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元明

元明

元明的相关文献在1950年到2022年内共计60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45篇;相关期刊265种,包括甘肃社会科学、文史哲、文史知识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文体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文学遗产》论坛等;元明的相关文献由81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云照、张春太、余建兵等。

元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2 占比:59.5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245 占比:40.30%

总计:608篇

元明—发文趋势图

元明

-研究学者

  • 张云照
  • 张春太
  • 余建兵
  • 石兆亮
  • 王豪
  • 何军
  • 党元明
  • 陈光平
  • 刘建
  • 季连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谷多林
    • 摘要: 以前沿着六广门外的市北路,过了八角岩,就进入到贵阳城北的崇山峻岭之中了。迎面最为显眼的是好似一个人字,又像一道屏风的关刀岩,高峻挺拔,鹤立鸡群,甲于城北众山之间。它坐北朝南,阳面直接面对贵阳城池,是史志记载贵阳“郡之名以此”的贵山贵人峰。这条路曾是通往黔北、四川古道的起点,是元明以来修筑的驿道,也称官道,是官府为运输、行军、传递文书、接受官差等事务修筑的。
    • 于沁菲; 王静怡
    • 摘要: 元明时期是戏曲文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山东作为具有深厚儒家文化底蕴的地区,成了杂剧和传奇名家的荟萃之地。文化昌盛的东平和济南作为山东戏曲发展的兴盛之地,涌现出诸多佳作,不仅呈现了不同朝代山东戏曲结构的发展,也体现出题材的不同特征。
    • 李佳
    • 摘要: 元明易代后,元代实行的儒户制度与生员制度皆得以延续,但前者已经失去了圈定优免对象的功能,后者在明初扩大发展,成为基层儒士获得优免权的主要渠道。之所以出现这种转变,是因为蒙元时期将儒学视为一种宗教文化,明代则将儒学提升为官方独尊的政治文化,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流动模式。明代调整基层儒士管理制度,刺激生成了一个新兴的,且具有较大开放性的儒士特权阶层,从而使14世纪以降的中国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革。
    • 周少华
    • 摘要: 元代雕漆的楼阁人物纹应吸收了南宋院体绘画的元素,张德刚在永乐间应召入宫,成为这种楼阁人物纹为明初宫廷接受以至推广的契机,而张德刚能得到认可,则因作品风貌与皇帝的绘画品位暗合。明初官府剔红以亭台楼阁、曲栏、松树、水域等固定元素,营造出程式化的空间,纹样意涵的区分、表达则主要通过“约定俗成”的图像符号。在保持基本风格的前提下,工匠对图式、画面可以适当调整,能够根据装饰面灵活变通。图像中常见相近或相同的元素,它们成为近乎模件化的图式,被挪移组合到很多画面上。
    • 蔡亚龙
    • 摘要: 军民府是明代管理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建置,制度起源可以上溯到元代的路军民总管府、军民散府,是路总管府、散府适应边疆民族地区特殊地情后的变体,集中分布在西南边疆地区,零星分布在东北边疆区域.入明以后,明王朝对军民府建置既调整又承袭,促使军民府分别向府、土司建置、军卫以及羁縻土司建置等多种建置类型分流,又适时添置少量军民府建置,形成了崭新的明代军民府分布格局和管理体制.因而,军民府在明初沿革的背后,深刻反映着元明两朝边疆治理及其理念的传承和变迁:"灵活治边"的原则是元明两朝的重要共识,土官制度和土司制度分别在元明两代起源和确立,王朝中央"华夷观"抬头和边疆内、外分层逐渐明晰,推广以卫所为载体的"军民融合"边疆治理模式.
    • 颜炳亮
    • 摘要: 基于绍兴十五年(1145年)苏州重刊《营造法式》和明初以后为大修两京"南匠北调"背景下江南工匠对北方官式建筑的影响,本文以苏州元明时期大木的斗栱用材尺度为切入点,探讨宋《营造法式》"材份制"与清工部《工程做法》"斗口制"中间阶段的斗栱用材尺度的可能性.即在足材与材宽已由21:10变为2:1比例关系的情况下,其单材与栔的比例延续《营造法式》用材之15:6(14.286:5.714)和演变为15:5的两种过渡型,继而在明清北方官式建筑中确定为14:6的比例关系,试图以此用材比例的细节变化窥探宋清之间建筑用材尺度特征的演变.
    • 郑德长
    • 摘要: 在16世纪之前的一千年间,幻方曾经在欧亚世界广泛传播,成为各文明共享的知识.这场知识交流的两个环节与古代中国密切相关.唐代与九宫数幻方有关的术数蓬勃发展,其传播超越了唐朝疆域.之后打上伊斯兰文化烙印的幻方,又在元明时代向东传入中国.这些事实表明古代中国是幻方世界性流传当中一位不可或缺的参与者.
    • 李治安
    • 摘要: 元诸色户计当差,肇始于军前掳掠“生口”的强制役使,经乙未(1235)、壬子(1252)和至元七年(1270)的“抄籍”,以汉地为重心,终成定制。“工作征戍”专项役与“全户应当”户役混合的元诸色户计当差,其据籍当差、户役世袭、各有所属、主从役使等特色鲜明。该制因征服先后、行汉法不一及原有社会经济结构,在草原、汉地和江南实施有别。明不分南北“配户当差”,“既以粮赋天下之田,而必以丁定赋役之则”。“配户”役皆永充,役因籍异,各有役田,以户供丁,实沦为国家农奴。其里甲正役的实质就是“催办钱粮”背后始终隐藏着催征、经收和解运等沉重徭役,此即所谓“纳粮也是当差”。元明“户役法”所缔造的全民当差服役秩序,明显是对“唐宋变革”身丁劳役消逝大势的逆转。百姓当差与官僚当差,百姓依附奴化与官僚依附奴化,被捆绑在一起。长达300余年的户役当差秩序,充任元明吏民依附奴化回潮的最深厚、最广泛的社会土壤。元明妃嫔殉葬和明廷杖,或由此种当差秩序及奴化回潮所滋养催生。
    • 李治安
    • 摘要: 元代临民理政以兼容并蓄为特色,既容纳蒙古本土因草原俗而治,又并蓄华北汉地"蒙汉杂糅"诸色户计制和江南原有南方元素占上风.明"配户当差",不分南北,划一推行,其迁民、授田、屯田、国家直辖役使等,效仿秦西汉;诸户计与役种相匹配及世袭等,直接袭用元华北体制.元、明在兼容与划一方面恰走上两个极端.元兼容杂糅基本适应"南不能从北,北不能从南"等结构性差异,也是蒙古征服先后、因俗而治及行汉法不一使然.但兼容杂糅过度和缺乏划一,往往失之于粗疏软弱和乖舛无章.朱元璋划一推行"配户当差",以此构建起朱明皇权与农民间统制、隶属的政治链条,但一味将元华北"诸色户计当差"当作本位划一推行,势必倒退为国家直接役使百姓的"纳粮当差",行之于江南先进地区更显落伍有害.古代国家临民理政的核心是采取何种方式统辖百姓和课税派役,故须重视多元一体的国情和各地差异或不平衡."一切之法",未必是符合国情实际的选择,主干划一与兼容多样相结合,当是临民理政的理想模式.
    • 陈蔚; 朱正; 胡斌
    • 摘要: 巴蜀地区殿堂建筑作为地域特色鲜明的分支具有独特的技术发展历程和表现.其中作为地域特征被学术界关注的“滞后(古朴)”现象是尚未被完全解析的部分.本文在调查该地区大量现存元明殿堂建筑的基础上,以转角构造、翼角布椽为重点分析对象,从剖析建筑技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演进基本逻辑入手,总结巴蜀地区元明殿堂建筑翼角技术特点,并且对比它们与官式及江浙等地区做法的差异,进而总结出该地区古代建筑技术应用和演进发展的地域性特征,并对地方建筑技术演进“滞后现象”背后的文化认同、文化习惯等因素进行辨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