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公共伦理

公共伦理

公共伦理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179篇,主要集中在伦理学(道德哲学)、中国政治、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7208篇;相关期刊156种,包括伦理学研究、广东行政学院学报、唯实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0中国人才发展论坛大会等;公共伦理的相关文献由189位作者贡献,包括詹世友、贺龙栋、陈民利等。

公共伦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8 占比:1.0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7208 占比:98.97%

总计:17387篇

公共伦理—发文趋势图

公共伦理

-研究学者

  • 詹世友
  • 贺龙栋
  • 陈民利
  • 黄俊
  • 乔传代
  • 廖婧茜
  • 张军
  • 张珊珊
  • 徐施烨
  • 徐曼

公共伦理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英; 常运立
    • 摘要: 健康中国战略既是一种实践政策,也是健康领域的伦理革命。在健康中国战略下,健康领域及其子领域医疗卫生被规定为以“公共”伦理为根本伦理原则的领域。医疗卫生“公共”伦理重塑,要求摆脱医疗卫生本位的市场导向和技术导向,回归到其“公共”本性上。在具体实现上,国家要成为医疗卫生“公共”伦理的力量依托,塑造必须要以中国共产党为其“公共”伦理建设的领导,医疗卫生“公共”伦理的根本实现则要把制度作为根本途径。
    • 汤啸天
    • 摘要: 人民城市建设需要公共伦理、责任伦理的柔性力量。公共伦理与责任伦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是价值认同和社会引领的无形力量,是自我约束的道德武器。以人民为主体的城市建设为公共伦理、责任伦理提供了成长空间,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需要市民以主人翁精神踊跃参与。公共伦理是高透明度制度“管官”的必要辅佐;责任伦理是凝聚社会成员奉献社会的强大驱动力。没有职责约束的无偿奉献动力源于责任伦理,尽我所能为社会尽一份责任的力量源泉是责任伦理,政府有责任以身教言传的方式培养公民的公共德性。对趋利避害应当作出新的解释:避免因个人获利对社会造成危害。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增强伦理敏感性,建立每个人内心确认的公共伦理与责任伦理。元宇宙是公共数字空间,也需要公共伦理与责任伦理的规制。
    • 李文文
    • 摘要: “公共管理学”是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具有较多可挖掘的思政资源。在“公共管理学”教学中,充分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将专业课中的思政教育落到实处,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认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研究在充分分析“公共管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的基础上,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路径的角度探索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并以“公共伦理”一节为例,进行教学设计思路的具体实践与效果呈现。
    • 廖婧茜
    • 摘要: 课程改革公共伦理是内生于课程改革社会政治化过程中的追求"公共善"的伦理观念,以公共伦理学作为理论基础,体现了课程改革管理学和伦理学两种视角的交叉、交集与渗透.除具备完善的内容体系外,课程改革公共伦理以公共利益作为价值追求,以道德立法作为合法性追求,以自由秩序作为规约性追求.共同利益优先原则、特殊权利合道德原则和民主商谈原则是课程改革公共伦理遵循的基本原则.唯有以明确的逻辑起点、核心理念以及应有原则诠释和推广课程改革公共伦理,才能为促进课程改革规范化、秩序化、伦理化发展起到价值指引作用.
    • 杨璐
    • 摘要: 社会公共伦理是日常社会生活得以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2020年开年以来的新型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新冠肺炎疫情已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在全民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反映出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值得社会公共伦理反思.造成这些问题原因有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精神文明建设有待加强,社会监督机制不健全.为了解决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公共伦理问题,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进优良传统伦理思想的吸收和转化,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 徐辉辉
    • 摘要: 由15头野生亚洲象组成的"断鼻家族"无疑是2021年初夏全中国最知名的动物明星,甚至出圈到国外媒体.在象群的迁徙过程中,新媒体可谓充分发挥了其短平快的优势,出产了大量的内容,包括消息、文章、图片、视频等.公民新闻下放了传播权利,这也意味着过去只属于新闻记者的伦理规范,如今要上升为普遍的公共伦理.在新闻伦理向公共伦理转化的过程中难免存在困难,因此更需要关注和解决这些问题.新媒体中的"野象北迁"内容中,除了要看到新媒体的动态更新帮助人们了解象群迁徙情况,也应当对其内容进行伦理问题的分析.
    • 李元乔
    • 摘要: 建构人的主体性是当代中国文学的核心功能之一。20世纪40~70年代,对于主体的界定是"工农兵主体",要求在文学中表现主体的阶级性、群体性。20世纪80年代以后,主体被界定为"人民",对于"人民"的内涵则不再限定,主体趋于宽泛,文学中逐渐出现大量对知识分子、女性、青年等主体的建构,同时表现主体的人性、个体性。对"工农兵主体"的建构体现了建构公共伦理的倾向性,对"人民主体"的建构体现了建构个体伦理的倾向性,并在总体倾向之外,二者也交互进行。
    • 张舒平
    • 摘要: 职业打假人的消费索赔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监管失灵,规范市场行为保障消费者权益.但随着职业打假人群体的迅猛发展,其知假买假、占用行政资源的行为干扰市场监管部门工作效率与效能,同时给市场经济秩序带来不良影响.本案例通过收集整理南宁市兴宁区市场监管局受理处置职业打假人消费举报的有关信息和相关法律政策,调查了解各利益群体的观点,通过公共伦理理论分析职业市场监管部门应对打假人维权困境的原因,提出发展策略,推进我国市场经济公平有序发展途径.
    • 罗思雨
    •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工业文明随着经济繁荣而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但随着经济追求的不断提高,"理性化"被越来越多地提倡,普遍性地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而导致公共伦理的丧失."信仰丧失"的工具理性至上让社会普遍冷漠.因此,韦伯和梅奥分别在书中提出了针对现代工业文明出现问题的研究,现代工业文明下公共伦理仍处于困境之中.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水平极速提高,也产生了不少公共伦理丧失的问题.我们不得不正视公共伦理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探索当代中国社会重构公共伦理的途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