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元评价

元评价

元评价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72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体育、常用外国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6篇、专利文献83879篇;相关期刊140种,包括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华章、情报杂志等; 元评价的相关文献由225位作者贡献,包括潘杰宁、仇笳熙、王笃勤等。

元评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6 占比:0.20%

专利文献>

论文:83879 占比:99.80%

总计:84045篇

元评价—发文趋势图

元评价

-研究学者

  • 潘杰宁
  • 仇笳熙
  • 王笃勤
  • 马永霞
  • 丁念金
  • 冯斌
  • 刘亮
  • 刘震
  • 吕鹏
  • 姜丽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亮亮; 袁建林
    • 摘要: 基于H大学本科生课程考核现状调查数据,运用差异分析与多因素回归模型,以元评价的视角探究对学生学习时间投入有显著影响的课程考核特征。结果表明:受学科、教学和学习范式影响,当前高校不同学科、年级与课程类型的考核现状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通识课程中,课程考核对学习投入的影响并不明显;专业课程中,公正性强且注重学生参与的考核、有效反馈知识重难点与课程要求的考核均能显著促进学生的学习时间投入。因此,发展大学本科生的课程考核,要以适应与引领学科、教学及学习范式为导向,突破管理体制与评价观念的困境;调整考核内容,加强对知识点的反馈与反思;完善考核机制,发展学生在考核中的“主人翁”意识,真正实现以考促学。
    • 龙宝新; 邱灿
    • 摘要: 论文是学术生命体的基因构成,论文评价改革是学术治理的心脏,是大学学术治理现代化的基点与枢纽。大学学术论文评价治理的基本思路是关注论文背后的“价值综合体”,坚守论文的本体价值,预防论文价值评价发生异位。面向学术治理现代化,我国大学学术论文评价制度的改进方向是构建立体评价系统,开展多参数、互参式评价;严守学术正当逻辑,聚焦知识创新元评价;加快元评价制度建设,为论文价值评价保驾护航,敦促评价回归理性与常态。
    • 杨佳乐
    • 摘要: 科研元评价发挥着监测科研评价目标达成、完善科研评价方案制定、发现科研评价执行偏差、优化科研评价实施方式、改进科研评价结果使用等重要功能。英国和澳大利亚将元评价作为其科研评价体系保持与时俱进的治理机制,在元评价主体、内容、方法、结果及使用方面对我国建立健全科研元评价制度具有启发价值。具体而言,元评价主体应坚持学术同行与最终用户相结合,元评价内容坚持实证评价与价值评价相结合,元评价方法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元评价结果使用坚持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但不容忽视的是,英澳两国的评价规模远小于中国,在评价负担上差异明显,因而必须在参考借鉴域外经验基础上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科研元评价制度。
    • 江振刚
    • 摘要: 当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评价,存在教师与学生两大评价主体分离的问题,由此使课堂教学评价出现偏差与失误,没能发挥好思政课课堂教学评价调控、监督的作用。文章从问题出发,通过元评价理念的运用,阐述思政课堂教学评价坚持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结合、他者评价与主体自评的结合、终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结合,促进思政课堂指挥棒作用的发挥,促进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
    • 马永霞; 仇笳熙
    • 摘要: 科研成果评价是高校人文社科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科研评价机制,实现科研育人的重要保障.成果评价的科学性、 合理性、 准确性决定人文社科的发展方向,但由于现有绩效评价模式固有的弱弹性弊端,不可避免地产生评价偏差与评价风险.实施元评价有利于纠正人文社科成果评价进程中出现的"难评、错评、 漏评"等问题,是绩效评价的重要环节和必要补充.文章选取在高校人文社科教师中覆盖面最广的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以下简称"国社科")的成果评价为案例.首先,界定了国社科成果评价的全生命周期概念,系统梳理了国社科全生命周期成果评价的实施现状及潜在风险;其次,设计了"一个闭环、 两个周期、三个主体"的国社科成果评价全生命周期闭环式元评价框架;最后,在元评价理论及方法指导下,构建了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国社科成果元评价模型及量表,并通过了信效度检验.文章拟通过对典型案例的研究分析,构建一套全生命周期视域下人文社科成果评价的元评价体系,以期从个案研究推导至人文社科成果元评价的一般规律,实现对我国人文社科成果评价模式的提升.
    • 周文清
    • 摘要: 元评价是对原评价的评价,目的 是提升原评价的质量和效能.实践教学质量诊改的目的 是发现并解决实践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对高职院校来说,诊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践教学质量诊改元评价机制的建立,能及时发现诊改活动存在的偏差与不足,进而使诊改活动更加科学规范、诊改结论更加客观真实.
    • 马永霞; 仇笳熙
    • 摘要: 成果评价是人文社科科研评价的重要内容。破"四唯"、破"五唯"不是摒弃评价,而是要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实现"破立并举"。文章以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的成果鉴定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及方差分析法得出结论:以同行评议为主的定性评价在人文社科成果评价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是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应该遵循的主要方式;同时,针对阶段性成果开展计量评价可作为同行评议的重要补充,尤其是在以应用研究为主的学科成果评价中,两种评价方式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研究分析提出人文社科成果评价方式改进的新思路:将阶段性成果与最终成果共同作为评价对象;开展以同行评议为主,计量评价为辅的综合评价方式;按照研究类型不同实行分类评价;并辅之以元评价理念对现有评价体系进行动态监控与纠偏。
    • 林少伟; 杜星宇
    • 摘要: 高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评价体系面临显性要素过度化、评价效果与初衷偏差化等诸多弊端。“CIPP”模式所具有的动态追踪、全方位评价之优势或可补偏救弊。故,以CIPP为视角构建高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评价体系可为应对之策。理论而言,其以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遵循科学系统、简明实操、治理导向、本土特色的基本原则,依照背景、输入、过程、结果评价的次序自上而下构建三级指标体系。实践而言,其包含高校、政府、第三方等多元评价主体,开展实地考察与网络调查、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全盘统计与样本筛选相结合的实施方式。但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CIPP”评价体系仍难以避免评价偏差与监管缺位。而借鉴域外经验,建立政府主导的元评价机制或将成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评价体系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
    • 马永霞; 仇笳熙; 葛于壮
    • 摘要: 高校人文社科成果评价是对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科研成果产出质量和水平进行全面考察与评判的标准,旨在以评价为抓手促进成果"熟化",挖掘具有创造性、先进性、权威性的人文社科成果。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对整体学科发展及教师科研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不仅能为高校"一流"人文社会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亦能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师学术创新及科研育人的质量,是完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建设的关键举措。然而,由于人文社科成果与自然科学成果相比更具隐性特质,短时间内难以呈现出成果价值,在其评价体系上存在较大的争议和局限。基于此,本研究以教育学经典的元评价理论为视角,选取人文社科领域极具代表性与示范性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鉴定评价(简称"国社科成果评价")作为案例,通过定量分析与专家访谈相结合,对其开展基于"四维度、六要素"的元评价分析,找寻既有评价的现存问题及偏差点,提出针对我国高校人文社科成果评价体系的改进建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