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2年内共计32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政治、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1篇、专利文献26711篇;相关期刊216种,包括中国哲学史、北方论丛、才智等; 克己复礼的相关文献由295位作者贡献,包括钟云瑞、刘芳、何林智等。

克己复礼—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1 占比:1.19%

专利文献>

论文:26711 占比:98.81%

总计:27032篇

克己复礼—发文趋势图

克己复礼

-研究学者

  • 钟云瑞
  • 刘芳
  • 何林智
  • 余卫国
  • 吕存款
  • 李文妞
  • 樊一蕃
  • 牟亚杰
  • 王建军
  • 王恩来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唐青州
    • 摘要: 邹东廓学术承继王学传统而来,向来以“戒慎恐惧说”为学界所熟知,其对《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这一命题的诠解也彰显出浓厚的心学色彩。从诠释路径看,邹东廓延续“即本体言礼”的心学传统,紧扣良知本体,将“无欲”“主敬”等工夫收摄于“戒惧”二字,开出“克己复礼”即“修己以敬”的心学解释路径;在此基础上其工夫论也将“去欲而全其本体”的心学工夫作为特色贯穿始终。从哲学史层面看,邹东廓这种以“心学本体”为筌蹄,以“复归本我之心”为鹄的,主张“克去己私”“修己以敬”的工夫论诠解方式,有别于理学以私欲解己的诠释路线,对当时学界“竞谈玄虚”之风也有一定扭转意义,在凸显良知心体作为道德实践主体地位的同时,使“克己复礼”这一命题在心学的视域下得到别开生面的新解释。
    • 刘诚龙
    • 摘要: 社会不断健全,互联网上的各个地方都不会再是法外之地。所以,请大家在网络上也要克己复礼,不要放任一时的怒火烧坏了脑子,从而将自己推向难以追悔的深渊。
    • 段绪才; 成春
    • 摘要: 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太史公自序》)这就是春秋末期的时局写照,简言之,“礼坏乐崩”。孔子盛赞周“礼”为“郁郁乎文哉”,立志“克己复礼”,矢志“从周”,可是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水平已然提高,新兴地主阶级财富急剧增加.
    • 魏志远
    • 摘要: 明中后期以来,阳明后学开始挑战程朱一系的宋儒所作的“克己复礼”解。他们坚持“心即理”“良知即真己”的心学立场,结合自身的参究感悟,分别提出“修己以敬”“能己复礼”等学说来诠释“克己复礼”。通过对“克己复礼”的重新诠释,阳明后学构建起“颜子之学”的实质内容,即真正的道德实践工夫,并非只是思虑杂念的克除,而是良知本体的感悟呈露与保任护持。由此,阳明后学扭转了程朱以来对“己”身的消极认识,重塑了“己身”在道德实践中作为行为主体的重要价值,有助于激发人们主动践行礼教的道德潜能。
    • 邓彭晖
    • 摘要: 王阳明的礼学思想具有明显的“以心释礼”特征。在阳明看来,“克己”不仅仅是克除私己,而是要把握由“真己”出发的“为己”;“复礼”也非回复天理准则,而是复万物同体之良知本体。王阳明对“克己复礼”的心学化诠释与朱子学的理学化诠释有明显区别,奠定了阳明后学诠释“克己复礼”的基调,同时也拓展了对儒家礼学思想的诠释空间。
    • 范兴卫
    • 摘要: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为孔子弟子所编纂。全书主要反映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想学说,核心是“仁”,即“仁者爱人”;二是对孔子言行的描述,塑造了活生生的孔子形象。本文主要以《论语》一书为载体,从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孔子的生平及其思想出发,深化孔子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对孔子的“悲情”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以及在《论语》中的具体体现,从而分析孔子这些情愫产生的原因,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再认识孔子。
    • 任田君
    • 摘要: 克己复礼是儒家文化里的核心理念之一,这一思想的提出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当前我国的干部队伍建设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表现在:一是党员干部要从生活情趣、文化修养、生活作风等方面入手,加强道德修养;二是要注重领导干部群体这个"关键少数"的道德建设;三是党员干部不仅要克己而修身,还要齐家,以身作则,涵养积极向上的家风。
    • 吉阳
    • 摘要: 绵延两千年的儒家文化对中国国民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体系十分庞大,内容也很丰富:三纲五常、克己复礼等思想,几乎为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准绳。这些思想都对人进行了一定的约束,但它们并没有扭曲人的本性。儒家思想的主要作用,是提醒世人,而不是约束与压制个体。孔子在讲学的过程中,并没有欺负或者强迫那些不同意他的观点的人。在成为孔子弟子之前,子路为人极其刚正、好勇尚武、恃才傲物。
    • 姚勇
    • 摘要: 朱熹在晚年愈益重视"人欲"与"天理"之间的剧烈冲突这一根本性的道德实践难题.在此一思想语境中,朱熹集中探讨了"克己复礼"与"主敬行恕"的关系,这表征着朱熹晚年工夫论的转进,即工夫重心的调整与核心工夫的更替.就终极境界而言,"克己复礼"与"主敬行恕""只一般";从工夫过程来看,二者则"有优劣",主要表现在主体资质、工夫性质、工夫效验三个方面.借助道德心理学的分析,"克己复礼"在工夫过程中优于"主敬行恕"的实质在道德行动的动力机制上;具体言之,"克己复礼"能够辨识特定道德情境中的生理欲望与道德规则,经由敏锐的道德认知力与坚定的道德意志力以肯认、彰显道德规则的规范性,从而给予个体的道德行动以充足的动力.
    • 黄毅
    • 摘要: 阅读可以视通万里,思接千载。"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司马迁通过《史记》,以现实而具体的方式,讲述着蕴藏在历史事件中"礼"的精髓。讲君臣父子,孔子错了吗?我们谈"礼",肯定绕不过孔子。《史记》向我们展示了孔子精神的核心内容:"礼"。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以"克己复礼"为己任,虽屡屡碰壁,但始终不渝.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