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光滑念珠菌

光滑念珠菌

光滑念珠菌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72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药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2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85095篇;相关期刊47种,包括菌物学报、中国真菌学杂志、甘肃科技纵横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上海市药学会抗生素专业委员会首届青年学术论坛、第五届中美临床微生物年会暨艾滋病机会感染研讨会、中华医学会第一届感染与抗微生物治疗论坛、第八届全国感染性疾病及抗微生物化疗学术会议等;光滑念珠菌的相关文献由212位作者贡献,包括姚冬婷、张永信、沈银忠等。

光滑念珠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2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85095 占比:99.92%

总计:85160篇

光滑念珠菌—发文趋势图

光滑念珠菌

-研究学者

  • 姚冬婷
  • 张永信
  • 沈银忠
  • 卢洪洲
  • 应春妹
  • 徐英春
  • 佘晓东
  • 侯欣
  • 刘维达
  • 刘赟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珺涛; 刘锦燕; 陈柯志; 项明洁
    • 摘要: 引言由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的数量增加和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真菌感染已成为医院中的重要问题,目前真菌引起的感染已影响到全世界数百万人口,根据统计调查,每年约有140万人死于真菌感染[1];最新的全球监视和多中心研究表明,超过90%的侵入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的病因是由念珠菌属(Candida spp.)感染引起的[2-3]。其中,光滑念珠菌(Candida glabrata)占所有病例的近15%,且其占比有稳步上升的趋势,是仅次于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的第二大常见的念珠菌病的病原体[4-6]。
    • 张冠怡; 姚冬婷; 胡晓波
    • 摘要: 目的 了解光滑念珠菌临床菌株的药敏情况以及中药单体焦性没食子酸联合唑类药物对念珠菌的抑菌作用.方法 收集临床分离的光滑念珠菌116株、白念珠菌49株、热带念珠菌42株、克柔念珠菌4株和近平滑念珠菌13株,采用ATB FUNGUS3药敏试条检测光滑念珠菌的药敏情况;同时采用棋盘肉汤稀释法检测焦性没食子酸联合唑类药物对念珠菌的抑菌情况.结果 116株光滑念珠菌中,14.66%(17株)的菌株对氟康唑耐药,22.41%(26株)对伊曲康唑表现为非野生型和81.03%(94株)对伏立康唑表现为非野生型.焦性没食子酸对5种念珠菌的抑菌情况,46.55%光滑念珠菌的MIC值为64μg/mL;34.69%白念珠菌的MIC值为64μg/mL;59.52%热带念珠菌的MIC值为64μg/mL;25%克柔念珠菌的MIC值为128μg/mL;46.15% 近平滑念珠菌的MIC值为128μg/mL.唑类药物与焦性没食子酸联合用药时,100%、99.14%、99.14%的光滑念珠菌分别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表现为协同作用或相加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均表现为无关作用和拮抗作用.与单独用药相比,联合用药时81.03%、68.1%、77.59%的光滑念珠菌分别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的MIC值降低2~3个浓度梯度,且耐药组与非耐药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光滑念珠菌对唑类药物具有耐药性,伏立康唑非野生型菌株所占比例最高.焦性没食子酸单独用药时,5组念珠菌中对光滑念珠菌的抑菌效果最好,且敏感组比耐药组的抑菌效果更加显著.焦性没食子酸联合唑类药物显著降低了光滑念珠菌唑类药物的MIC值,且耐药组比非耐药组的效果更加显著,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光滑念珠菌感染提供实验依据.
    • 张双; 郭禹; 薛文慧; 赵千惠; 霍书英
    • 摘要: 光滑念珠菌逐渐发展成为禽念珠菌属第二大致病菌,该菌通常是口腔、食道、胃肠道的正常菌群,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即表现出对宿主的致病性,菌株一旦进入血液便会扩散到全身,造成系统性念珠菌病.光滑念珠菌主要感染鸡和鸽,临床中以禽食欲减退、消瘦、发育迟缓、羽毛松散和精神沉郁为主要症状,剖检可见嗉囔黏膜表面形成白色假膜或白色圆形隆起溃疡,形似地毯状病变,俗称念珠菌症.光滑念珠菌侵染过程中以酵母形态存在,未见其菌丝形态,入侵时通过形成生物膜来逃避医学灭菌、消毒作用,利用黏附素家族形成的黏附素吸附入侵宿主,依靠水解蛋白酶等相关毒力因子破坏宿主细胞,从而表现出致病性.动物机体以巨噬细胞吞噬及氧化应激反应来抵抗光滑念珠菌的侵染,该菌则通过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两种解毒酶的表达及抗氧化剂谷胱甘肽和硫氧还蛋白的产生来解毒活性氧化物,从而在机体免疫攻击中幸存.为了应对光滑念珠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长时间大规模的使用抗真菌药物导致光滑念珠菌耐药性不断增强,对一线抗真菌药物尤其是唑类药表现出高耐药性.研究者逐渐倾向于利用天然物质提取物来解决光滑念珠菌耐药性问题.现从光滑念珠菌病原学、毒力因子及致病性、流行病学、抗菌药物、检测技术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研制有效抗菌药物防治念珠菌病提供理论依据.
    • 张冠怡; 姚冬婷; 王健; 胡晓波
    • 摘要: 光滑念珠菌是临床最常见的非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率逐年增高,为念珠菌病的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光滑念珠菌相关耐药基因研究发现,生物膜相关基因和外排基因等的表达与其耐药密切相关.为解决光滑念珠菌耐药问题,临床采用中西药结合的方法,为光滑念珠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文章对光滑念珠菌耐药机制及中西药治疗光滑念珠菌感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光滑念珠菌感染提供参考.
    • 闫亚芳; 林赋桂; 景双艳; 刘小芳; 魏莲花
    • 摘要: 光滑念珠菌是亚洲第三或第四种最常见的侵袭性念珠菌病的病原体,占念珠菌血流感染的29%,其形成生物膜的能力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毒力因子之一.光滑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高度相关.但是,对光滑念珠菌生物膜的研究少且分散.为此,本文将从环境因素、基因调控、抗性和抗性机制等多方面对光滑念珠菌生物膜进行综述.
    • 吴盘红; 谢婷; 王海燕; 范瑞强
    • 摘要: 目的 探讨黄连煎煮液是否有对2%硝酸咪康唑溶液抗白念珠菌及光滑念珠菌的协同增效作用.方法 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外阴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并培养白念珠菌菌株15株、光滑念珠菌菌株15株,参照微量液基稀释法,分别测定并比较黄连煎煮液及2%硝酸咪康唑溶液单独及联合作用于15株白念珠菌和15株光滑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通过计算二者的联合抑菌指数(FICI),判断黄连煎煮液和2%硝酸咪康唑溶液联合作用的效应.结果 单用2%硝酸咪康唑溶液作用于白念珠菌的MIC均值为(14.0±14.99) μg/mL,作用于光滑念珠菌的MIC均值为(14.88±25.15) μg/mL;单用黄连煎煮液作用于白念珠菌的MIC均值为(8.18±7.38) mg/mL,作用于光滑念珠菌的MIC均值为(9.38±4.09) mg/mL;黄连煎煮液和2%硝酸咪康唑联用时,2%硝酸咪康唑溶液作用于白念珠菌的MIC均值为(5.98±11.28)μg/mL,作用于光滑念珠菌的MIC均值为(7.71±7.28) μg/mL;黄连煎煮液作用于白念珠菌的MIC均值为(1.43±2.63) mg/mL,作用于光滑念珠菌的MIC均值(1.80±1.71) mg/mL;黄连煎煮液和2%硝酸咪康唑共同作用于白念珠菌的FICI值为0.53,二者共同作用于光滑念珠菌的FICI值为0.70,均表现为相加作用.结论 体外实验中,黄连煎煮液、2%硝酸咪康唑溶液二者均有稳定的抗白念珠菌、抗光滑念珠菌的作用;黄连煎煮液和2%硝酸咪康唑溶液联用时,在抗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的方面表现为协同增效作用.
    • 刘静; 郑秋实; 黄广华
    • 摘要: 随着HIV感染患者的增多、器官移植、放疗化疗及抗真菌药物的广泛使用,近年来全世界范围内念珠菌感染趋势发生了明显变化,除白念珠菌外,光滑念珠菌在临床上的检出率逐年增加,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已成为第二常见的侵袭性念珠菌.光滑念珠菌临床分离株通常对一线抗真菌药物高度耐药,由于目前治疗策略匮乏,其造成的系统感染死亡率可高达50%.为了进一步加深人们对光滑念珠菌的认识,研发遏制其感染的诊疗策略,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光滑念珠菌的流行病学、毒力因子以及耐药机制等方面的进展,为国内同行深入探究其耐药特性和致病机理提供参考.
    • 刘赟蕾; 王中新
    • 摘要: 近年来引起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病原体种类越来越多,其中光滑念珠菌已位居第二.抗真菌药物广泛使用使得光滑念珠菌耐药现象日趋严重,临床治疗易导致失败.目前,两种或多种抗真菌剂的联合治疗已在临床实施,同时各种研究性抗真菌药物尚处于临床前或临床开发阶段,其中部分抗真菌药物可能对耐唑类或棘白菌素类光滑念珠菌感染有效.该文从光滑念珠菌对常见抗真菌药物耐药着手,就新型抗真菌剂及联合使用抗真菌剂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真菌剂提供理论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