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光系统

光系统

光系统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3年内共计6495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9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3711276篇;相关期刊155种,包括西北植物学报、种业导刊、作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十七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第五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年会等;光系统的相关文献由11122位作者贡献,包括萧宇均、郭仪正、黄冲等。

光系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9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711276 占比:99.99%

总计:3711505篇

光系统—发文趋势图

光系统

-研究学者

  • 萧宇均
  • 郭仪正
  • 黄冲
  • 阙成文
  • 程加河
  • 李全
  • 杨流洋
  • 冷雨欣
  • 张伟
  • 许振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茹; 朱丽; 侯昕
    • 摘要: 综述类囊体膜的膜脂结构组分,简述位于类囊体膜上的光系统II(PSII)、细胞色素b6f复合体(Cytb6/f)、光系统I(PSI)和ATP合酶等4种光合大分子复合体的结构与蛋白组分,以及它们在高光强胁迫下参与光系统损伤与修复和光适应的调控机制,分析陆生植物为了更好地适应高光强胁迫逆境,而逐渐进化出的一套精细的适应机制.同时,提出当前研究中低丰度叶绿体蛋白结构和功能解析不足的问题,并对后续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 王洁; 陈柯伊; 金海; 李朝娜; 成敏敏; 杨海芸
    • 摘要: [目的]通过解析矢竹Pseudosasa japonica不同叶色叶片反射光谱特性、光系统Ⅱ(PSⅡ)和光系统Ⅰ(PSⅠ)特性之间的差异,探索不同叶色竹种光合能力差异,从生理角度分析矢竹叶色变异特性并为进一步探究叶色变异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取生长健壮的矢竹叶片(GL)、花叶矢竹P.japonica f.akebonosuji复绿叶片(AL)、花叶矢竹条纹叶片[(SL)包括白色部分(SA)和绿色部分(SG)]、曙筋矢竹P.japonica f.akebono(VL)4种不同叶色叶片为材料,测定光合色素质量分数、叶绿素归一化指数(ChlNDI)、光化学植被指数(PRI)、快速荧光动力学参数及820 nm相对吸收值.[结果]叶片叶绿素质量分数从大到小依次为GL、SL、VL、AL;不同叶色矢竹叶片的叶绿素归一化指数、光化学植被指数变化趋势一致,从大到小依次均为GL、SG、VL、SA、AL;4个色叶的光系统Ⅰ最大氧化还原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GL、VL、SG、AL;花叶矢竹复绿叶、条纹绿叶和曙筋矢竹都具有叶绿素荧光曲线动力学活性,但光系统Ⅱ反应中心开放降低程度与矢竹差异显著(P<0.05),能量用于电子传递份额变小;缺乏叶绿素使得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光能不断增加,可能是因为它需要更多的反应中心来应对其较低的转化效率,但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叶片性能指数(PIABS)都逐渐降低,可能是光系统Ⅱ反应中心发生可逆失活,能吸收光能但不能推动电子传递.[结论]叶色变异导致矢竹叶片光合色素质量分数存在差异,进而影响叶绿素归一化指数和光化学反射指数特征参数,叶绿素缺乏会影响光系统Ⅱ活性反应中心发生可逆性失活.花叶矢竹条纹叶片反应中心较少,但仍具有较好的光系统Ⅱ活性和叶绿素水平,维持较好的光合能力,这可能与其独特的花叶性状有关.
    • 王洁; 陈柯伊; 金海; 李朝娜; 成敏敏; 杨海芸
    • 摘要: 【目的】通过解析矢竹Pseudosasa japonica不同叶色叶片反射光谱特性、光系统Ⅱ(PSⅡ)和光系统Ⅰ(PSⅠ)特性之间的差异,探索不同叶色竹种光合能力差异,从生理角度分析矢竹叶色变异特性并为进一步探究叶色变异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取生长健壮的矢竹叶片(GL)、花叶矢竹P.japonica f.akebonosuji复绿叶片(AL)、花叶矢竹条纹叶片[(SL)包括白色部分(SA)和绿色部分(SG)]、曙筋矢竹P.japonica f.akebono(VL)4种不同叶色叶片为材料,测定光合色素质量分数、叶绿素归一化指数(ChlNDI)、光化学植被指数(PRI)、快速荧光动力学参数及820 nm相对吸收值。【结果】叶片叶绿素质量分数从大到小依次为GL、SL、VL、AL;不同叶色矢竹叶片的叶绿素归一化指数、光化学植被指数变化趋势一致,从大到小依次均为GL、SG、VL、SA、AL;4个色叶的光系统Ⅰ最大氧化还原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GL、VL、SG、AL;花叶矢竹复绿叶、条纹绿叶和曙筋矢竹都具有叶绿素荧光曲线动力学活性,但光系统Ⅱ反应中心开放降低程度与矢竹差异显著(P<0.05),能量用于电子传递份额变小;缺乏叶绿素使得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光能不断增加,可能是因为它需要更多的反应中心来应对其较低的转化效率,但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和叶片性能指数(PI_(ABS))都逐渐降低,可能是光系统Ⅱ反应中心发生可逆失活,能吸收光能但不能推动电子传递。【结论】叶色变异导致矢竹叶片光合色素质量分数存在差异,进而影响叶绿素归一化指数和光化学反射指数特征参数,叶绿素缺乏会影响光系统Ⅱ活性反应中心发生可逆性失活。花叶矢竹条纹叶片反应中心较少,但仍具有较好的光系统Ⅱ活性和叶绿素水平,维持较好的光合能力,这可能与其独特的花叶性状有关。
    • 赵松浩; 陶秋爽; 沈建仁; 王文达
    • 摘要: 硅藻是海洋中一类重要的红色浮游植物,每年贡献了海洋40%或全球20%左右的原初生产力,在全球碳固定和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硅藻能取得如此成功生态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捕光天线为具有出色捕光和光适应能力的岩藻黄素-叶绿素a/c结合蛋白(FCP).为研究硅藻在水下高效利用蓝绿光、传递和转化太阳能的机理,我们团队与合作者利用晶体学和冷冻电镜技术破解了硅藻FCP捕光天线和光系统超级复合物的结构,揭示了FCP蛋白的独特结构特征和聚合状态,以及与其结合的大量叶绿素a、叶绿素c和岩藻黄素等色素分子的结合细节,为揭秘硅藻光合膜蛋白机器高效运行机理提供坚实的结构基础.
    • 董益; 陈军文; 谢世清; 张金燕
    • 摘要: 为探讨半夏(Pinellia ternate)光系统对光照强度和温度日变化的适应机理,该文连续3 d模拟了在同一种变化的光照强度(0~1600μmol·m-2·s-1)日变化下低温(10~18°C)、中温(20~28°C)和高温(28~38°C)的环境条件,测定了光系统Ⅱ(PSⅡ)和光系统I(PSⅠ)的叶绿素荧光参数,通过PSⅡ和PSⅠ光合活性和电子传递能力的变化来研究半夏光合系统对光照强度和温度日变化的适应.结果表明:(1)PSⅡ最小荧光(Fo')和PSⅡ反应中心激发能捕获效率(Fv'/Fm')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光照强度的增加是导致光系统的活性降低的主要原因,低温会进一步导致光系统活性的降低;(2)光照强度和温度的增加使PSⅠ受体端热耗散效率[Y(ND)]上升,而PSⅠ供体端热耗散效率[Y(NA)]则降低,光照强度的增加不会导致供体侧较大的激发压,但会使受体侧开始积累较大的激发压,而较低的温度会导致受体侧活性降低,使供体侧积累较高的激发压;(3)高光(光强>900μmol·m-2·s-1)对半夏的光抑制和光损伤导致了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Ⅱ)]和PSⅠ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I)]的降低,低温进一步加剧了Y(Ⅱ)和Y(I)的降低;(4)在高光下,PSⅠ的电子传递速率ETR(I)的增加启动了环式电子传递(CEF),较高的CEF稳定了高温下的PSⅡ电子传递速率ETR(Ⅱ)的同时也保护PSⅡ免受光的损伤;(5)在3 d的处理中,虽然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上升,但是相对于高温,在低温处理下,半夏较低的NPQ使PSⅡ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Y(NO)]一直处于最高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光抑制.综上结果表明,低温降低了半夏对高光环境的适应能力,而高温通过增强NPQ,加速CEF的产生,减少光抑制的产生,从而加速光反应的电子传递和维持光反应系统的稳定性.因此,低温胁迫会加剧半夏光系统的损伤,适当提高温度可以增强半夏光反应系统对高光的适应性.
    • 崔晓艳; 钟轲; 耿耘; 宣宁; 孙秀芹; 牛旭东; 康佳; 陈高
    • 摘要: 类胡萝卜素是人体内维生素A的主要来源,具有抗氧化、免疫调节、抗癌等作用.前期初步推测集胞藻PCC6803中slr0681基因在类胡萝卜素代谢中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了slr0681基因敲除突变株Δslr0681,研究了突变株与野生型在高盐胁迫条件下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以及光系统Ⅰ(PSⅠ)和光系统Ⅱ(PSⅡ)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高盐胁迫下,突变株比野生型更具生命活力;高盐胁迫下Δslr0681中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a含量高于野生型;PSⅠ中psaA、psaB、psaL和PSⅡ中psbB、psbD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较野生型分别增加3.4、1.9、1.5倍和2.1、1.6倍.以上结果表明,slr0681基因对于集胞藻类胡萝卜素代谢有重要作用,并且在高盐胁迫条件下影响更为突出.本研究为后续利用合成生物学策略提高微藻类胡萝卜素代谢奠定了基础.
    • 傅卢成; 卜柯丽; 王灵杰; 栗青丽; 高培军; 高岩; 张汝民
    • 摘要: [目的]探讨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笋竹茎秆的光合特性和光系统的发育情况.[方法]以当年生毛竹叶片和笋竹茎秆为材料,采用蓝绿温和胶电泳(BN-PAGE)分析茎秆和叶片类囊体膜蛋白,同时测定了光合色素含量和77 K低温荧光发射光谱.[结果]茎秆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显著低于叶片(P<0.01),随着茎秆发育,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显著升高.茎秆和叶片类囊体膜PSⅡ核心复合物较完整,捕光色素较多;叶片和茎秆基部PSⅠ核心复合物分离主要得到PsaA/B和PsaD亚基,茎秆中部得到PsaA/B,茎秆顶部未发现PsaA/B.叶片和茎秆77 K低温荧光发射光谱在685和745 nm处有2个明显主峰,四阶导数光谱出现6个极大值,主要是PSⅡ和PSⅠ核心复合物的荧光发射峰以及由PSⅡ外周捕光天线(LHCⅡ)、PSⅡ内周捕光天线(CP47)、PSⅡ内周捕光天线(CP43)、PSⅠ反应中心复合体(RCI)、PSⅠ捕光天线(LHCⅠ)的发射荧光峰引起的肩峰,其中茎秆顶部LHCⅡ和PSⅡ核心复合体的特征发射峰与叶片相比有明显蓝移现象.[结论]毛竹茎秆中PSⅡ核心复合体已形成,随着茎秆发育,笋衣逐渐脱落,色素大量合成,内周天线蛋白CP47和CP43以及外周捕光天线蛋白逐渐形成;同时,茎秆受到光照后PSⅠ核心蛋白PsaA和PsaB开始形成,逐渐组装合成PSⅠ核心复合体.
    • 陆思宇; 杨再强; 张源达; 郑涵; 杨立
    • 摘要: 以菊花品种"红面"(Hongmian)为试材,进行(32±2)°C/(22±2)°C(昼/夜)高温下的光周期实验,每日光周期光照/黑暗时长分别设置为7h/17h(记为Ph7)、8h/16h(Ph8)、9h/15h(Ph9)、10h/14h(Ph10)和11h/13h(Ph11),以13h/11h(CK)作为对照.试验于2019年7月20日开始,至8月25日菊花苗中出现柳芽结束.在菊花柳芽形成前分别测定分析叶片光响应曲线及快速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以了解高温下滞育菊花不同处理的光系统及光合性能差异.结果表明:(1)Ph7、Ph8处理菊花光合色素含量最低,光系统Ⅱ(PSⅡ)的反应中心及放氧复合体、光系统I(PS I)末端电子受体库NADP+的还原在26d试验中期稍有缓和以外,其余时间均为受抑制状态,光合能力也表现最差.Ph7、Ph8处理光系统受损最为严重.(2)Ph10为各处理中首个出现柳芽花序分化异常的处理,其光合潜力较大,但PSⅡ放氧复合体始终失活,光合作用随着PSⅡ光合单位间能量连接的忽强忽落而不断变化.Ph10菊花叶片的光系统最为敏感.(3)Ph11处理叶片光合色素为继CK后的最大值,光合性能较稳定,持续增强的PSI、PSⅡ活性使光电子在放氧复合体失活的前提下正常传递输送.Ph11菊花叶片光系统抗逆性最强.
    • 张利霞; 李大钊; 常青山; 薛娴; 刘伟; 张巧明; 陈苏丹; 郑轶琦; 李景林; 陈婉东
    • 摘要: 为了阐明夏枯草幼苗对酸性环境的耐受性,采用不同pH值(pH=4.5、4.0、3.5、3.0)的Hoagland营养液模拟酸胁迫环境,研究酸胁迫对夏枯草幼苗叶绿素荧光特性及根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H值下降,代表供体与受体侧参数的K点相对可变荧光(W K)、J点相对可变荧光(V J)和电子受体QA-被还原的最大速率(dV/dt o)逐渐升高,光系统 Ⅱ(PSⅡ)电子传递的量子效率(ΦE o)降低;表示单位反应中心吸收(ABS/RC)、捕获(TR o/RC)、热耗散(DI o/RC)的能量逐渐增加;用于电子传递的能量(ET o/RC)逐渐下降;表示PS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 v/F m)、吸收光能为基础的光合性能指数(P I abs)、表征光系统Ⅰ(PSⅠ)的最大氧化还原活性(ΔI/I o)及PSⅡ与PSⅠ协调性(ΦPSⅠ/PSⅡ)随酸胁迫程度增加逐渐下降.夏枯草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下降趋势,而根系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夏枯草叶片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逐渐上升.酸胁迫下,夏枯草PSⅡ反应中心受损,电子传递受阻,光系统性能及PSⅡ与PSⅠ的协调性降低,根系SOD与POD活性受到抑制,在pH 3.0处理下表现较为明显.夏枯草通过提高单位反应中心的热耗散能力来减少过剩光能对叶片光合机构的破坏,通过提高根系APX抗氧化酶及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来减少酸胁迫带来的伤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