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光生物反应器

光生物反应器

光生物反应器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3年内共计1031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水产、渔业、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3篇、会议论文40篇、专利文献3320050篇;相关期刊130种,包括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海洋科学、海洋通报等; 相关会议32种,包括2015年全国河湖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论坛、第二届全国微藻生物能源技术创新交流研讨会暨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展示与合作对接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光生物反应器的相关文献由1795位作者贡献,包括朱振旗、刘敏胜、胡强等。

光生物反应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3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4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320050 占比:99.99%

总计:3320293篇

光生物反应器—发文趋势图

光生物反应器

-研究学者

  • 朱振旗
  • 刘敏胜
  • 胡强
  • 丛威
  • 张成武
  • 李涛
  • 李爱芬
  • 迟庆雷
  • 吴洪
  • 廖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龙菲平; 迟庆雷
    • 摘要: 我国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达到碳中和,为实现这个目标,负排放技术是实现目标不可或缺的技术。微藻生物固碳技术是负排放技术之一。文章从微藻藻种、生产设备和微藻固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旨为行业内外的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 杜长雷; 迟庆雷; 张军; 汪丰海
    • 摘要: 微藻生物能源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现有光生物反应器的低效率、高成本制约了微藻生物能源的发展。以提高光生物反应器生物质产率、降低制造和运营成本为目标,设计了一种管排式光生物反应器,并进行了小试和中试试验。从固定成本投入和生物质产率方面评价了该反应器的性能,结果表明:立式管排式光生物反应器较传统的管道式反应器具有显著的优势,单位面积产率达到30 g/(m^(2)·d),较传统的管道式反应器提高了4倍。在相同的培养体积下,立式管排式反应器比管道式反应器占地面积减少了66%,设备投入减少了31%,能耗成本降低了75%。
    • 徐天陈; 刘辉; 钱锐; 叶建锋
    • 摘要: 为了优化养猪废水发酵液生化处理方式,以小球藻和接种污泥构建藻菌共生体系,考察了藻菌比(1∶0,1∶0.2,1∶0.5,1∶1,1∶5)对微藻生长、组分积累及氮磷转化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微藻纯培养体系以脂质组分为主,藻菌共生体系在藻菌比为1∶0.2时的微藻浓度和微藻蛋白组分为800 mg·L^(-1)和56.8%;在藻菌协同作用下,通过同化作用去除的氮磷比例增加,脱氮途径主要为同化(38%)和硝化反硝化(62%),除磷主要为同化(18%)和化学沉淀(82%);当藻菌比为1∶0.2时,TP、TN及NH_(4)^(+)-N去除效果最佳,分别为76.0%,32.7%和31.7%;当藻菌比为1∶5时,可溶性有机物去除效果最佳,达到87.8%。
    • 吕布; 杨守国; VASQUEZ Hebert Ely; 王爱民; 郑兴; 顾志峰
    • 摘要: 为进一步提高湛江等鞭金藻室外规模化培养效率,对管道式光生物反应器、聚乙烯桶和水泥池3种微藻室外规模化培养模式下湛江等鞭金藻的藻密度进行了评估比较。试验将接种藻密度控制为10.0×10^(4) cells/mL,培养周期为16 d。结果显示:管道式光生物反应器培养模式下,生产力相对最高为0.0543 g/L/d、比生长速率为0.2767 d^(-1)、最高藻细胞密度为3.70×10^(6) cells/mL、叶绿素a含量0.94 mg/L、叶绿素b含量0.95 mg/L、总叶绿素含量1.90 mg/L、最大生物量干重为0.7270 g/L、最高总蛋白含量为159.1255 mg/L、最大可溶性糖含量为42.8627 mg/L。管道式光生物反应器规模化培养效果最佳,其次为水泥池模式。研究表明,管道式光生物反应器有利于生产力提高及生物质和叶绿素积累,且操作方便,空间利用率高,更适于微藻户外规模化培养,本研究可为微藻培养模式的机械化、智能化生产工艺的发展提供参考。
    • 王超; 毛瑞鑫; 唐永康; 张震; 艾为党; 郭双生
    • 摘要: 微藻发挥大气平衡调控和食物稳定性供给等生保功能需要依靠光生物反应器。以受控生态生保系统中微藻生物部件应用为目标,综述了国内外开展的微藻空间搭载试验结果,就空间环境条件对微藻培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介绍了Arthrospira-B、PBR@LSR和水生生物二元生态系统3种空间微藻光生物反应器的研究成果,并对今后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进行展望。
    • 黄云; 彭虹艳; 富经纬; 朱贤青; 夏奡; 朱恂; 廖强
    • 摘要: 微藻光合作用固定燃煤发电厂烟气CO_(2)及其生物质能源化资源化利用已成为低碳循环的核心技术,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有效途径之一。然而烟气中CO_(2)浓度高(相对自然界藻类生长的空气氛围),且存在易溶酸性气体,如SO_(2)等,对微藻光合生长及碳转化过程是极大挑战,造成我国微藻捕集烟气CO_(2)的工程应用非常有限。为促进微藻固定烟气CO_(2)发展,针对烟气高浓度CO_(2)和含SO_(2)等酸性气体的特点,从耐受烟气氛围的高效藻种构建、微藻对高浓度碳的代谢及转化过程调控再到烟气中高浓度CO_(2)在光生物反应器中的传输及转化过程进行全面综述。小球藻是最有望实现微藻生物固定烟气CO_(2)的藻种。通过筛选和驯化等方式,小球藻可适应烟气的高碳浓度和一定浓度下酸性气体的胁迫,并保持较高固碳速率。烟气在光生物反应器内溶解传输及引起多相流动是影响微藻固碳性能的关键,强化反应器内的CO_(2)传输并抑制SO_(2)酸性气体溶解是有效提高微藻光合固碳的有效手段,同时优化反应器结构,改善光照、混合和曝气条件等可有效提高微藻生物量的积累与烟气CO_(2)的固定速率。微藻生物质的利用能有效增加微藻减排烟气CO_(2)的经济性,总结了微藻生物质能源化、资源化、高值化可利用途径和研究进展,包含微藻酯交换合成生物柴油、微藻热解合成生物油和生物气以及微藻发酵合成生物合成气的工艺流程和相关研究进展。为提高微藻生物质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指出微藻作为高值产品合成原料的利用方向,以及藻渣作为碳基材料的资源化利用方式。提出以发展高价值利用为前提,协同微藻基生物燃料和生物炭等产品的高值化、能源化、资源化梯级利用方向,以此提高微藻生物固定烟气CO_(2)系统的经济性和可行性,同时推动微藻生物质新能源的研究,为我国烟气CO_(2)的生物减排及资源化利用提供指导,促进绿碳经济发展。
    • 于殿江; 施定基; 何培民; 贾睿
    • 摘要: 微藻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其诞生可追溯到35亿多年前.微藻的种类十分丰富,形态也多种多样.微藻一般都含有叶绿体,因此可进行光合作用,有研究表明微藻固定CO2的能力是陆地植物的10倍.微藻以其丰富的代谢产物及独特的生理特性在可再生能源、生物医药、食品工业和环境监测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如何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对微藻进行规模化培养成为困扰微藻应用行业的一大难题.为此,本文将从微藻的生化特点及其在各领域中的应用、微藻的规模化培养和微藻的采收3个方面对微藻的规模化培养近十年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微藻高效培养、低成本采收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 迟庆雷; 秦少伟; 杜长雷; 刘建华; 胡强
    • 摘要: [目的]针对跑道池光生物反应器光照比表面积小、产率低、耗水量大等问题,设计一种新型薄层自流式光生物反应器.[方法]使用Solidworks软件进行三维建模设计,建立该新型反应器的微藻培养系统,并与跑道池光生物反应器进行微藻培养中试对比评价试验;建造一套薄层自流式反应器的微藻大规模培养系统,并以同株栅藻(Scenedesmus sp.)为培养藻种,进行4批次的培养试验,评价该反应器的微藻培养效果.[结果]所设计薄层自流式反应器光径减小,光照比表面积,藻液混合程度提高;中试试验结果表明,薄层自流式反应器中栅藻的生长速率明显高于同期跑道池光生物反应器,生物质浓度显著高于跑道池反应器,单位面积产率(每天单位占地面积的产量)升高13%,薄层式反应器的耗水量约低于跑道池反应器6倍.大规模培养试验表明,薄层自流式反应器的微藻生物质产率明显高于跑道池反应器,微藻生物质产率单日高达0.86 g·L-1·d-1,占地面积产率达43.5 g·m-2·d-1,最终生物质浓度达2.31 g·L-1,远高于跑道池光生物反应器最高生物质质量浓度(约0.01~0.6 g·L-1).[结论]薄层自流式光生物反应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跑道池光生物反应器的缺点,收获微藻的生物质产率和浓度高.
    • 迟庆雷; 王利存; 汪丰海; 于琪
    • 摘要: [目的]为提高微藻光生物反应器的培养参数控制能力,建立起先进、稳定的微藻培养测控系统,进而提高微藻生产产量和品质.[方法]通过分析微藻培养过程参数确定拟设计综合测控系统的监测参数和控制参数,设计并研制出通用型综合测控系统,开展完整批次的微藻培养测试.[结果]测控系统稳定运行,光照、温度、pH、溶解氧的变化趋势相互印证,叶绿素荧光参数和RGB谱很好地反映出微藻细胞光合系统的生理状态,系统测量的自动OD与干重都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可以直接反映微藻生长密度.[结论]微藻综合测控系统设计合理、运行稳定、自动化程度高,很好地反映了微藻生产过程中的状态和趋势,实现了微藻生产过程的可控培养.
    • 王桂泉
    • 摘要: 污水资源化高效回收利用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一环。基于微藻的污水处理技术可实现同步污染物去除,从而达到环境保护和高附加值产品资源转化的碳中和目标。从微藻培养工艺中藻种种类、光生物反应器的特性以及基于光、二氧化碳、菌藻共生体系的微藻强化技术,营养物质、环境因子等对微藻培养的影响因素,微藻处理废水机制以及未来研究方向展望等方面进行详尽阐述,以期为微藻资源化技术处理废水的应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