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供血者

供血者

供血者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849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内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40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44924篇;相关期刊183种,包括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医师协会输血分会2013年第七届输血学术年会、四川省第七次临床输血学术会议、第二届全国现代免疫诊断技术学术研讨会等;供血者的相关文献由1588位作者贡献,包括范立君、郑永锋、刘滢等。

供血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40 占比:1.19%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4924 占比:98.79%

总计:45472篇

供血者—发文趋势图

供血者

-研究学者

  • 范立君
  • 郑永锋
  • 刘滢
  • 崔淑梅
  • 张剑韬
  • 朱春波
  • 刘玉振
  • 曹秋莲
  • 李俊杰
  • 崔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吴会娥
    • 摘要: 输血治疗常应用于危重患者抢救或者严重贫血患者,可及时补充失血量、维持血容量,改善贫血状态,纠正休克^([1])。临床输血前需进行交叉配血检测,通过交叉配血可判断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液是否匹配,从而减少输血反应,保障输血安全^([2])。临床上常用的交叉配血方法包括凝聚胺法和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胶法。凝聚胺法是通过凝聚胺分子溶解后大量正电荷中和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发生凝集,加入解聚液后可分散凝聚胺发生的凝集,而抗体间特异性凝集不分散,检测受血者与供血者间抗原及抗体反应^([3])。
    • 张璐璐
    • 摘要: 目的分析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技术中供血者意外抗体筛查对于输血安全的重要作用。方法选取医院在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行治疗性输血和手术备血的患者596例,应用微柱凝胶法对受血者予以血清中不规则抗体筛查,筛查阳性标本进行抗体特异性测定。结果596例受血人员共测定出抗体阳性240例(40.27%)。选取血型系统Rh-hr、MNSs、Kidd、Duffy、Kell、Lewis。240例阳性标本不规则抗体中,164例(68.33%)女性、76例(31.67%)男性,其中190例(79.17%)输血史/妊娠史、50例(20.83%)无输血史/妊娠史。240例抗体筛选阳性标本不规则抗体记录结果显示:测定出特异性抗体共106例(44.17%),未测定出抗体共134例(55.83%)。Rh-hr血型系统中,8例(3.33%)抗-D抗体、34例(14.17%)抗-E抗体、2例(0.83%)抗-C抗体、4例(1.67%)抗-C抗体、2例(0.83%)抗-Ec抗体。MNSs血型系统中,34例(14.17%)抗-M抗体、4例(1.67%)抗-s抗体。Kidd血型系统中,2例(0.83%)抗-JK抗体。Duffy血型系统中,2例(0.83%)抗-Fy抗体。Kell血型系统中,2例(0.83%)抗-K抗体。Lewis血型系统中,6例(2.50%)抗-K抗体、2例(0.83%)抗-Le^(b)抗体、4例(1.67%)自身抗体。结论在输血前测定不规则抗体是确保输血安全的主要方式,微柱凝胶法应用简便,且灵敏度较高,结果更具有稳定性,适用于输血前不规则抗体血清学测定。
    • 王磊; 吴学忠
    • 摘要: 目的 了解我院受血者及其供血者Rh(D、C、c、E、e)抗原和表型分布,分析受、供者Rh抗原相容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交叉配血相合的受血者血样418例和供血者血样710例,进行Rh(D、C、c、E、e)抗原检测,比较分析受、供者抗原和表型分布差异及抗原相容性.结果 受、供者Rh(D、C、c、E、e)抗原分布无显著性差异,受、供者CcDEe、CCDee表型分布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供者Rh(D、C、c、E、e)抗原不相容性输血中以c、E抗原同时不相容占比最高(50.00%);ccDEE、ccDEe和CcDEE表型的受血者发生Rh抗原不相容性输血的概率较高;受血者输注多个供血者血液时,发生Rh抗原不相容性输血的概率最高(P<0.05).结论 临床输血中存在一定比例的Rh抗原不相容性输血,交叉配血前对受、供者进行Rh(D、C、c、E、e)抗原的检测并采取相容性输血,可有效提升临床输血治疗的安全性.
    • 商杰; 马红霞; 王福娟
    • 摘要: [目的]探讨济南市无偿献血人群人类嗜T细胞病毒(HTLV)Ⅰ/Ⅱ抗体阳性率及济南市居民HTLVⅠ/Ⅱ知晓率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济南市2020年1~12月无偿献血标本326408人份HTLVⅠ/Ⅱ阳性率,通过问卷、电话、网络等方式对济南市居住人口(包括暂住和常住人口)进行调查,分析济南市居民HTLVⅠ/Ⅱ知晓率及影响因素.[结果]326408例献血者共筛选出91份HTLVⅠ/Ⅱ抗体阳性标本,标本阳性率为0.0279%(91/326408).不同性别、年龄患者HTLVⅠ/Ⅱ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91例HTLVⅠ/Ⅱ阳性患者3~6个月(中位时间4.5个月)重新抽取血液样本,8例患者确诊阳性标本.共回收有效问卷4812份,HTLV知晓率为35.08%(1688/4812),知晓良好率为2.49%(120/4812).年龄30~49岁、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脑力劳动、有献血史人群HTLV知晓率显著升高(P0.05);有献血史人群HTLV知晓良好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济南市人群HTLVⅠ/Ⅱ阳性检出率相对较低,居民HTLVⅠ/Ⅱ知识匮乏,需要引起有关部门重视,通过多渠道进行HTLV知识宣教,以减少HTLVⅠ/Ⅱ传播.
    • 权军辉; 张明刚; 邵香; 左旭盈
    • 摘要: 目的 研究受血者Rh表型分布特征,并探索其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配合规律.方法 Aigel 300检测并传输1117例受血者ABO血型、Rh表型、抗筛及3174例供血者Rh表型,TMIS9.5接收并实现供受双方Rh表型Ⅰ、Ⅱ、Ⅲ级匹配.输注RBC后15日开始对受血者做为期6个月抗筛追踪,并运用SPSS 25.0做风险评估.结果 西安地区供受血者RBC匹配输注结局:受血者Ⅲ级输注概率17.82%,供血者Ⅲ级匹配概率8.99%;918例Ⅰ+Ⅱ级(匹配输注)受血者,输注前有8例抗筛阳性;199例Ⅲ级受血者,输注前有1例抗筛阳性.半年后追踪到Ⅰ+Ⅱ级受血者448例,新增1例抗筛阳性(为非Rh系统抗体);Ⅲ级受血者91例,新增4例抗筛阳性(均为Rh系统抗体).Rh表型Ⅲ级RBC输注风险显著[χⅢ2=5.586,PⅢ0.05;ORⅠ+Ⅱ=1.284,95%CIⅠ+Ⅱ=(0.418,3.947)].结论 西安地区供受血者Rh表型分布符合人群基本特征;建议有生育需求(女性)、免疫功能正常患者避免输血,必须输注时应遵循Ⅰ+Ⅱ级Rh表型匹配或依次避开E、c、C、e、D中风险最大抗原.
    • 郭萍莉
    • 摘要: 目的 对无偿献血者不规则抗体分布及输血安全进行了研究.方法 纳入咸阳市中心血站招募的无偿献血者304 794例,对血液样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无偿献血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不规则抗体的效价、分布特征及类型进行分析.结果 不规则抗体阳性142例,不规则抗体阳性率0.05%.其中IgG抗体38例(26.8%),IgM抗体101例(71.1%),同时具有IgM和IgG抗体阳性者3例(2.1%).男性不规则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女性(P<0.05),男性不规则抗体分布与女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2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无偿献血者中,未确定特异性73例,占比最高,为51.4%,其次为Rh血型系统45例,占比达31.7%,MNS血型系统14例(9.9%),效价范围2~64.抗体特异性中,抗-D占比最高,为22.5%;其次为抗-M,为9.9%;随后为抗-E,占比8.5%.抗体性质中,抗-E、抗-Ce、抗-M、抗P1和自身冷抗体均为IgM,抗-D均为IgG,未确定特异性、多特异性抗球蛋白中IgG和IgM兼具.结论 通过对无偿献血者不规则抗体进行筛查,了解地区不规则抗体的分布特征,对于提高临床输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不规则抗体呈现阳性的血液制品,不宜将之应用于临床血液输注中,而可通过制备为洗涤红细胞或抗体血清等方式进行应用,减少血液的浪费.
    • 冯瑾; 洪缨; 席光湘; 刘璇; 文勇
    • 摘要: 目的 探讨成都市高等学校(下文简称:高校)学生无偿献血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5年4月13日至2015年4月27日,选择成都市5所高校的850例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高校学生的年龄为18?25岁;男性学生为341例,女性为509例.根据850例高校学生参加无偿献血的次数,将其分为未参加献血组(n=428)、首次献血组(n =302)和≥2次献血组(n =120).采用本研究自行设计的《成都市高校学生无偿献血情况调查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年级、参加无偿献血的原因、不再继续参加无偿献血的原因、获知无偿献血及血液生理知识的途径、高校内无偿献血宣传方式、鼓励无偿献血措施等情况.根据问卷调查结果,采用x2检验,对影响高校学生无偿献血次数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 ①本研究共收集电子调查问卷872份,剔出无效问卷后,最终纳入有效问卷850份,问卷回收率为97.5%(850/872).②本研究3组学生的性别和年级构成比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 39.28、P<0.001,x2 = 127.25、P<0.001),其中未参加献血组的大四年级学生所占比例最低,为1.2%(5/428)(x2=45.37、P<0.001).③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和享受用血优惠政策为高校学生献血者参加无偿献血的影响因素(x2 =4.34、P =0.037,x2 =20.70、P<0.001);献血后身体不适、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差、不愉快的献血经历为导致其不再继续参加无偿献血的影响因素(x2 =3.21、P =0.049,x2 = 14.19、P<0.001,x2=5.78、P =0.016);电视、报纸的获知无偿献血及血液生理知识途径,微博、微信的高校内无偿献血宣传方式,以及简化用血报销流程的鼓励无偿献血措施,为影响高校学生无偿献血次数的影响因素(x2 =10.11、P = 0.006,x2 =12.08、P = 0.003,x2=8.65,P = 0.013).结论 血液中心需要不断提升献血服务质量,改善高校学生的无偿献血体验,从而保留高校学生献血者.通过开展多种宣传方式,提高高校学生对无偿献血的认知,并且建立科学、有效的无偿献血知识宣传和心理护理模式,从而推进高校无偿献血工作,确保无偿献血事业可持续发展.
    • 王素玲; 王切; 马海民
    • 摘要: 目的 分析2011—2017年不同献血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率的变化趋势,为有针对性地进行献血宣传和制定献血招募政策提供数据依据.方法 收集河北省血液中心2011—2017年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初筛HIV抗原抗体联合检测呈反应性并经免疫印迹确认试验呈HIV阳性的献血者,以及ELISA检测呈非反应性但核酸检测HIV-RNA呈反应性并经追溯确认呈HIV阳性的献血者.观察HIV阳性献血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分布特征,分析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2011—2017年共检测血液标本1178295例,其中免疫印迹确认HIV阳性标本149例,核酸检测且追溯确认HIV阳性标本2例,献血者HIV感染率呈逐渐上升趋势(P0.05);HIV阳性献血者以自由职业者(33.11%)和职员(25.83%)为主,职员HIV感染率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结论 石家庄地区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率具有性别、年龄、职业的分布特征,且主要献血人群HIV感染率呈逐渐升高趋势.采供血机构应有针对性地加强献血者HIV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降低HIV感染率,提高血液安全.
    • 王欣; 王子瑞
    • 摘要: 目的 监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血常规参数变化,评估捐献血小板、2周机采间隔及多次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分别检测献血者血小板捐献单份前后、双份前后、间隔2周再次捐献前、7个月内连续捐献血小板10次献血者的首次和末次捐献前血常规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8例机采单份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前、后WBC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110.05);40例机采双份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前、后WBC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160.05).而20例间隔2周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两次采集前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前一次机采前:WBC(6.13±1.54)×109/L、RBC(4.81±0.38)×1012/L、HB(144.70±10.53)g/L、HCT(42.11±3.36)%、PLT(265.45±39.37)×109/L;2周后机采前:WBC(6.21±1.46)×109/L、RBC(4.78±0.41)×1012/L、HB(141.90±11.81)g/L、HCT(43.09±3.32)%、PLT(266.15±40.24)×109/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20例7个月内连续10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首次和末次采集前WBC、RBC、HB、HCT、PLT[首次机采前:WBC(6.28±1.41)×109/L、RBC(4.93±0.37)×1012/L、HB(147.30±9.31)g/L、HCT(42.11±3.64)%、PLT(262.35±41.48)×109/L;末次机采前:WBC(6.22±1.34)×109/L、RBC(4.87±0.36)×1012/L、HB(144.80±9.17)g/L、HCT(41.67±2.98)%、PLT(266.80±46.93)×109/L]比较,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是安全的,2周的采集间隔和多次反复机采血小板不影响献血者健康状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