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健康不平等

健康不平等

健康不平等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113篇,主要集中在预防医学、卫生学、社会学、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6314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北京社会科学、社会、南方人口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0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后危机时代财税金融的改革与发展、中国人口学会2016年会 、2016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等;健康不平等的相关文献由18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洪亮、王甫勤、刘云平等。

健康不平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0 占比:0.30%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6314 占比:99.69%

总计:36427篇

健康不平等—发文趋势图

健康不平等

-研究学者

  • 王洪亮
  • 王甫勤
  • 刘云平
  • 刘宝
  • 刘广彬
  • 吴菲
  • 周华珍
  • 姚强
  • 孙菊
  • 徐擘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拓凡; 袁志田
    •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的健康及健康不平等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与社会公平需要关注的重点。文章使用2020年最新发布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首先探究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因素,然后利用集中指数法测度中国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的状况,并对集中指数进行分解,探究不同因素对健康不平等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老年人健康不平等指数达到了7.941%,我国老年群体存在显著的亲高收入人群的健康不平等;(2)收入、教育水平、性别、城乡户口、东部地区对老年群体的健康及健康不平等都有显著的影响,但是对健康不平等的影响方向不同;(3)代际经济支持、年龄、最近就诊状况、过去一年住院状况、中部地区、慢性病数量、医保对健康不平等的贡献相对较小。因此,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城乡和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均等化、保障劳动者权益、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与养老保障水平是在共同富裕道路上实现健康公平的几条重要路径。
    • 姚强; 陈阿敏
    • 摘要: 目的:探析医疗保险参保地点对我国老年流动人口健康状况的影响及路径。方法:利用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基于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运用路径分析方法,分析医疗保险参保地点对健康状况的影响及路径。结果:在居住地参保有利于流动老人参加健康体检(β=0.60,P<0.001)、小病就医(β=0.33,P<0.001);同时,参加健康体检(β=0.40,P=0.001)和小病就医(β=0.23,P<0.05)对流动老人的健康状况有正向作用。对于患慢性病的流动老人而言,参保地点除了可以通过"健康体检"和"小病就医"两条路径,还可以通过"慢性病随访"、"慢性病随访—健康体检"和"慢性病随访—小病就医"三条路径影响其健康状况。结论:医疗保险参保地点通过卫生服务利用多维路径影响老年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建议通过提高医保统筹层次、消除医疗保险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直接结算障碍,同时关注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内容等方面,减少流动人口参保地和居住地分离而导致的健康不平等问题。
    • 白春玲; 陈东
    • 摘要: 机会不平等是隐藏在我国中老年群体健康不平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促进机会平等亦是实现健康公平的焦点问题。基于Roemer机会平等理论,利用CHARLS 2011—2018年4期追踪数据,实证检验“环境”因素和“努力”因素对中老年健康的整体影响,并依托事前参数法、Shapley分解和非线性Oaxaca-Blinder模型测度与分解机会不平等程度,最后基于方差分解进一步衡量相对“努力”的贡献度。结果表明,“环境”因素中,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16岁以前居住在城镇地区及其社区环境对中老年健康具有长期正向影响,“努力”因素中,受教育程度的作用最为明显,能够显著改善中老年时期的健康水平;“环境”对“努力”存在偏效应,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越好,越有可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与“环境”相关的事前机会不平等绝对系数为0.105,儿童期家庭经济情况、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幼时父母健康是形成机会不平等的主要因素;性别、城乡、出生队列间的机会不平等差异主要源于系数效应,即“环境”对健康结果影响程度的不同;纳入相对“努力”后,生活方式和受教育程度两个相对“努力”变量对健康不平等的解释率为12.17%。关注儿童时期家庭社会经济环境,从儿童期开始将贫困、教育、医疗等纳入健康干预措施是破除健康机会不平等的重要路径。
    • 李亚青
    • 摘要: 新时代医疗保障迫切需要实现从“保疾病”到“保健康”、从“形式普惠”到“实质公平”的转变。因为健康不平等很大程度上源自与社会经济地位相关的医疗服务利用不平等,医疗保障应当能够通过一定途径影响健康平等程度。文章从理论上阐述了医疗保障影响健康平等的一般机制,对四项重要的、但普遍被忽略的机制(大病保险的“补缺”机制、医疗救助的“托底”机制、财政补贴的收入再分配机制和医疗保障城乡统筹推动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对这些机制在改善健康平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提出,医疗保障各项目的定位不同,在解决弱势群体的健康不平等方面应当各有侧重。应当充分发挥不同机制的相对优势,从“弱者优先”的价值理念出发,以精准瞄准各类弱势群体为技术手段,以完善差异化的筹资与补偿机制为工作重点,加强信息共享以促进制度之间的紧密衔接,完善财政补贴机制以加快城乡统筹进程,才能更精准地促进健康平等并有效发挥整个制度的合力作用。
    • 程诚; 任奕飞
    • 摘要: 依托于移动互联网的疾病众筹平台改变了传统的疾病社会救助体系,疾病救助的发起方从政府和社会公益组织延展至亿万百姓,为社会底层获得紧急救助提供了新途径。本文利用我国某大型疾病众筹平台上1930个求助案例,探究了疾病众筹目标达成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差异。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病患,其众筹项目越可能被转发与捐赠、所筹善款总额和目标完成度也更高。中介效应分析表明,线下人际关系网络在上述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中介角色,而以文案质量为代表的文化资本虽有助于众筹成效,但并非连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众筹效果的中介机制。进一步分析发现,当求助途径从基于熟人关系的微信圈子扩展至公共网络平台后,筹款效果的地位差异得以显著下降。
    • 郭未; 鲁佳莹; 刘林平
    • 摘要: 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背景下,流动人口在健康层面仍存在诸多不平等。本文立足社会因果论的结构性视角,基于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首先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MLR)考察社会经济地位对流动人口健康素养的影响,并以二分类概率单位回归模型(BPR)和零膨胀负二项模型(ZINB)来检验社会经济地位和健康素养对流动人口健康结果的影响。考虑社会经济地位、健康素养和健康结果之间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本文还采用工具变量法(Ⅳ)进行进一步的回归分析以得出稳健结果。计量结果显示以教育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地位对流动人口的健康素养状况产生显著影响;健康素养对其健康结果亦有显著正效应,健康素养越高者,其自评健康状况越好,慢性病发生的可能性也越小,由此在统计上验证了健康素养是理解社会结构与健康不平等之间的一个重要作用机制。在此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究了社会经济地位及相关政策因素对于流动人口中的两个核心群体(农民工与流动白领)的健康素养的差异化因果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发现社会经济地位中的教育与收入以及社会政策维度的本地健康档案建制对于农民工与流动白领的健康素养呈现出差异化的影响。因此,本文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验证了强化流动人口健康素养对减少其流动经历中的健康损耗以及提高其健康水平的作用;同时刻画出上述机制在流动人口的两个核心群体间的异质性。
    • 潘昌健; 杨晶
    • 摘要: 本文基于2011—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综合运用RIF-CI-OLS模型和路径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了分级诊疗政策实施对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实施分级诊疗政策确实缓解了老年人之间的健康不平等。从作用机制来看,实施分级诊疗政策从医疗设施、卫生人员队伍、保健相对支付能力和医疗费用补偿比例四个方面提高了老年人的医疗卫生可及性,进而对老年人健康不平等发挥显著的缓释效应。为持续降低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程度,应着力于加强基层设施和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困难老年群体的健康保障水平,并强化分级诊疗政策对医疗卫生服务价格的管理功能。
    • 冉晓醒; 胡宏伟
    • 摘要: 城乡老年健康不平等是制约社会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发展趋势、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国情和数字化时代背景三重叠加的社会环境下,城乡老年健康不平等问题亟待关注。文章基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法检验城乡老年健康不平等的存在性和具体表现,以逐步检验回归系数法和KHB中介效应测度法检验数字鸿沟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城乡老年健康不平等客观存在,表现为城市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显著优于农村老年人。在身体健康方面,城市老年人健康得分比农村老年人高0.367分,互联网使用中介效应在总效应中的占比为27.75%;在心理健康方面,城市老年人健康得分比农村老年人高0.306分,互联网使用中介效应在总效应中的占比为15.17%。上述结果具有稳健性。互联网功能利用的差异为城乡老年健康不平等形成提供了可能的解释,即城市老年人比农村老年人更多使用互联网健康促进功能,其健康水平得到提升。基于以上结论,社会各界应加快促进数字鸿沟的弥合,避免城乡老年健康不平等进一步加剧。以数字技术的正向功能为支撑、公共政策为必要保障,通过全方位的资源投入与支持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化社会,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健康促进功能,使城乡老年健康不平等状况得到缓解。
    • 彭紫珊
    • 摘要: 多项研究表明,在绿色空间中度过时间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益,包括增强我们的情绪管理和注意力集中以及延长寿命。然而,在2020年新冠肺炎流行之际,正如全球SEI(1)研究人员的经验所表明的那样,居民的住所、收入以及政府对这种流行病的反应方式等,可能会导致绿色空间的可用性和可及性方面出现重大差异。健康在整个社会中分布不均,人群之间在健康方面存在不可避免的且不公平的差异。城市绿地应被视为一项公共卫生和社会投资,并有机会重新平衡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防止未来的疫情大流行。新冠疫情揭示了社会不平等对公共卫生的影响,并揭露了社会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差距。公共绿地应在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发挥关键作用。
    • 杨玲; 宋靓珺
    • 摘要: 健康预期寿命是反映人群健康长寿的重要指标,健康预期寿命差异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健康不平等状况。利用多状态生命表分析了中国老年人口健康预期寿命在过去十余年间的趋势与变动,并通过夏普利值分解法测算了人口社会学等11类因素对老年人口健康预期寿命差异的具体贡献值。得到以下四项重要研究结论:第一,从2005年到2018年,中国老年人口健康预期寿命差异的程度略有增加,女性、农村群体相比对应群体差距始终较高;泰尔指数分解发现,组内不平等(而非组间不平等)是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老年人口健康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呈现出高龄老人缩小而低龄老人扩大的趋势。第二,婚姻状况是健康预期寿命变动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但影响程度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反之,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在逐年上升;进一步将11类影响因素归类后发现:“个体特征”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经济因素”和“行为因素”的重要性次之,“环境因素”的影响最小。第三,上述影响因素对中国老年人口健康预期寿命的影响总体呈上升趋势,分城乡、分性别后依然呈现出相同的特征。最后,各因素在不同城乡、性别、婚姻状态的群体中的影响存在异质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