性内波引起声场简正波耦合时,可通过提取单阶简正波起伏周期来反演内波速度.利用2011年黄海内波(内潮和非线性内波)与声场起伏同步观测数据,成功实现了黄海内波传播速度的声学反演,验证了多种内波共存环境利用简正波幅度起伏反演内波传播速度的可行性.
    • 高胜美; 卓海腾; 王英民; 王星星; 贾凯育; 周伟
    • 摘要: 选取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白云迁移峡谷群中典型陆坡限制型峡谷为研究对象,利用重力活塞样在峡谷头部晚更新世—全新世沉积地层中揭示出了5个泥质砂层,其砂粒成分包括石英、生物碎屑和较高含量的有孔虫.研究发现,这些富有孔虫砂层不仅表现出底部侵蚀、定年倒置等重力流沉积特征,也表现出了明显的牵引流特征,包括:1)累积概率曲线图与C-M图显示砂层中的粗粒沉积物表现出滚动搬运过程;2)滚动和悬浮组分颗粒分选性较好;3)部分位置可见顶、底岩性突变面和双向交错层理.综合以上证据认为,南海活跃的深水底流对先期重力流沉积的改造可能是形成这些砂层的内在机制.同时,结合三维地震揭示的峡谷内沉积物波以及南海现今水流实测数据,认为峡谷内改造沉积物的底流主要来源于活跃的内波内潮作用,而砂层层理厚度的周期性变化与浮游有孔虫的大量富集可能均是该过程的直接体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