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公民宗教

公民宗教

公民宗教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88篇,主要集中在宗教、欧洲哲学、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篇、专利文献126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哲学分析、科学与无神论、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等; 公民宗教的相关文献由85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明、冷满冰、孙向晨等。

公民宗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 占比:41.12%

专利文献>

论文:126 占比:58.88%

总计:214篇

公民宗教—发文趋势图

公民宗教

-研究学者

  • 陈明
  • 冷满冰
  • 孙向晨
  • 干春松
  • 曲伟杰
  • 李峰
  • 李敬巍
  • 杨凤岗
  • 杨天奇
  • 杨陈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付侗
    • 摘要: 关于人与社会各自的性质及二者的关系,卢梭于《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社会契约论》中先后敷衍出了两套截然相反的理论。这两套理论分别由自足的人和自主的社会出发,共同构成了卢梭思想中的人与社会的两组二律背反。一方面,通过对这两个经典文本的重新解读,展现这两组二律背反的形成始末以及卢梭对它们的应对;另一方面,经由梳理对卢梭思想的五种核心理解,揭示这两组二律背反的提出和解决给后世政治理论带来的深远影响。
    • 程亚文
    • 摘要: 美国在其建国之际,就形成了具有其自身特点的道统,并在建国后逐渐得到完善.道统在美国体现为义理,也体现为仪式、符号和制度.宗教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以基督新教为核心源泉的公民宗教在美国的建构,确立了"超凡主权"对人民主权的前提性和大一统的美国方式."大熔炉"既是大一统的表现,它与"三权分立"一起,还是"中"道原则在美国道统中的反映.美国的道统构建相当程度上是对欧洲尤其是英国早期传统的承继,没有经历欧洲近代以来所发生的宗教与政治领域的"决定性的分裂"和对君主制的扬弃,超验主权者与现实主权者并存的双主权设置,是美国保持政治稳定性和崛起为强大国家的重要制度保障.但内生于美国政治制度中的民族国家政治义理,在助推美国成长的同时,也蕴藏了治统僭越道统和道统迷失的基因,这已体现在近些年来美国不断加深的政治撕裂现象上.
    • 张践
    • 摘要: 引导宗教向伦理化、人文化的方向发展,是宗教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也符合中国、世界宗教发展的大方向。中国古代宗教经过周公、孔子的改革发展,逐渐变成了伦理化、人文化的宗教。西方的基督教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也逐渐变成了具有伦理性、人文性的宗教。通过宗教治理使其向伦理化、人文化的方向发展,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也符合世界各地的社会现实,是一个值得提倡的重要方法。
    • 仲威
    • 摘要: 近几十年间,“去世俗化理论”在宗教社会学领域中兴起,并旨在反对传统世俗化理论的几大核心论题——衰落、分化和私人化理论。其中,对分化理论的检讨成为双方争论的焦点问题。为此,布莱恩·威尔逊、卡雷尔·多贝雷尔和马克·查韦斯等人建立了新的分化理论,查韦斯更是提出将世俗化理论的研究对象从“宗教”转变为“宗教权威”,以解决世俗化理论所遭遇到的理论困境。
    • 安靖如; 武海霞(译)
    • 摘要: 根据金圣文的观点,儒家公共理性这一概念可以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既有助于表述现代儒家文化圈(如韩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又可以起到理论规范的作用,从而指导儒家文化圈国家发挥更好的社会与政治功能。然而我认为,金圣文对儒学公共理性的论述过于薄弱、抽象,与韩国文化之根所表现出的价值与实践背离太远。因此,他需要更明晰地阐述其理论并纳入新的概念,如陈明所推崇的"公民宗教"。在文章的最后,通过并置公民宗教与公共理性的概念,将使我们有机会更好地理解儒学公民宗教及其潜在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不仅仅与韩国有关,而且与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有关。
    • 王其勇
    • 摘要: 本文通过公民宗教、公共神学与公共宗教这三个概念对现 代宗教如何参与公共领域的问题进行宗教社会学的探讨.公民宗教这 个宗教社会学概念主要涉及的是宗教的仪式实践等方面的公共功能; 而在公民宗教问题的讨论过程中被概念化的公共神学,则主要涉及有 关宗教的神学和伦理如何参与和塑造公共领域的进路问题.但是,本 文分析表明,虽然这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各有侧重,但是二者实际上 都关注宗教的仪式实践与神学伦理反思的公共功能和意义.从公共宗 教理论的视角来看,公民宗教和公共神学都积极抵制现代世界中宗教 信仰的私人化和边缘化,力图通过宗教的仪式实践和神学伦理反思来 参与和重新塑造从民族国家到全球公民社会范围内的整个公共领域. 总而言之,公民宗教和公共神学在美国的出现和发展,正是宗教在公 共领域“去私人化”过程的不同面向和进路,体现了现代宗教走向公 共领域的演变趋势.
    • 章亚军
    • 摘要: 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庄严地宣称: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建立不是以宗教为基础的.①卢梭认为这一论断不仅适用于历史上实存的所有国家,而且适用于人们自愿订立契约所建立的国家.对于前者来说,卢梭采用实证的方式证明之.对于后者来说,卢梭接连完成了两项任务:第一,给出这样的社会也需要宗教的依据;第二,认定与之相配合的宗教是“新的公民宗教”.针对第一项任务,卢梭给出了三大理由:上帝必然存在,来自上帝的良心是社会凝聚的基石以及无神论具有危害性.针对第二项任务,卢梭通过对教士宗教的批判,认定政治与宗教的背离将使社会动荡;紧接着,通过旧公民宗教(民族宗教)以及对日内瓦小议会的批判,断言新的公民宗教绝不能采用政教完全合一的形式.此外,通过对人类宗教的考察,卢梭认定培养人与培养公民必须结合起来.因为只培养人的基督教将导致奴役,而只培养公民的宗教又不可能(公民首先是个人).由此可见,卢梭的契约式国家提倡的是政治与宗教的部分一致性.从卢梭的上述思想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至关重要的结论:理性人本身就是契约式国家(现代国家也是契约式国家)的神学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