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应钦
何应钦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0年内共计23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军事、中国共产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0篇、相关期刊114种,包括文史博览、文史天地、文史春秋等;
何应钦的相关文献由198位作者贡献,包括熊宗仁、佚名、方永刚等。
何应钦
-研究学者
- 熊宗仁
- 佚名
- 方永刚
- 陈予欢
- 王义全
- 祝彦
- 经盛鸿
- 贾晓明
- 乔海东
- 余岸竹
- 倪良端
- 刘香楠
- 南怀瑾
- 史诚
- 吕明智
- 周渝
- 杨飞
- 王楚英
- 郭树荣
- FOTOE
- 一言
- 丁强
- 万建强
- 云月
- 五之
- 以清2
- 任武雄
- 伍小涛
- 倪方六
- 傅宁军
- 元江
- 冯卫明
- 冯绍霆
- 冯都
- 刘亚泉
- 刘冰
- 刘勇强
- 刘勉玉2
- 刘建铭
- 刘政文
- 刘束翼
- 刘梦羽
- 刘燕
- 刘献民
- 刘继兴
- 刘美云
- 刘芳
- 刘颖
- 单补生
- 叶超
-
-
-
程海
- 《闽南风》
| 2020年
-
摘要:
五一天晴,漫步江滨,过中山桥,见桥史展板和图片,勾起些许兴致。漳州中山桥始建于北宋绍兴年间,初为浮桥,嘉定时期,知府薛扬祖筑石桥,名“通津桥”。后几经拆建,于1925年由芗城实业巨商孙宗蔡等组织改建为钢筋水泥桥,1926年民国将领何应钦入漳,定名“中山桥”,此乃国内以“国父”命名之第一桥。当年,为开发天宝、浦南,当局甚至将铁路铺上桥面,后无果而终但也未拆除。人们习惯上称“旧桥”,以别于下游1公里处的东新桥(始建于万历年间,又称文昌桥)。
-
-
许璟峰
- 《报刊荟萃》
| 2020年
-
摘要:
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有许多名人是从国外军校留学归来的,如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的孙立人,毕业于法国圣西尔军校的廖耀湘,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的蒋百里、何应钦、阎锡山等,那么中国历史上是否有人入读美国最有名的西点军校呢?他们的情况又如何?本文钩沉史实,着力解开这段逐渐被人淡忘的历史。
-
-
邵建斌1
- 《湘潮》
| 2019年
-
摘要:
辽沈战役后,蒋介石在1948年11月4日召集何应钦、张治中、傅作义、徐永昌几人开会,并表示有意任命傅作义为东南军政长官,要其带领所部悉数南撤。但傅作义出身阎锡山的晋军,并非蒋之嫡系,深知蒋的秉性,对南撤心有疑虑。但傅作义明了形势并不乐观,他也为将来预留了后路,打算万一华北不守则遁走绥远,回到自己的老地盘。
-
-
肖如平
- 《晋阳学刊》
| 2018年
-
摘要:
1935年日军制造河北事件,逼迫华北当局将原东北军于学忠部、中央军、河北省党部等撤离河北,并予以书面承诺,形成“何梅协定”.蒋介石为了维护其形象与声誉,刻意避免与日方直接交涉,之后又因相关资料的拆分整理,以致长期将“何梅协定”的责任归咎于何应钦,而何应钦则不敢自辩,只能否认“何梅协定”的存在.梳理蒋、汪、何当时的来往电文,不难看出何应钦是河北事件和“何梅协定”交涉的执行者,而蒋介石、汪精卫则是幕后的决策者,将“何梅协定”的责任归咎于何应钦背离了历史事实.
-
-
-
-
-
周渝1
- 《国家人文历史》
| 2018年
-
摘要:
1948年8月底,身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全面危机的蒋介石在日记''上月反省录''中写下一段话:''本月份军事稳定,各战区无甚变化,惟陕北卅六师损失半数,殊为遗憾。其他经济、教育、政治较有进步,其乃国家转危为安之一月乎。''
-
-
马红英1
- 《教育革新》
| 2018年
-
摘要:
历史是一门描述性的学科,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事件的进程、历史现象可以用生动具体的微课情景历史剧为背景呈现出来。历史教学中恰当运用情景历史剧,不仅可以使抽象的历史概念形象化、直观化,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力,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要让学生喜爱历史,才能做到懂的历史、探究历史、感悟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