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偏瘫肩痛

偏瘫肩痛

偏瘫肩痛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26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0829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光明中医、护理学杂志、上海护理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4`中国脑卒中大会、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九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年会、2011浙江省针灸学会年会暨学术交流会等;偏瘫肩痛的相关文献由329位作者贡献,包括周月秀、施娟、李铮等。

偏瘫肩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7 占比:1.07%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10829 占比:98.86%

总计:10954篇

偏瘫肩痛—发文趋势图

偏瘫肩痛

-研究学者

  • 周月秀
  • 施娟
  • 李铮
  • 林郁芬
  • 倪朝民
  • 高圣海
  • Huang YC
  • 卫建华
  • 孙强三
  • 宗晓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蓝冰; 尉泽民; 范虹
    • 摘要: 目的探讨揿针结合康复治疗在中风后肩痛的效果。方法选取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74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联合揿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Fugl-Meyer量表(FMA)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的差异。结果治疗1次和1个疗程后,治疗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FMA评分、AD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揿针结合康复治疗能减轻中风后偏瘫肩痛,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
    • 侯亚静; 刘伟; 陆敏杰; 田园; 王泳
    • 摘要: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肩峰下滑囊类固醇注射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偏瘫后肩痛的影响。方法:选择偏瘫肩痛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对照组给予肩峰下滑囊注射类固醇注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在治疗前、治疗后第1个月、3个月时对所有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量表(VAS)评分、被动肩关节活动度(PROM)、Fugl-Meyer(FMA)上肢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无显著性差异,就病程、年龄和治疗前指标而言,两组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PROM及MBI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点肩关节活动度(尤其外展和外旋)角度、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肩峰下滑囊类固醇注射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偏瘫肩痛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肩痛症状,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 张晶晶; 李艳; 高放; 罗会照; 杨杨
    • 摘要: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肩周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与体外冲击波改善偏瘫患者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偏瘫肩痛患者42例,随机分为注射组(21例)和冲击波组(21例)。注射组:超声定位下于肩周痛点注入复方倍他米松,共注射1次;冲击波组:于肩周痛点行冲击波治疗,20min/次,1次/周,连续4周。两组均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1h、1周、1个月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评估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上肢Fugl-Meyer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以及血清中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干预前两组受试者一般资料及量表评分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受试者偏瘫侧肩部疼痛及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但是肩周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对受试者血清中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差异的影响更显著(P<0.05)。结论:肩周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及体外冲击波治疗对改善偏瘫肩痛均有临床疗效,从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来看,前者疗效稍显著。
    • 王雅明; 项文平; 牛翻燕; 岳雅蓉; 付琨燕
    • 摘要: 偏瘫肩痛(HSP)是脑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偏瘫侧肩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疼痛可出现在肩部静止或被动活动时,对卒中患者的预后有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HSP的病因复杂且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所以,临床采取有效的、可靠的、敏感的评估方法防治这些致病因素尤为重要,对患者的临床诊疗十分关键。目前关于HSP评估的研究繁杂众多,本文旨在通过总结归纳近年来国内外偏瘫肩痛评估方法的研究,详细阐明临床如何评估HSP患者,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更全面具体的指导。
    • 王喆琦; 胡梦云; 韩春; 姚奎辰; 徐圳
    • 摘要: 目的观察超微针刀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HSP)的疗效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1年1月脑卒中后HSP患者69例,随机分为针刀组(n=23)、松动组(n=23)、联合组(n=23).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针刀组采用单纯超微针刀治疗,松动组予单纯关节松动术治疗,联合组予超微针刀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分别在治疗后2、4周,采用肩关节被动关节松动术(ROM)评定患侧肩关节活动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侧疼痛程度,肌骨超声检查患侧肩部软组织情况.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三组VAS评分均比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比针刀组、松动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三组前屈、外展、水平内收、水平外展等活动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和松动组外旋、内旋角度增加(P<0.05);联合组后伸角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有效率比针刀组、松动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微针刀、关节松动术、超微针刀联合关节松动术对卒中后肩痛有一定疗效,其中超微针刀联合关节松动术可能是最优的治疗方法,且安全可靠.
    • 卫建华
    • 摘要: 目的 分析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经针灸治疗中早期康复治疗及强化肩胛带训练的临床疗效.方法 于2019年5月—2020年2月选取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60例,根据其就诊单双号组别,单号30例为控制组,双号30例为试验组.控制组应用针灸治疗+一般训练,基于此试验组应用早期康复治疗及强化肩胛带训练.比较两组FMA、VAS等评分变化及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治疗后FMA、VAS等评分均明显优于各组治疗前,且试验组(45.6±3.5)、(1.8±0.2)分明显优于控制组(25.6±3.4)分、(3.1±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310、4.855,P<0.05).两组社会、躯体、情绪、生理等功能评分对比,试验组分别为(81.3±2.6)、(78.4±3.1)分、(81.6±3.5)分、(79.2±2.4)分,均高于控制组(72.3±2.5)分、(61.5±2.2)分、(62.4±3.9)分、(63.2±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12、6.958、8.124、6.104,P<0.05).结论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经针灸治疗中早期康复治疗及强化肩胛带训练的疗效确切,即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且可改善其肢体功能,并能提升其生活质量.
    • 卫建华
    • 摘要: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经针灸治疗中早期康复治疗及强化肩胛带训练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19年5月—2020年2月选取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60例,根据其就诊单双号组别,单号30例为控制组,双号30例为试验组。控制组应用针灸治疗+一般训练,基于此试验组应用早期康复治疗及强化肩胛带训练。比较两组FMA、VAS等评分变化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治疗后FMA、VAS等评分均明显优于各组治疗前,且试验组(45.6±3.5)、(1.8±0.2)分明显优于控制组(25.6±3.4)分、(3.1±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310、4.855,P<0.05)。两组社会、躯体、情绪、生理等功能评分对比,试验组分别为(81.3±2.6)、(78.4±3.1)分、(81.6±3.5)分、(79.2±2.4)分,均高于控制组(72.3±2.5)分、(61.5±2.2)分、(62.4±3.9)分、(63.2±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12、6.958、8.124、6.104,P<0.05)。结论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经针灸治疗中早期康复治疗及强化肩胛带训练的疗效确切,即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且可改善其肢体功能,并能提升其生活质量。
    • 宗晓健; 李晓侠; 邢瑞林
    • 摘要: 目的:研究用肌骨超声辅助电针法对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80例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均分两组,即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应给予常规的电针及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肌骨超声辅助治疗,两组患者连续治疗14 d。观察并比较两组肩部软组织发生的病变和损伤类型,并对患者肩关节被动活动范围、肩痛程度VAS评分、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评分等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在治疗后观察组间康复效果差异。结果:治疗前,测量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指标数据差异并不大。治疗14 d后,测量患者肩关节被动活动范围,各指标数据显示观察组的活动范围显著高于对照组;肩痛程度V A S评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上肢运动功能F M A评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 B I评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用肌骨超声辅助电针法对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治疗效果显著,患者疼痛感及相关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 袁文苹
    •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整理我院康复科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0例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患者不同的治疗方式将30例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分为观察组(15例)与对照组(15例);对照组患者通过蜡疗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而观察组则通过针灸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活动能力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更优(P<0.05).结论 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采用中医针灸治疗疗效佳,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活动能力,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徐燕; 陈鑫; 王蔚; 吴美娟
    • 摘要: 目的探讨低强度激光联合肩胸关节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5月该院收治是74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对照组进行肩胸关节训练,研究组进行低强度激光联合肩胸关节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UE)、肩关节功能评分(CM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分等。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VAS明显低于对照组、FMA-UE评分、CMS评分、ADL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康复中采用低强度激光联合肩胸关节训练的康复效果显著,应该在临床多加广泛推广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