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体验哲学

体验哲学

体验哲学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348篇,主要集中在语言学、常用外国语、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4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6216篇;相关期刊238种,包括青春岁月、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教资料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二届中国认知传播学会学术年会、第三届中国语言经济学论坛、首届四大名校大学英语研讨会等;体验哲学的相关文献由377位作者贡献,包括孙毅、王寅、赵桂英等。

体验哲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4 占比:5.24%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6216 占比:94.70%

总计:6564篇

体验哲学—发文趋势图

体验哲学

-研究学者

  • 孙毅
  • 王寅
  • 赵桂英
  • 刘坛孝
  • 史小平
  • 崔中良
  • 曹灵美
  • 王黎
  • 罗晓燕
  • 胡文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曹灵美; 傅筠茹
    • 摘要: 文章以体验哲学为视域,重点探究韩南英译《无声戏》概念隐喻背后的身体体验、环境体验和文化体验认知成因,探讨韩南译本对目标语概念认知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汉英民族认知体验相同或相似的隐喻,韩南基本采取了直译源域法;然而,对于汉英民族认知体验相异的隐喻,他主要以目标语读者的认知习惯为导向,多次采用了转换源域或删除源域的方法,另有两处采用了直译源域加解释法.文章认为,在不影响目标语读者顺畅理解的前提下,建议以原语认知体验为导向,灵活采用直译源域的方法,保留异域体验,争取为目标语引入新的映射方式,扩展相关源域的使用范围.
    • 詹元灵
    • 摘要: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出现了明显而剧烈的社会转向,着力考量个人意义如何上升为社会意义已是认知语言学的新使命。文章以《论语》[1]中出现89个“道”字为研究语料,力图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新视角出发,基于体验哲学的三原则再次审视“道”的社会意义,提出“道”的各个隐喻不是孤立而是一个基于特定社会现实的网络状结构,各个义项构成了一个有机而浑圆的“社会现实”,而这种隐喻认识过程就成为社会意义网络的二次建构过程。
    • 卢梦芝
    • 摘要: 本文以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尝试对道德概念在肤觉词汇层面的隐喻映射进行分析,将肤觉词汇划分为6个维度,即温度、软硬、松紧、粗细和强弱,逐一从英汉权威词典中找到相对应例证,从而建立从肤觉具体概念对道德抽象概念的隐喻映射,进而为研究道德的其他源域提供一定启发。
    • 赵丽梅
    • 摘要: 体验哲学是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强调人类体验对概念系统的决定性作用,认为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认知活动,重点探讨语言的认知基础和翻译中的认知转换。《黄帝内经》正是源于中国古人对自然与人的体验而形成的系统性思想和概念系统的集大成者,从体验哲学视域研究《黄帝内经》中的翻译现象正是对语言起源和认知翻译机制的深挖。本文将体验哲学的3个基本原则与《黄帝内经》中多个翻译实例进行结合,旨在为认知翻译提供鲜活实例,也为《黄帝内经》的翻译提供理论依据。
    • 鞠志勤; 高秀雪
    • 摘要: 中国食疗文化具有深厚的体验哲学性质,表现出体验性和隐喻性两种体验哲学的基本原则。食疗文化在起始阶段表现出体验特征,先民通过味觉和感觉体验建立对食物和药物的认知,发现两者在“气味”上的共性;成形阶段表现出隐喻特征,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推动下,“取象比类”将药物的作用机理映射到食物,形成“食物是药物”隐喻。食疗文化的体验哲学基础使其具备了天然的理论依据,也因为先民的认知局限,存在一些逻辑上的不足。
    • 刘宁; 贾春华
    • 摘要: 体验哲学作为认知科学的第二代分水岭,强调心智的具身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中医阴阳理论具身认知不离《素问著至教论》天文、地理、人事的范围,也可称之为医道发展的"天地人"隐喻认知模式,按照此模式对中医阴阳学说重新进行解构,发现日月、四时、水火、山、男女、守使、门、容器等隐喻是中医阴阳学说内涵的最基本隐喻,从侧面反映出阴阳学说的形成是"天地人"隐喻认知的产物.基于此种模式可以发现阴阳学说的同一内容可以源于多种不同的具身经验;阴阳学说中某些内容的矛盾可能由于隐喻种类的不同;阴阳可以称之为"纲纪""根本"等属性很可能源自始源喻属性的传递.
    • 朱良志
    • 摘要: 中国传统艺术中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的体验哲学,根本特点之一是对量的超越。它所呈现的是一种生命境界,这一境界是“无量的世界”。本文依次讨论以物为量、大制不割、小中现大和一即一切四个关键理论问题,以期见出传统艺术哲学这方面的思考。
    • 闫海芳
    • 摘要: 拈连是一种常见的重要的修辞方式.已有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拈连的界定、分类以及拈连和其它一些辞格的区分,很少将拈连以及与拈连相关的辞格纳入统一的视野来考察,也就很难发现这些辞格中所蕴含的共同的深层的认知机制.拈连本质上来讲是一种临时借用现象.拈连具有普遍性,它和隐喻、转喻一样,也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之一.拈连认知的形成离不开人的日常经验,具有体验哲学基础.
    • 岑朝阳; 曹书昊
    • 摘要: 自笛卡尔以降,身心问题一直受到哲学界的关注.认知科学领域作为最新的理论视域,其中的功能主义和体验哲学在解释路径上具有创新性与颠覆性:在功能主义的解释范式下,人的心理过程就是计算机的计算过程,人的每一个心理状态就是一个计算状态;体验哲学则重视认知的具体过程,将认知看作是智能体嵌入环境中的实时的适应性的动力学耦合,是脑和身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表现.它们都力图消弭二元论中的表征与现实相割裂的难题并给出全新的诠释,但这两种解释范式均存在着自身的局限,如功能主义面临着对于感觉的解释困难,体验哲学则面临着表征困难和现实中虚拟现实"去身化"的双重考验.
    • 王银平
    • 摘要: 文章基于体验哲学的视角,对以建筑过程、建筑物的组成部分和建筑物类型为始源域的建筑隐喻进行归纳和梳理,解读建筑隐喻的认知理据,探究人类体验和文化因素对构建建筑隐喻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