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党项

党项

党项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8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5篇、专利文献3529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内蒙古社会科学、宁夏社会科学、青海社会科学等; 党项的相关文献由154位作者贡献,包括保宏彪、聂鸿音、彭向前等。

党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5 占比:4.98%

专利文献>

论文:3529 占比:95.02%

总计:3714篇

党项—发文趋势图

党项

-研究学者

  • 保宏彪
  • 聂鸿音
  • 彭向前
  • 王东
  • 袁志伟
  • 黄兆宏
  • 杨富学
  • 陆宁
  • 陈玮
  • 于熠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玮
    • 摘要: 横山出土之《唐窦伯岁墓志》主要记载了唐代夏州地区党项首领窦伯岁的家族世系,窦伯岁本人及其曾祖窦罗磨、祖父窦越磨、父窦铁山所担任的各种职官名号。墓志不仅详述了唐史史籍未载之党项羁縻州长宁州及党项酋豪窦氏家族,还反映了窦氏家族的身份认同、汉化风气及其对于晚唐夏州藩镇武力的渗透。
    • 胡康
    • 摘要: 贞观十二年松州之战的爆发与唐蕃间的边界问题密切相关。从新出《拓拔驮布墓志》可知,贞观七年时,吐蕃势力已经发展到了唐蕃交界附近,双方在党项问题上已经出现了对立的趋势。吐蕃在贞观八年首次遣使唐朝,是为了解决党项问题,与吐谷浑问题无关。贞观九年,唐朝击败吐谷浑后,唐朝与吐蕃在吐谷浑问题上又产生了矛盾。松州之战的爆发是唐蕃在党项、吐谷浑问题上谈判破裂的结果。松州之战后,唐蕃达成了新的边界划分协议,吐蕃退出吐谷浑、白兰之地,党项部落则分属唐蕃双方,文成公主的远嫁就是协议达成的标志。
    • 邢雲
    • 摘要: 本文藉助《拓跋守寂墓詩》等出土材料,結合傅世文獻中關於党項羈糜州的記載,釐清了党項拓跋氏早期內遷唐朝的過程。包括原靜邊州部聚在内的党項部落由拓跋赤辭一支率領,自乾封年間(666-668)起陸續從松州附近遷徙至慶州,唐廷遂將靜邊州改設於此。後鄯州附近的拓跋立伽一支於儀鳳年間(676-679)遷徙至銀州。開元二年(714)唐廷將靜邊州徙至銀州,都督亦變馬立伽之孫拓跋後那,由此完成了拓跋氏酋首在不同支屬及不同地域之間的嬗替。
    • 陈雪飞
    • 摘要: 党项羌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其丧葬观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党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对中原文化传统观念的大量吸收反映出党项对中华文化认同感的不断加深。通过对党项丧葬观念的考古学研究、分析,认为党项丧葬观念是在宗教思想基础上,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了包括佛教观念、视死如生、堪舆学说和等级制度等内容的丧葬习俗体系,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王思亓; 王航
    • 摘要: 夏尔巴人在我国境内尚属于未识别民族。在以往的研究中,夏尔巴人的族群单一化,其迁徙路线也具有模糊性。吐蕃政权征服木雅,击退党项拓跋部,以"木雅"(弥药)命名党项故地,后又以"木雅"指代西夏王朝和康藏地区。结合相关藏族史料可知,在与綠厮政权、蒙古军队发生战争期间,处于不利地位的西夏党项部族渐次南下康藏地区,与吐蕃政权时期便居住于此的藏族董氏相融合,形成一个新族群"董弥药"。13世纪,该族群进行南迁,于16世纪中叶进入尼泊尔,随后又以索卢昆布为中心向东、西迁徙,形成夏尔巴人如今分散居住在我国境内及尼泊尔、印度等地的格局。
    • 王思亓; 王航
    • 摘要: 夏尔巴人在我国境内尚属于未识别民族.在以往的研究中,夏尔巴人的族群单一化,其迁徙路线也具有模糊性.吐蕃政权征服木雅,击退党项拓跋部,以“木雅”(弥药)命名党项故地,后又以“木雅”指代西夏王朝和康藏地区.结合相关藏族史料可知,在与响厮啰政权、蒙古军队发生战争期间,处于不利地位的西夏党项部族渐次南下康藏地区,与吐蕃政权时期便居住于此的藏族董氏相融合,形成一个新族群“董弥药”.13世纪,该族群进行南迁,于16世纪中叶进入尼泊尔,随后又以索卢昆布为中心向东、西迁徙,形成夏尔巴人如今分散居住在我国境内及尼泊尔、印度等地的格局.
    • 胡鸿雁
    • 摘要: 西夏文献中对不同民族人名的处理方式不同:汉式的姓名和梵式的名字全部音译,藏式的名字全部意译,党项人的姓表音而名表义.利用这些特点可以判断人物的民族属性,从中可以知道作为西夏后族的梁姓和曹姓贵族是党项人,而非此前学界估计的汉族人.对不同民族人名的处理方式有少量例外现象,是因为有些汉族书写者并不懂得党项人名的实际含义,而有些西夏文书写者也不懂得吐蕃人名的实际含义,他们都是仅凭听觉进行音译的.
    • 聂鸿音
    • 摘要: 此前学界一致认为西夏历史上存在"蕃礼汉礼之争",这是受了《西夏书事》里几条伪史料的误导.西夏自建国以后始终如一地推行"汉化"政策,王族和后族的权力斗争并非发端于不同的政治主张.西夏政府机构的设置和运作规则仿中原制度,在追求新的框架下适当保持党项传统社会组织形式.党项人在建国之初规定了具有自己特点的礼仪服色,目的是为民族独立作舆论准备,而一旦立国成功,统治者就自觉地接受中原礼仪.在西夏的国民教育中,"蕃学"与"汉学"和谐共存,而且在政府的大力提倡下,"蕃学"使用的教材、宣传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与"汉学"并没有本质的差异,区别仅在于使用的文字不同而已.
    • 袁琮蕊; 于涌泉
    • 摘要: 在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行为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辽宋时期无疑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在这一时期,各民族、各政权之间的互动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契丹等民族政权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实践为中国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刻画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面貌.其次,北方游牧政权通过条约的形式史无前例地获得了与中原王朝平等的地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已延续千年的华夷秩序.最后,各主要民族增强了"中国"意识和正统观念,并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相互之间的"中国"身份.这为元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产生了积极影响.
    • 邓小青
    • 摘要: 贺兰山在古代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繁衍生息的地方。他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现了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在南北长200多公里的贺兰山腹地,有20多处近6000幅遗存岩画,它们顽强地证实着人类艰难的生存历程,讲述着人类生生不息的追求和祈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