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公共哲学

公共哲学

公共哲学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1年内共计67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中国哲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7261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现代哲学、上海行政学院学报、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国际儒学论坛·2009等;公共哲学的相关文献由74位作者贡献,包括葛红梅、袁航、陈建平等。

公共哲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6 占比:0.3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7261 占比:99.61%

总计:17328篇

公共哲学—发文趋势图

公共哲学

-研究学者

  • 葛红梅
  • 袁航
  • 陈建平
  • 陶金
  • 万俊人
  • 于立深
  • 任剑涛
  • 佐藤学
  • 冯岩
  • 刘巧云

公共哲学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包心鉴
    • 摘要: 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是当前中国公共哲学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需要回答的重大命题.池忠军教授撰写的《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研究》一书,系统梳理和挖掘了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批判性地分析了西方公共性思潮,厘清了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的问题域,由此建构起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的逻辑理路,奠定了中国特色公共治理的哲学根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和分析视角.
    • 袁航
    • 摘要: 公共哲学的理论主题与公共生活的建构方案密切相关,是前现代政治哲学传统的承接总结和现代政治哲学研究的路径导向。对这一主题的深入研究,应立足于对公共哲学的溯源、对议题转向的分析和对理论范式的创新。在理论溯源方面,公共哲学的学术要旨理应置于西方学界的公共理性论争中加以理解;在议题分析方面,当前中国公共哲学研究的理论目标应契合日新月异的社会时代;在范式创新方面,需要阐释公共哲学如何植根于当代中国社会,使其从一个西方学术概念转变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成果。
    • 褚尔康
    • 摘要: 作为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核心和关键,"公共性"价值界定和运行机制一直是学界研究重点问题.诸多研究体系对于公共性产生机理性原理的分析一直处于模糊状况.已有研究采取了基于先验性的概念界定和分析逻辑,直接从公共性的外在表现形式——公共利益、公共精神等范畴入手进行问题解读.那么如何从公共哲学角度,探寻符合公共管理理论特点的公共性价值形成机制理论是学科建设必须重视的基础性问题.从集体意向性理论出发,围绕公共性形成机理开展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研究,是公共管理理论研究新的探索.总结中国公共管理工作在新冠疫情抗击中的成功经验,在探索符合新时代中国公共管理理论自身发展道路哲学理论构建形成过程中,围绕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集体意向性分析,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建设制度优势重要体现.
    • 王宇佳
    •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生活上的改变。网络技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用户体验的同时,一些消极影响也开始大量涌现出来,比如说当前的网络舆情,自由的互联网为人们提供的更广阔更自由的表达空间,但是由于我国网民的质量参差不齐,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对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就导致当一些突发事件发生时,一旦政府没有及时进行处理并及时转述给社会时,就容易引发舆论危机,给政府的公信力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因此,从公共哲学视角,分析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进一步提升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 吕国蔚12; 张富兴2; 李云庆2
    • 摘要: 习近平主席的中华文化根基深厚、哲理思维深邃,既善于治国理政,更善于统筹世界大局。习主席提出并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博大精深,是一个崇高而辉煌的哲学命题,既植根于悠久的中华文化,又体现现代的公共哲学,深受中国人民的拥戴和世界人民的热赞。本文从人类文明发展、哲学角度和中国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等方面对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命题进行了论证。文章分为三部分,首先对“命运共同体”从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追溯、发展进行论述;其次从佛家文明、阿拉伯文明和基督文明等世界三大文明的发展与交融以及“公共哲学”、“世界大同”等概念引经据典加以阐述;最后以近代中国社会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对“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概括。
    • 陈少雷
    •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思想体系。从部门哲学的视角来看,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哲学基础、丰富内涵和实现路径可以从三个哲学向度来理解和把握:一是以"共存——类存在"为前提的人学基础;二是以"共处——公共性"为核心的公共哲学内涵,三是以"共赢——共同价值"为目标的价值哲学路径。
    • 刘海军; 王平
    • 摘要: 伴随着社会转型,中国化民主话语在民主实践中实现了民主定位、民主理念、民主属性和民主旨归等层面的演进.中国化民主话语的演进并非仅仅基于外部环境变化的"刺激反应",相反,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公共哲学作为政治生活领域内不可规避的预设观念,其良善建构推进了民主实践与中国化民主话语的演进.
    • 陶金
    • 摘要: 本文在对日本学者宗教对话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全球化时代诸宗教间对话向“实践模式”转型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与有待破解的难题.通过援引日本学者提出的“活私开公”之公共哲学理论,进一步分析了破解转型期宗教间对话困境与难题的方法,即诸宗教在相互尊重独立性的同时,要以“活私”的态度、“开公”的姿态肩负起宗教对于人类社会的“公共性的责任”,针对人类社会面临的紧迫难题,展开互助与协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