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傩戏

傩戏

傩戏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649篇,主要集中在戏剧艺术、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41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71篇;相关期刊328种,包括贵州民族研究、贵州文史丛刊、文化月刊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二届中国博士后文化发展论坛、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余杭)论坛暨2013年良渚论坛、丝绸之路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傩戏的相关文献由610位作者贡献,包括庹修明、于一、刘志群等。

傩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41 占比:89.40%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70%

专利文献>

论文:71 占比:9.90%

总计:717篇

傩戏—发文趋势图

傩戏

-研究学者

  • 庹修明
  • 于一
  • 刘志群
  • 孙文辉
  • 曲六乙
  • 王兆乾
  • 喻帮林
  • 杨启刚
  • 王颢
  • 陈玉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叶蓬; 冯珊; 杨明刚
    • 摘要: 城步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城步县)位于湖南省的西南边陲,该县音乐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民歌种类繁多,素有“山歌之乡”的美誉。山歌对唱是城步少数民族同胞重要的日常交往方式之一,人们不仅在爬山、狩猎、砍柴、剁树、挖土、打鱼、放排、放牧、割草、插田、打谷、除草等劳动过程中即兴演唱山歌,也在结婚、祝寿、添丁、乔迁之时唱山歌,甚至在城步古老的丹口镇桃林傩戏《还愿》当中也有山歌对唱。
    • 李志远
    • 摘要: 贵州傩戏还五显各地保存、保护情形不一,纳雍县域的还五显已被列入贵州省非遗名录,而长顺县域内的还五显虽然前期曾有保护举措,但就笔者考察来看,如今保存、保护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经梳理,还五显的学术研究成果也较少,但学界对傩戏还五显具有较强的戏剧形态基本形成了共识。今后有关还五显的研究,特别是长顺县还五显的研究,需要在辨析现有材料虚实的基础上,加大当代学术与文化价值的挖掘。
    • 马晨晨; 张春蕾
    • 摘要: 5G时代下,在池州傩戏的全面保护与传承中深度发掘其民俗文化意蕴,提出文创产品的开发策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借鉴和启示。首先从5G网络时代的视阈出发,论述池州傩戏的基本特征,延伸至5G网络时代下池州傩戏文创产品的开发现状及现实意义,提出文创产品设计中融合地域特点,再结合现有典型性文化元素及符号语言,围绕建立文创产品文化价值链、创设池州傩戏保护激励机制、开发创意傩戏面具衍生品、强化信息产业技术手段、提升池州傩戏文创市场影响力五个方面对池州傩戏文创产品进行新的开发,促使其能够在当下文化环境中持续发展、活态传承下去。
    • 汪先敏
    • 摘要: 立足于池州傩戏外在形象和文化内涵的传播基础,通过服饰审美、图案符号设计等形式进行传承和创新,探索池州傩戏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 王清锋
    • 摘要: 傩戏作为一种古老传统艺术,现今发展虽成颓势,但其研究价值并未随时代的发展而消减,甚至愈发凸显。尤其在各地傩戏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如何挖掘自身独特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这需要当地东道主族群转变思路。本文以社会学中的“族群认同”作为切入点,对傩戏线下民族旅游场域中的发展过程进行探究,旨在为傩戏发展、传承、传播提供新思路,让“傩戏”这朵小花在族群认同的意识下散发出新香。
    • 罗聪
    • 摘要: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其奇特瑰丽的自然风貌和美丽古朴的少数民族文化,一直以来都是艺术家们创作的灵感源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贵州由此也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其鲜明的特征,深深影响并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与艺术,绽放出了如土家族的傩戏、傩面具,苗族的刺绣、蜡染、银饰,侗族的编制工艺等多彩的民间艺术花朵。同时,也对本土的油画发展影响深远。贵阳作为贵州省会,众多油画家曾旅居此地或在此举办画展,对贵州的油画发展,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 莫冠
    • 摘要: 毛南族傩戏文化蕴含着友善、诚信、感恩的德育资源,凝聚了美丽、独特、多彩的文化艺术,体现出团结、开放、包容的民族精神。传承毛南族傩戏文化,有着助力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有效维护社会行为规范、传承创新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价值启示。
    • 莫冠
    • 摘要: 毛南族傩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社会的变迁使其面临生存环境挑战,本身存在的艺术缺陷使其面临创新发展挑战,现存的师公老龄化严重使其面临传承人断层挑战,保护经费不足使其面临活力延续挑战。因此,要通过促进毛南族傩戏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毛南族傩戏文化的数字化保护,注重毛南族傩戏文化的校园传承保护,加大毛南族傩戏文化传承人培养力度,促进其传承与发展。
    • 董波; 曾祯
    • 摘要: 傩戏又称鬼戏,产生于历史上一种古老的祭神驱鬼、祈求安庆的仪式——“傩仪”或称“傩礼”。据史记载,早在原始社会便有祭祀天地神灵的仪式,而后其逐渐与国家礼制、民间风俗相结合,形成了颇具程式感的傩仪。以期烘托神秘、庄严的气氛,在仪式进行中常歌舞并举,久之,与诸类音乐形式相结合,产生了如今我们所见程式完备的傩戏。本文概述傩戏产生的历史,通过探究不同地区、不同种类傩戏的用乐来源,总结其音乐特色,并进一步论述傩戏的人文内涵。
    • 孙吉会; 雷娅; 黄雪晶; 潘祖娟; 石美清
    •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是人类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文化和精神的结晶,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傩文化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值得后世永久流传。就铜仁地区的傩文化为例展开调查发现其传承仍处于待创新的阶段,然而国家出台的“双减”和“五育并举”政策无疑为非遗的传承开辟了新的道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学校教育有机耦合探索非遗传承新道路。以傩文化为例进行傩戏进校园的深入探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奠定一定的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