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养麦

养麦

养麦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0年内共计80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业经济、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篇、专利文献16067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中国青年、青少年日记、神州民俗等; 养麦的相关文献由15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鹏、夏伟、孙平等。

养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 占比:0.49%

专利文献>

论文:16067 占比:99.51%

总计:16146篇

养麦—发文趋势图

养麦

-研究学者

  • 刘鹏
  • 夏伟
  • 孙平
  • 张骅骞
  • 徐根娣
  • 章中
  • 陈庆富
  • 付媛
  • 付小平
  • 任翠娟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白文明; 张伟丽; 侯亚方; 夏美娟; 宫香伟; 王鹏科; 高小丽; 高金锋
    • 摘要: 为探索陕甘宁黄土高原地区栽培荞麦高产最适施氮量,以甜荞品种——西农9976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氮肥水平,2016年施肥水平为:0(N0)、45 (N45)、135 (N135)和225 kg/hm2 (N225);2017年施肥水平为:0(N0)、90(N90)、180 (N180)和270 kg/hm2 (N270),比较不同施氮量下荞麦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分析叶绿素含量和各器官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处理均能提高荞麦的株高、一级分枝数、二级分枝数、单株花簇数、千粒重和单株粒数,使其产量显著上升;荞麦主茎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PAD)随施氮量增加先上升后降低;荞麦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与施氮量呈正相关,但在苗期和初花期,荞麦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呈抛物线.因此,生产上建议陕甘宁黄土高原地区荞麦生长过程中投入180 kg/hm2的氮肥,且注重施氮比例及时期,以此达到最佳的生产效益.
    • 尼玛央宗
    • 摘要: 荞麦是传统种植作物的一种,也是当前西藏经济作物之一.目前,已经在个别县市发展起来,特别是藏东南地区.在当前生活品质日益高涨人民需求越来越多的同时,开始注重荞麦等作物经历价值的竞争力以及新品种选育.本文将从西藏荞麦现状进行探索了解选育技术、种植模式以及发展前景等,进一步了解对西藏更适合的创新发展方式.
    • 李业成1
    • 摘要: 我到超市买粮,看着那些盛满粮食的大桶小桶、大囤小囤,没立刻感到那是"商品",而是想到庄稼。庄稼从阡陌上涌来,一车车,一担担,小米是黄灿灿的,抄一把,立刻让人想到晒谷场上的场景。爬豆、豌豆、豇豆,一看到它们,就让我想起它们饱满的荚,满涨的粒又香又面,豌豆煎粥,一口喝三五个,回味不尽。还有养麦,外壳像漆一样黑亮,养麦面擀面条很好吃。顺手拿起铲,狠狠地在粮食上取一铲,然后再哗哗倒下,这是一种享受。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种地,也不喜欢庄稼,到了能打工挣钱的年龄都往外跑,喜欢庄稼的只剩下"老农"了,他们对庄稼有感情。
    • 吕丽丽1
    • 摘要: 初见牛国是在盐池县青山乡月儿泉村的富硒荞麦地里,当时他正在观察仅种植两月有余的荞麦长势情况,脸颊被头顶的大太阳晒得通红。“月儿泉村产的富硒养麦优质有营养!”说起富硒荞麦的好处,牛国头头是道。
    • 孙志慧
    • 摘要: 如皋长寿村的老人用养麦面、熟芝麻面和熟花生米屑为原料,配以切碎的雪里蕻咸菜做馅,制作成口口生香的荞麦饼,是其他地方难得一见的特色长寿食品。养麦是我国的传统作物,但产量不高,全国种植的地方并不多。但在长寿之乡如皋,它一直作为特色长寿作物被普遍种植。如皋人之所以把养麦作为长寿食品,是因为荞麦中含有丰富的养麦碱、芦丁、烟酸、亚油酸以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
    • 吴建中
    • 摘要: 9月7日 晴去年冬天,我清理床被卫生,扫视了一下那又矮又瘦的枕头,顿生怜悯之心。多少个日日夜夜,它陪伴我,让我入眠,让我休整。老朋友,它劳苦功高,它无怨无悔。拆开枕头套,露出了又黑又碎的荞麦皮,因为多年枕它,有的碎裂成了几瓣,有的成了粉末。倒入箩中,筛一筛,滤去其中的尘土,又一点一点地倒人枕头套中。看着荞麦皮还差一截,于是将新买来的荞麦皮填入其中。只见新的荞麦皮色泽鲜亮,皮质饱满,让人赏心悦目。填上它们后,按一按,厚度、软硬度、舒适度都可以,便又缝上口,外面套上一个崭新的枕头套,看着图案精美,寓意吉祥,心里感到一阵温暖。
    • 常书侦; 梁忆
    • 摘要: “三块瓦,盖个庙,里面住了个白老道”。儿时的谜语,冀中人都知道,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养麦!在盛夏的冀中平原,荞麦那可是农家家家户户做消暑美食扒糕的主打料理。别看它是主角就以为哪哪都有,想要多少有多少,要知道这种食粮产量不高,对种植又有要求,只在立秋后,故有农谚道:“立秋十日种荞麦。”
    • 李廷舫
    • 摘要: 在我少年时住过的黑山头村,文化最高者当数朱先生,他上过私塾,能写会算,能读古书。朱先生有文化,人品端正,村里人对他十分敬重。他家贫农成分,又有文化,按说该当干部,朱先生却从不参政,一副极超脱的样子。只有冬天结算公粮账时,受到村干部们的邀请,他才出来帮助打几天算盘。但他只管打算盘,对数字以外的事一律不多言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