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储热

储热

储热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5129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电工技术、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6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324581篇;相关期刊187种,包括农业工程学报、材料导报、储能科学与技术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2010国际农业工程大会、2008年度全国建筑给水排水委员会给水分会·热水分会·青年工程师协会联合年会等;储热的相关文献由8441位作者贡献,包括曾智勇、王志峰、余鸿等。

储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6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24581 占比:99.90%

总计:324922篇

储热—发文趋势图

储热

-研究学者

  • 曾智勇
  • 王志峰
  • 余鸿
  • 王伟
  • 程晓敏
  • 不公告发明人
  • 李炀
  • 王如竹
  • 马汀山
  • 丁玉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钰颖; 魏雯珍; 李琦; 吴玉庭
    • 摘要: 本工作报道了一种通过冷压-热烧结法制备的具备低熔点、宽温域的复合定型相变材料,其中相变基体材料为硝酸钠、亚硝酸钠、硝酸钾和硝酸钙的共晶硝酸盐,结构支撑材料为埃洛石纳米管,导热增强材料为石墨。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激光导热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等测试手段对复合相变材料的储热性能和物理化学性能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相变温度和分解温度分别为91.3°C和627.5°C,可使用温度区间为536.2°C,优于目前文献已有报道数据。在温度为25~625°C内,其储热密度达到630.15 kJ/kg;添加10%的石墨后复合材料的热导率从0.58 W/(m·K)提高到了1.18 W/(m·K);由于埃洛石纳米管具有中空管状结构,经高温烧结后四元硝酸盐能够吸附在埃洛石纳米管中,能有效解决熔盐材料的腐蚀、泄漏以及热分解问题;埃洛石纳米管和石墨的加入没有与熔盐材料发生化学反应,证明了复合材料具备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经100次循环后,复合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和相变潜热波动值小于3.5%,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本研究丰富了熔融盐复合相变材料的配方体系和使用温度范围,为其在工业余热回收以及低中温储热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 闫琛; 刘汉涛
    • 摘要: 相变材料(PCMs)作为潜热储存和释放的介质,能够解决热能供需矛盾,从而缓解能源危机。纯相变材料具有能量密度高、温度范围广、能量输出稳定性强等优点,但其热导率低和在相变过程发生渗漏的缺点阻碍了其广泛的应用和发展。通过将PCMs与二维纳米片复合,PCMs热导率低和渗漏问题被有效解决。通过在导热机理方面进行详细阐述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几年来有关碳基二维纳米片、六方氮化硼(h-BN)纳米片、二硫化钼等复合储热材料的研究进展,为高性能二维纳米片基复合PCMs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研究思路。
    • 宋超宇; 熊亚选; 张金花; 金宇贺; 药晨华; 王辉祥; 丁玉龙
    • 摘要: 市政污泥的大量堆积或填埋会破坏局部生态环境,而焚烧可实现污泥的无害化处理,但污泥炉渣中的重金属难以有效固定。为有效固定污泥炉渣中的重金属,资源化利用污泥焚烧炉渣制备低成本复合相变储热材料,提出市政污泥焚烧炉渣作为骨架材料,硝酸钠为相变储热材料,采用冷压-烧结法制备了5种不同质量比的污泥焚烧炉渣基定型复合相变储热材料,并对其传热储热性能、微观形貌、抗压性能以及化学相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100~400°C范围内,焚烧炉渣与硝酸钠质量比为5∶5(样品SS3)时定型复合相变储热材料具有最佳的传热储热性能和良好的高温热稳定性,可实现对重金属的有效固定;炉渣组分与硝酸钠间具有良好的化学相容性,样品SS3的储热密度高达409.25 J/g,热导率最高达0.955 W/(m·K),抗压强度为139.65 MPa。经历500次加热/冷却循环后,样品SS3仍然具有良好的传热储热性能,表明污泥焚烧炉渣适合作为制备定型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的骨架材料。
    • 郭云琪; 盛楠; 朱春宇; 饶中浩
    • 摘要: 石蜡是一种高储热密度的有机相变材料,但是热导率低和易泄漏的缺点限制其进一步发展。为提高石蜡的导热和防泄漏性能,本研究以天然纤维为模板制备了具有高导热性的纤维状氧化铝导热填料,通过真空浸渍混合法制备了氧化铝纤维/石蜡复合相变材料,并对其形貌、热导率、相变循环稳定性、防泄漏性能以及热响应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随着填料含量的增加,复合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近似线性增加。1200°C高温烧结形成的α型Al_(2)O_(3)比1000°C低温烧结γ型Al_(2)O_(3)具有更高的导热性能,且α型氧化铝纤维填充量达到45%(质量分数,余同)时,导热系数达到最高值为0.69 W/(m·K),是纯石蜡的2.9倍。通过对3种不同填充量Al_(2)O_(3)纤维进行100次的热循环测试,复合相变材料的相变焓值基本不变,说明了其具有良好的热循环稳定性。同时对复合相变材料的防泄漏性能以及热响应性能进行测试,结果显示30%和45%填料的α型Al_(2)O_(3)纤维均具有较好的防泄漏以及快速热响应能力。
    • 李新凯; 向魁; 李华; 朱光涛
    • 摘要: [目的]在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CFETR)的概念设计过程中,厂区总平面布置意义重大,通过对厂区总平面布置面临的储能系统和布置进行比较,初步探索聚变发电厂厂区总平面的布置方案。[方法]根据聚变发电厂工艺流程、储能技术路线及储热介质的分析、研究,通过组合储能方式和布置形成了四种方案,进行了技术经济对比。[结果]熔融盐储能经济优势突出,但高温腐蚀问题对核电站安全运行影响较大,导热油方案则刚好相反。提出的储能区与核岛、常规岛的三角形布置或串联布置方案均符合总平面布置要求,并且能很好地满足全厂热力系统及储能系统热力运行流向。[结论]储能技术路线及储能区的布置是影响聚变发电厂布置的关键因素,提出的布置方案均能很好地适应新增加的储能系统热力运行,为后续聚变发电厂总平面布置提供参考。
    • 何红飞; 郭琛龙; 宋秀萍; 徐昂; 蔡以兵
    • 摘要: 以低成本、环境友好且具有优异三维网状多孔结构的丝瓜络(TG)纤维作为支撑骨架,聚乙二醇(PEG)作为相变材料,结合物理吸附和聚氨酯(PU)膜封装技术制备了TG@HPEG@PU相变复合材料(PCCs),并对其形貌结构、调温性能、热能存储性能和热稳定性等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TG纤维具有高PEG吸附率(~82%),PU膜封装解决了PEG易泄漏性能。红外热像仪分析表明,TG@HPEG@PU具有优异的热管理能力,归因于其温度变化的延迟响应。差示扫描量热仪分析显示,TG@HPEG@PU的熔融/结晶焓分别为186.4 J/g和176.1 J/g,呈现优异的储热能力。热重分析显示,TG@HPEG@PU在中低温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能。该复合材料有望在建筑节能、热能管理和热红外隐身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 张辉; 顾秀芳; 陈艳宁; 罗振鹏; 王宸
    • 摘要: 在电-热联合系统中,应用大容量储热可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控制的灵活性,从而提升系统消纳风电的能力。针对蓄热罐配置的效益成本问题,建立了热电厂配置蓄热罐方案的成本效益模型,将含储热的电力系统电热综合调度模型所得的参数代入,计算得到热电厂配置蓄热罐的总收益。仿真算例采用MATLAB中的数学规划求解器GUROBI进行求解。仿真结果表明:存在最优储热系统配置容量,使整体效益最佳;该模型能够有效分析热电厂配置蓄热罐的效益和成本。
    • 王君雷; 张第玲; 王昆; 许东东; 徐祥贵; 姚华; 刘文巍; 黄云
    • 摘要: 碳酸盐(Na_(2)CO_(3)和K_(2)CO_(3))是极具潜力的高温相变材料,高炉矿渣(blast furnace slag,BS)作为基体材料兼具环境和经济效益,但是碳酸盐在高温熔融状态下通常会与高炉矿渣发生反应。为此,本工作发展两步法制备路线以攻克这一问题。首先,使用碳酸盐对高炉矿渣进行改性,得到化学性质稳定的改性矿渣(modified blast furnace slag,MBS);其次,通过混合烧结法制备碳酸盐/改性矿渣定型复合相变材料(form-stable phase change materials,FSPCMs)。经过冷热循环测试制备的K_(2)CO_(3)/KMBS复合相变材料比Na_(2)CO_(3)/NMBS的定型效果更优。分析发现,K_(2)CO_(3)与KMBS具有良好的化学相容性,随着K_(2)CO_(3)含量增加,K_(2)CO_(3)/KMBS定型相变材料的潜热逐渐增加,且测试结果与计算一致,在质量比4∶6(40K_(2)CO_(3)/60KMBS)时,潜热为94.8 k J/kg,且热稳定性最好。
    • 刘孝鑫
    • 摘要: 随着新能源、储能及储热系统的大规模发展,原孤立的源网荷储环节逐步向多元多层次融合。本文通过论证分析,提出了融合系统的协同调度方法,并通过建立源网荷储四层环节模型,构建综合评价指标进行项目优化控制评价,对后续协同调度及评价起到探索和指导意义。
    • 齐聪颖; 程浩力; 姜炜; 任明; 陈强; 范宇; 蔡峰峰
    • 摘要: 可再生能源是全球能源转型的方向之一,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受到全球各国的普遍关注。风能发电是当前风能利用的主要形式,但弃风限电问题日益突出,造成风能的较大浪费,而风能制热已经成为高效利用风能的另一种形式。将风能直接转变为热能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还减少了化石燃料使用量,对缓解中国能源压力、减轻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风能热泵直接制热系统是当前风能制热研究的热点之一,对组成该系统的风力机、热泵系统以及储热系统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分析了目前应用面临的技术难题与挑战,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