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公益众筹

公益众筹

公益众筹的相关文献在2014年到2022年内共计11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法律、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4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088篇;相关期刊87种,包括山东行政学院学报、法制博览、理论导刊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决策论坛——企业行政管理与创新学术研讨会、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2017“互联网+、大数据与商业创新国际会议”等;公益众筹的相关文献由17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武、毛远逸、于江磊等。

公益众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4 占比:8.70%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33%

专利文献>

论文:1088 占比:90.97%

总计:1196篇

公益众筹—发文趋势图

公益众筹

-研究学者

  • 李武
  • 毛远逸
  • 于江磊
  • 孙梓琪
  • 尹木子
  • 徐聪聪
  • 朱晓雪
  • 李昕
  • 王佳鑫
  • 王晓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游浚; 周旭东
    • 摘要: 近年来,公益众筹作为一种新的互联网金融公益筹资模式,引起了学者与公众的广泛关注。公益众筹通过网络传送信息,分析其文本的叙事性如何说服公众参与捐赠具有重要意义。以“腾讯乐捐”平台上的9192个教育助学众筹项目文本为样本,对我国公益众筹文本的捐赠说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叙事性包括叙事内容和叙事话语,是公益众筹文本的重要语言特征。不同叙事方式对捐赠说服有显著影响。叙事内容包括的情感意识场景、认知意识场景越多,时间上的嵌入度越高,捐赠说服越好;叙事话语包括的情感波动性越大、情感高潮越早,捐赠说服越好。
    • 张恒瑞; 李荣杰
    • 摘要: 公益众筹是公益慈善事业透过互联网产生的新型公众募捐模式。用户的持续捐赠对于公益慈善行业的规模与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公益众筹背景下,利用详尽可能性模型去构建一研究模型去探究用户持续捐赠意愿的主要因素。采用问卷研究方法收集共257份有效样本并使用偏最小二乘回归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发现核心路径中的上流互惠跟下流互惠及边缘路径中的社会影响跟公益组织声誉皆可建立用户的信任,从而激发其持续捐赠意愿。
    • 李武; 李昕; 毛远逸
    • 摘要: 作为典型的亲社会行为,用户参与公益众筹项目包括捐赠和信息分享这两种具体行为,但当前社交媒体用户对公益众筹的信息分享意愿远低于捐赠意愿。研究综合助人成本收益模型与自我决定理论,将公益众筹信息分享动机分为自我满足、社会认可、时间与精力成本和感知社会形象损失四种类型,并在借鉴社会规范理论的基础上考察个体规范性影响敏感度的调节作用。利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发现:自我满足和社会认可显著正向影响用户信息分享行为,时间与精力成本、感知社会形象损失显著负向影响信息分享行为;规范性影响敏感度对社会认可和感知社会形象损失与信息分享行为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研究结果不仅对深入理解和有效促进用户对公益众筹项目的信息分享具有参考价值,而且可以借此特定案例帮助洞察个体亲社会行为动机及其对行为的影响。
    • 张丽君
    • 摘要: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催生了新慈善募捐形式的出现。公益众筹平台中的个人求助行为与慈善募捐有着明显区别,前者是“利己”,后者是“利他”,个人求助行为目前并非《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规制对象,因此缺乏管制。在分析大量微信个人求助类公益众筹平台的信息披露情况后得出这些平台存在求助者资产信息、善款使用明细公开率低,个人及平台法律责任不清和政府监管缺位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对求助项目的审核,设置善款使用情况公开环节,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和明确政府监管职责等对策。
    • 徐晨; 杜月
    • 摘要: 本文基于扎根理论和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M)构建出了影响公益众筹项目筹资绩效的文本语言风格模型.对新浪微公益网站中的16369个项目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从外围路径分析,项目标题中直接表达求助者本身的诉求不利于项目的成功;而含有个体标签与积极情感的项目标题能说服潜在捐助者捐赠.从中央路径分析,众筹项目详情只有综合蕴含清晰故事结构、具体细节和情感诉求的特点方能极大提升项目筹款达成率.研究同时发现,项目类型在文本语言风格与项目成功的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本文研究成果有助于项目发起人从非结构化众筹语言本身出发对项目描述进行优化改进,进而有效提高项目筹款达成率.
    • 程波辉
    • 摘要: 作为一种新的监管模式,回应性监管在提升监管制度信任、激励主体监管职责、创造公平市场环境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依据回应性监管理论并借鉴"行动者中心制度主义"框架,从制度、行动、效率三个维度建构公益众筹回应性监管的理论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行动"具有核心解释功能,它是制度得以运行并最终产生效率的关键因素.从应然的角度分析监管机构、众筹平台、第三方监管者等监管主体的行动逻辑发现,回应性监管模式相较于传统政府监管具有监管更理性、回应更及时、处置更具针对性等优势.通过设计监管回应性与执法公开性的组间因子,实验模拟不同监管模式下监管执法的效果.结果表明,平台企业行为对于平台企业信任存在显著影响,履职行为有助于信任提升;在公开流程一回应性监管模式中,公众对监管部门的制度信任高于非公开流程一回应性监管模式,即在满足执法公开的前提下,回应性监管模式最适用于公益众筹.
    • 蒲凤
    • 摘要: “公益众筹”是指求助人通过互联网方式发布筹款项目并募集资金寻求帮助的一种途径,求助人通常是身患重病没钱进行医治的人。而“轻松筹”作为“公益众筹平台”,通常以朋友圈为平台依托,以熟人的强社交为节点,层层式扩大传播,已达到众人筹集资金帮助求助者的目的。本文主要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轻松筹”作为“公益众筹平台”引发的伦理思考。首先,厘清“众筹”和“轻松筹”的概念;其次,开始讨论轻松筹的伦理意义和伦理风险;最后,针对伦理风险,提出建议。
    • 王琳; 刘海玲; 刘小红
    • 摘要: 在"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公益众筹作为大病保险的一种社会互助模式应运而生.近年来网络筹款平台发展迅速,同时也引发了许多新的法律和伦理问题.通过分析医生在互联网公益众筹流程中的作用,剖析其可能面临的法律及伦理问题,进而提出在互联网公益众筹中医生行为的伦理讨论及解决对策,包括国家舆论引导、机构行政监督、个人的法律意识的建立等措施,旨在规范公益众筹的流程,促进其良性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 李武; 李昕; 毛远逸
    • 摘要: 作为典型的亲社会行为,用户参与公益众筹项目包括捐赠和信息分享这两种具体行为,但当前社交媒体用户对公益众筹的信息分享意愿远低于捐赠意愿.研究综合助人成本收益模型与自我决定理论,将公益众筹信息分享动机分为自我满足、社会认可、时间与精力成本和感知社会形象损失四种类型,并在借鉴社会规范理论的基础上考察个体规范性影响敏感度的调节作用.利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发现:自我满足和社会认可显著正向影响用户信息分享行为,时间与精力成本、感知社会形象损失显著负向影响信息分享行为;规范性影响敏感度对社会认可和感知社会形象损失与信息分享行为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研究结果不仅对深入理解和有效促进用户对公益众筹项目的信息分享具有参考价值,而且可以借此特定案例帮助洞察个体亲社会行为动机及其对行为的影响.
    • 金雯; 孙梓琪
    •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公益众筹迅速发展成为公益事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一时间,水滴筹、轻松筹等一批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大范围兴起,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上也可以看到各种公益众筹信息,我国公益众筹事业进入发展高速期.但是,近年来,公益众筹中频频发生的"诈捐骗捐"事件,极大的降低了公众对社交媒体公益众筹信任和参与社交媒体公益众筹项目的积极性.本文通过分析公益众筹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深入探究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更好的解决救助人、捐助人和平台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