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光合活性

光合活性

光合活性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99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10573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天津科技大学学报、热带海洋学报、湖泊科学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中国给水排水》第四届年会暨2009年给水厂污水厂升级改造及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研讨会、第二届全国医学系统、第八届全国农林系统电子显微镜学术交流会等;光合活性的相关文献由37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永定、李敦海、康丽娟等。

光合活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0573 占比:99.91%

总计:110668篇

光合活性—发文趋势图

光合活性

-研究学者

  • 刘永定
  • 李敦海
  • 康丽娟
  • 沈银武
  • 常锋毅
  • 施定基
  • 潘晓洁
  • 段志鹏
  • 潘光华
  • 王广策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凌雪; 严芳; 吴红艳; 臧纱纱; 姜晓彤; 李宝齐; 吕峥峥; 徐智广
    • 摘要: 紫外辐射增强常导致藻类体内活性氧成分的产生,从而损伤藻类光合器官,引起藻类光抑制。马尾藻(Sargassum)金潮近些年在世界多地频繁暴发,金潮暴发时,漂浮于海面的藻体接受更多的紫外辐射,但金潮藻应对这种紫外胁迫的生理学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以中国金潮种--铜藻(Sargassum horneri)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以太阳模拟器提供光源,设置P(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400~700 nm,200 W/m^(2))、PA(PAR+UVA(紫外线A,Ultraviolet A),320~700 nm)和PAB(PAR+UVA+UVB(紫外线B,Ultraviolet B),280~700 nm),探讨了紫外辐射下铜藻的光合活性变化和抗氧化应激响应。结果显示,3种光辐射处理下,藻体光合活性均受到抑制,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_(v)/F_(m))都随辐射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降低幅度为PAB>PA>P。后继的240 min低光P(PAR,2.0 W/m^(2))恢复过程中,藻体F_(v)/F_(m)均逐渐恢复。相应地,光辐射处理后,藻体内的活性氧成分O_(2)^(-)和H_(2)O_(2)及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均显著升高,且O_(2)^(-)和MDA在PAB处理中升高幅度更大。同时,这种高水平的O_(2)^(-)、H_(2)O_(2)和MDA含量一直延续至低光恢复过程。光辐射处理后,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的活性和抗氧化物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sA)的含量均显著增加,低光恢复后,抗氧化酶CAT和POD活性降低,而SOD和抗氧化物AsA始终保持较高水平,最终使得总抗氧化能力(T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在辐射处理和低光恢复阶段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在光辐射处理和低光恢复整个过程中,紫外辐射(UVA和UVB)的存在,显著提高了铜藻的抗氧化酶、抗氧化剂含量及总抗氧化能力,且PAB处理中具有更高的值。本研究首次对金潮藻在紫外胁迫下的抗氧化应激响应做了较系统全面的探究,为铜藻适应漂浮生活生理机制的揭示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 周洲(译)
    • 摘要: 据《Scientia 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报道(https://doi.org/10.1016/j.scienta.2021.110811),巴西圣保罗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了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果皮组织光合活性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的情况。香蕉果肉中的淀粉合成和降解已被广泛研究,然而.
    • 尚浩江; 周伟; 胡传明; 申欣; 朱朋昌; 李帅
    • 摘要: 光照与温度对条斑紫菜(Neopyropia yezoensis)贝壳丝状体生长发育与壳孢子放散水平均具有重要影响。因温度对光强的协同效应以及各培养阶段对光强的需求不同,本文仅改变培养光强,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对条斑紫菜贝壳丝状体着生、生长、发育及壳孢子放散的影响,为育苗阶段光照强度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在16°C下采用1.3~25.0μmol/(m^(2)·s)5个光照强度梯度,接种条斑紫菜Y-9101丝状体于文蛤壳并培养至壳孢子放散,利用光学与电子显微镜、色差计与叶绿素荧光仪等,测量丝状体的着生效率、水平生长速率、纵向生长率、色度值、光合活性及壳孢子放散量。结果显示,贝壳丝状体着生效率与水平生长速率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18.8μmol/(m^(2)·s)下着生效率最高,达到5.6%,6.3μmol/(m^(2)·s)下水平生长速率最大,达到86.6μm/d,纵向生长速率随光强增加而增加。6.3~18.8μmol/(m^(2)·s)下贝壳丝状体最终生长深度趋于一致、藻斑颜色均为黑色,且壳孢子放散总量高于其他处理组。25.0μmol/(m^(2)·s)下贝壳丝状体藻斑颜色偏浅黄,且壳孢子放散量较低,其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低于6.3~18.8μmol/(m^(2)·s)处理组,呈现光能利用效率下降的趋势。综上所述,6.3~18.8μmol/(m^(2)·s)为条斑紫菜贝壳丝状体生长的适宜光照强度。
    • 梁英; 辛红翠; 闫译允; 田传远; 纪维玮
    • 摘要: 本文以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minutissima)B248为研究对象,利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育种技术对其进行诱变,并从中筛选出生长、光合活性和岩藻黄素含量均优于出发株的优良突变株。研究表明:小新月菱形藻B248产生有利突变的最佳条件为ARTP输入功率120 W、气流速度10 L/min、处理距离2 mm、处理时间16或20 s,在上述条件下藻的致死率在90%以上。将诱变的突变株经过固体平板第一轮筛选、96孔板第二轮筛选、20 mL试管第三轮筛选、100 mL锥形瓶第四轮筛选,最终获得6株优良突变株,分别编号为Z-A1、Z-A2、Z-A3、Z-A4、Z-A5和Z-A6,6株优良突变株的PSII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为0.577~0.686,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为15.0~19.0,单位体积干质量为0.55~0.71 g/L,岩藻黄素含量为1.01~1.53 mg/L,与出发株相比,分别提高了9.8%~30.4%、15.1%~45.7%、33.4%~71.5%和14.7%~73.1%。遗传稳定性研究表明,编号为Z-A1、Z-A4和Z-A6的突变株遗传稳定性较高。研究结果表明,ARTP诱变育种技术是选育高产岩藻黄素小新月菱形藻藻株的有效手段,最终筛选出的3株突变株在生长、光合活性和岩藻黄素含量方面均优于出发株,且经5次传代后性状稳定。
    • 张效铭; 刘颖颖; 崔红利; 张春辉; 薛金爱; 季春丽; 李润植
    • 摘要: 近年来,为应对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CO_(2)过度排放及由此带来的全球变暖和能源枯竭等问题,微藻固碳联产高值产品的CO_(2)减排策略备受关注,尤其是基于化学吸收法耦合能源微藻固碳的培养体系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以优良CO_(2)耐受小球藻Chlorella sp.为试验藻株,探究添加不同质量浓度化学吸收剂单乙醇胺(MEA)在体积分数为20%的CO_(2)和通气比为0.33的条件下对小球藻生理生化特性及固碳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MEA可缓解由高浓度CO_(2)造成的培养基酸化对微藻的生长抑制,且适宜质量浓度的MEA可以有效提高小球藻的生长代谢、CO_(2)固定效率及光合活性。在50 mg/L MEA的条件下,小球藻的生物量、CO_(2)固定率和油脂含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07 g/L、0.55 g CO_(2)(/L·d)和23.5%,与无MEA的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43.7%、45.6%和21.7%。综上所述,50 mg/L质量浓度的MEA作为CO_(2)吸收剂用于微藻培养体系可以显著提升小球藻在高浓度CO_(2)条件下的生物量、油脂积累以及固碳效率。以上结果可为微藻CO_(2)生物减排及清洁能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 赵开拓; 李志龙; 贺达
    • 摘要: 全球气候变化引起内陆水体盐度缓慢升高,对浮游植物造成显著影响。为了探究水体盐度升高对浮游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以普通小球藻为试验对象,在原水和不同盐度(1、3、5 g·L^(-1))条件下研究普通小球藻生长增殖情况,分析其抗氧化酶活性及对光合作用的生理响应。结果显示,盐度升高会抑制普通小球藻生长,当达到3 g·L^(-1)以上时抑制作用明显,细胞分裂增殖指标均明显下降,叶绿素a合成速率衰减,藻细胞膜损坏严重,同时其光合活性显著降低。这表明过高盐度(>3 g·L^(-1))极有可能破坏藻细胞的生理结构和抗氧化能力,导致其生长增殖受到抑制。研究结果从细胞增殖和生理特性角度分析了水体盐度变化对水体浮游藻类的影响,以期为保护内陆水体生物多样性提供参考。
    • 曹逸飞; 李小姣; 曲伟华; 茅云翔; 杜国英
    • 摘要: 本研究以经济红藻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为研究对象,应用激光显微切割技术(Laser Microdissection,LMD)分离不同时期、不同部位、不同组织紫菜叶状体细胞团.统计细胞团中成活细胞比例,测定成活率,并应用叶绿素荧光成像法测定成活细胞光合活性,建立适合不同类型细胞的激光显微切割流程.结果表明:(1)整个切割流程需要在30 m in内完成,不同材料成活率由高到低为:精子囊、成熟紫菜顶部、紫菜幼苗基部、成熟紫菜基部、幼苗顶基部,同株紫菜相同区域的中央与边缘细胞切割后成活率相近;(2)显微切割获得的紫菜细胞团的各项叶绿素荧光参数中,最大光量子传递效率Fv/Fm、实际光量子传递效率Y(Ⅱ)、光化学淬灭q P下降、非光化学淬灭q N上升,其中Fv/Fm、Y(Ⅱ)变动均高于其他参数,可作为指示切割细胞团光合能力的敏感指标;(3)不同时期紫菜适用的切割技术不同:成熟条斑紫菜在10、20、63倍镜下切割的直径100~300μm细胞团,幼苗在6.3、10、20倍镜下切割的直径150~300μm细胞团,成活率高且具有较高的光合活性.本研究针对条斑紫菜不同材料摸索形成适宜的切割技术参数,最少可从100μm直径细胞团(约20细胞)中获取1~6个成活细胞,为细胞的精确分离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 管晨; 郝雅; 侯承宗; 唐学玺; 王影
    • 摘要: 浒苔(Ulva prolifera)引起的大规模绿潮起源于黄海南部,在向北迁移过程中生物量迅速扩增,在海州湾附近(35°N左右)迅速增加达到峰值.在绿潮漂浮迁移过程中,海水表层温度、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和磷酸盐(PO43--P)变化显著.本文以迁移过程中的浒苔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环境要素变化与浒苔藻体的生物学特征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随着绿潮的漂浮迁移,浒苔藻体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从0.7逐渐降低至0.45左右,光系统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Ⅱ)从0.55逐渐降至0.25左右;硝酸还原酶活性(nitrate reductase activity,NRA)从2.7 μmol/L NO2-/(mg·h)降至0.5 μmol/L NO2-/(mg·h)左右;生殖分配率(RA)从15%逐渐上升至50%左右.相关性分析表明,DIN与浒苔藻体的生物学特征相关性呈极显著,表明在漂浮迁移中,DIN对浒苔的生物学特征至关重要.温度对浒苔藻体光合活性和NRA的影响极显著;光照强度对浒苔藻体光合活性的影响极显著,对NRA的影响显著;盐度和PO43--P显著影响浒苔藻体的光合活性和NRA,而这四种环境要素与浒苔形成生殖细胞的相关性不显著.本文认为,绿潮漂浮迁移过程中,浒苔藻体光合活性、营养盐吸收等生物学特征对环境中DIN的变化响应最敏感,其他环境要素对浒苔藻体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温度、PO43--P、盐度和光照强度.绿潮漂浮迁移过程中环境要素的变化直接影响了浒苔的生长与生殖,尤其是海州湾附近(35°N左右)是浒苔藻体状态改变的分水岭.
    • 谭清乾; 王沛芳; 王洵; 马晶洁; 胡斌
    • 摘要: 为探讨硅藻在不同环境中对昼夜温差变化的响应机制,以梅尼小环藻为代表,研究了在高光照与低光照两种条件下,3种不同昼夜温差对梅尼小环藻生物量、光合活性、营养盐吸收利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5~10°C范围内,昼夜温差的减小能促进梅尼小环藻细胞密度与叶绿素a的增长,使其比生长速率增加;在高光照下,各组梅尼小环藻的最大量子产量(Fv/Fm)差异显著,降幅范围为36.3%~65.2%(P<0.05),而低光照下各组Fv/Fm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此外,随着温差减小,培养基中PO43--P的净减小值越大;不同处理组梅尼小环藻对硅的亲和力也表现出差异:高光照下,5°C温差组的硅亲和力最高,其半饱和常数(Km)为 1.755 ng/L,而低光照下,恒温组的亲和力最高,其Km为4.673 ng/L;不同光照条件下,梅尼小环藻的生理习性对昼夜温差的响应不同,但总体上一定范围内昼夜温差减小有利于梅尼小环藻的生长繁殖.
    • 朱婵; 施定基; 何培民; 贾睿
    • 摘要: 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转基因聚球藻7942在不同生长阶段vp19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此基础上,通过氧电极的方法测定转vp19基因聚球藻7942在不同温度、光强、pH和盐度下光合活性的变化,探究其最适生长条件.结果表明:转基因聚球藻7942的最佳采收时间是对数生长后期(约12 d),其vp19基因相对表达率达到9.2%,VP19蛋白的产率达到7.31 mg∕L.转vp19基因型聚球藻的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38°C,光照强度2500 lx,pH 8.0,盐度0 mol∕L NaCl.研究结果可为转vp19基因型聚球藻口服疫苗规模制备提供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