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债券评级

债券评级

债券评级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06篇,主要集中在财政、金融、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928篇;相关期刊87种,包括辽宁行政学院学报、领导决策信息、商情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二届东北亚物流工程与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题学术研讨会等;债券评级的相关文献由134位作者贡献,包括余雪红、周倩倩、张瑞锋等。

债券评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4 占比:10.07%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928 占比:89.84%

总计:1033篇

债券评级—发文趋势图

债券评级

-研究学者

  • 余雪红
  • 周倩倩
  • 张瑞锋
  • 李小杰
  • 林晚发
  • 田怀姝
  • 陈静
  • 黄辉
  • CatherineYang
  • Gabriel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安小雪
    • 摘要: 近年来,减少金融监管对信用市场的干扰已成为我国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问题。通过构建包含监管部门、评级机构和债券发行方等主体在内的三阶段博弈论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监管政策对债券评级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监管部门提高债券评级要求会导致市场充斥大量违约风险较高的债券。为了增加评级收入,评级机构会给出虚高评级。在此基础上,基于2017年4月7日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调整交易所债券市场上信用债券质押入库资格这一准自然实验,利用2015—2019年我国企业债发行数据,采用PSM-DID方法进一步实证检验了监管政策调整对债券评级质量的影响。经验证据表明,提高债券资格门槛会助推债券评级上升,但政策实施前后债券的利差并未发生显著变化,即监管政策调整助推了债券评级虚高。因此,监管部门需改变通过评级结果来识别债券风险的传统监管思路,应尝试构建多元化的信用监管机制。
    • 李晓东; 朱莲美
    • 摘要: 本文构建了的包含债券发行人、评级公司和投资者的博弈模型,分析了不同博弈参与者最优策略选择,发现评级公司对债券首次评级和跟踪评级会选择不同的评级策略。基于我国沪深两市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发行的2010-2018年到期和发生实质性违约的债券样本,实证验证了本文的研究假设。研究结果表明,债券评级公司对首次发行的债券有普遍给予高评级的动机,而在跟踪评级时,评级公司更倾向于在评级信息中如实包含债券专有信息。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以上结论对于长期债券样本和非国有企业样本同样有效。本文的政策含义是:第一,进一步打击“信用评级交易”行为,提高对债券评级机构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第二,加快引进国外优质评级机构,逐步建立“双评级”制度;第三,逐步推行投资者付费模式,从根本上改变债券评级公司的评级策略;第四,鼓励中立评级机构发展,扩大中立评级机构市场份额。
    • 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征信管理处课题组; 倪炜
    • 摘要: 信用评级在债券发行和风险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承担着揭示信用风险、辅助市场定价、提高市场效率、改善融资环境等职责,独立有效的债项评级能够向市场参与主体传递增量信息。为探究我国债券信用评级对信用风险的解释力度,本文选取了2008—2020年间我国信用债市场数据,从审计机构、公司治理、发债主体、评级机构等角度实证研究了债券信用评级与信用利差的关系,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 罗朝阳
    • 摘要: 信用评级是反映企业以及债项风险状况的重要指标,如何发挥信用评级警示风险的作用尤为重要。通过构建包含发行人、评级公司和债券投资人的动态博弈模型,揭示评级公司在对债券进行跟踪评级时会采取和债券发行时完全不同的策略。通过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0—2021年到期和发生实质性违约的债券样本对基于理论模型提出的假设进行检验,发现评级公司对新发行的债券有给予高评级的动机,在跟踪评级时则更倾向给予正常的评级。稳健性分析表明,上述结论对于长期债券以及非国企发行的债券同样成立。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严惩信用评级交易行为,提高信用评级披露信息质量;第二,积极引进国外高水平评级机构,通过竞争力倒逼现有信用评级机构保障披露信息质量;第三,加快推进多模式评级发展,通过推进中立债券信用评级机构、推行投资者付费模式等促进评级行业健康发展。
    • 程六兵; 张龑
    • 摘要: 本文利用2007—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直接和间接两方面,检验了中债资信的加入对“发行人付费”模式评级的得分和定价的影响。研究发现,直接效果上,中债资信的加入并未明显影响发行人付费机构给公司的评级得分,表明声誉机制在债券评级市场中并未发挥明显效果;间接效果上,中债资信评级显著影响了发行人付费模式评级的定价功能,起到了交叉认证的作用。在发行人付费模式评级一定的情况下,新增的中债资信评级对信用利差的影响取决于两类评级的差异:与被中债资信评级前相比,当中债资信评级与发行人付费模式评级相差小于等于2个等级时,信用利差明显降低;当评级差异大于等于3个等级时,信用利差明显增加。本文的研究结果对正确认识两类评级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 吴韵雯
    •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问题日益尖锐。究其根源在于我国经济增长是以高能耗为代价,致使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决定开展有关绿色金融发展与相关各影响因素的分析。文章第一个模型选取了2016年至2022年5月发行的1842支绿色债券作为研究样本,获取相关债券的信用评级、发行时的票面利率,发行总额,发行年限、以及上市日期数据,通过使用Matlab以及Eviews软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随后我们进行了VIF检验、异方差检验以及残差检验。经验证,得出以下结论:专项指引政策、债券评级等越高或越好,绿色债券发行利率越低。文章第二个模型针对时间序列模型,选择了1978~2021年共44年的全国每万元GDP的综合能耗作为研究样本来探究各因素对绿色金融的影响程度。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平稳性检验,随后根据结果进行了二阶差分。然后开展了单位根以及白噪声检验,发现此模型较好通过了上述两个检验。接下来进行模型的构建,经过检验,认为此模型能较好拟合序列。于是我们对接下来3年中国的每万元GDP的综合能耗进行了预测,并给出了相应建议及结论。
    • 张溢轩; 徐以祥
    • 摘要: 政府对绿色产业的激励措施中,绿色金融是能够通过较小政府资本投入撬动较大社会资本以实现充分涌流的有效手段.本文以绿色债券制度为视角,对现行规范及绿色债券市场进行梳理与观察,发现当前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存在规范效力等级过低、制度体系碎片化、资格标准规定模糊以及惩戒措施缺乏等问题.结合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特点,通过制度目的分析、社会效果考量、域外经验借鉴等方式对现行规范缺陷进行反思,并提出倡导"负责任投资"理念,完善制度效力等级与体系化,通过制度设计发挥绿色债券的环保性与盈利性,弱化风险性,以及建立违规行为惩戒制度等一系列完善建议.
    •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
    • 摘要: 2020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在稳健发展的同时呈现出新特点.一是市场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发行期限进一步丰富,创新型产品不断涌现,募集资金继续聚焦绿色服务、节能环保、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绿色产业,绿色债券对实体经济绿色融资需求的适应性不断提高.二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绿色债券创新发展注入强劲新动力,绿色债券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强化.三是绿色债券债项评级继续维持较高水平,成本优势明显.
    • 刘航; 刘胜题
    • 摘要: 对2014—2018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的公司债券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国内信用评级在债券市场上是具有信息含量的,即信用评级能够在发债企业和债券投资人之间传递出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从而减少债券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信用评级较高的企业比评级较低的企业的债券融资成本低,同时债券的评级也会影响债券的成本,即评级越高,债券的成本越低。
  • 10. 增信措施对城投债评级和定价的影响 北大核心 CHSSCD CSCD CSSCI CSTPCD
    • 陈姗姗; 骆烨飞
    • 摘要: 本文以2010 ~ 2018年城投债数据,研究增信措施对城投债的发行评级和融资成本的作用,以及43号文前后增信效果的差异.实证发现,增信措施可提高债项评级,降低主体融资成本,同时这种增信效果对信用资质较弱的城投债作用更显著.进一步地研究发现,2015年前发行的城投债的发行成本基本不受增信措施的影响,投资者更看重城投债发行主体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体现了城投平台背后隐含地方政府信用;而在2015年之后,新增城投债的担保比例增加,各种增信措施均能显著降低融资成本.上述结果间接证明了43号文之后,增信措施给城投公司带来了融资便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