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体用不二

体用不二

体用不二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0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宗教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7篇、专利文献434649篇;相关期刊87种,包括中国哲学史、船山学刊、江汉论坛等; 体用不二的相关文献由102位作者贡献,包括丁为祥、张海燕、牛军等。

体用不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7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34649 占比:99.98%

总计:434756篇

体用不二—发文趋势图

体用不二

-研究学者

  • 丁为祥
  • 张海燕
  • 牛军
  • 丁小平
  • 丁祯彦
  • 卢春红
  • 唐少莲
  • 孟淑媛
  • 张宏杰
  • 张少恩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张贝
    • 摘要: 清末民初,在西学冲击之下,儒学呈现式微之势,其原因不仅在于西方文化之强势,更在于儒学本身之偏弊。这种巨大的文化落差导致了“意义危机”。熊十力所面对的生命困惑便是时代所抛出的问题在其生命中的体现,这些问题共同决定了熊十力对本体的追索。他试图通过本体论的建构融摄中西以破时代之困局。他认为东方哲学中唯儒学堪当重任,儒学中尤以心学能得孔孟精髓,因而选择从心学路向进行本体论的重建。“意之所在便是物”将物收归于意识而有否认事物的存在之嫌,使得传统心学表现出反知倾向。熊十力转而以“本心”为绝对本体,承认有境为开出知识论敞开可能性。他认为“即体即用”虽对体有深刻把握,但是用开出不足。有见于心学谈体遗用之弊,他提出“体用不二”以图寻求融摄中西的可能性。体用不二的展开有两个面向,即举体以成用和即用以显体。在两个面向的展开过程中,“本心”与体用的互动表征了本心的双重内涵:举体以成用表征了本心之作为绝对本体的意涵;即用显体表征了本心作为本体之发用的工夫论意涵。“本心”作为显现为一切心物现象之绝对本体,可满足本体的所有定义。然而即使本心不具有“明觉”义相依旧无碍其成为本体。熊十力借用佛学资源尤其是唯识学对“本心即是本体”的命题进行论证,其中跳脱之处便以境识一体、体用不二为之缝合,其最终结果便是“本心即是本体”与“体用不二”的循环论证。他借由翕辟生灭这两对概念进行宇宙本体论的建构,翕辟的生灭变化即足以显现为宇宙万象。熊十力将辟称为体,以其与绝对本体具有相同的德性。在人的证体工夫中,所证只是辟,而非绝对本体,绝对本体在心物诸现象的显现中并不具有在场性。在此意义上,本体只能作为本体宇宙论建构之悬设,其意义同于康德之“物自体”。熊十力以性智与量智为认识论范畴。量智具有向外求理和穷神知化的双重效用。向外求理之量智虽为认识论范畴,但会障蔽本心,显是需要被遮拨的对象。穷神知化之量智即是格物工夫;而性智作为对本体的觉悟则是致良知工夫。在此意义上,性智与量智属于工夫论范畴。性智即是“本心”之“明觉”,因而本心的“明觉”义相表征了本心的工夫论意涵。性智与量智归于工夫论范畴,也就意味着熊十力将知识论收摄于本体论的尝试终归破灭,他终究没能逃出从心性本体论无法导出知识的怪圈。这其实是心性本体论与知识论本身所存在的矛盾。从心性本体论出发无法走向知识论,从知识论出发也无法走向心性本体论。唯有在超越本体论和知识论的层级,以超脱的视角方能寻求二者融贯之可能。
    • 李福来
    • 摘要: "体用不二"在熊十力哲学当中十分重要.也是熊十力先生对毕生所探求的"体""用"关系问题的解释.值得肯定的是,熊十力先生的"体用不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体""用"二元对立论.但与其同时,也存在着自身的理论的相悖.具体来讲有以下三点:即"体""用"概念确立之缺陷;"即用即体"的相悖;"体""用"区分不稳定等等.
    • 马亚雄
    • 摘要: 熊十力通过系统的文化哲学建构来回应"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时代难题.哲学思想是文化的根荄.文化的民族性与文化的时代性,是其文化哲学体系建构的基本原理.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是其文化哲学体系建构的价值蕲向与思想诉求.以"返本开新"为必经之途,熊十力藉"体用不二"的逻辑理路和间架结构会通中、西、印文化与哲学,创造性地为中国文化重立大本、新开大用.熊十力的文化哲学自成一体,融会了新知又创发了新义,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开辟了一条迥异于"中体西用"与"全盘西化"的新道路.
    • 黄仕坤
    • 摘要: 熊十力在《体用论》中从体用观出发,以"体用不二"为标准,本儒家立场对儒释道进行分判.他认为:儒家主张本体真实刚健能变成功用,故以体用为实有而不二,并肯定情欲与知识;佛家主张性体空寂不能生用而以用为幻,致使体用皆空而割裂,故以情欲与知识为妄;道家以本体为虚无,导致本体难以生起刚健不息之用,即体虚用弱而有隙,故道家主无为无欲无知.熊十力的分判虽得儒家体用不二之精义,但其对儒家体用观的具体诠释,因受科学知识影响并欲会通知识,在某种程度导致了体用的自然化或物化,而有落入独断论之嫌,及体用两不立之险.同时,熊十力基于此体用观对释道的分判,亦不完全符合释道的体用之意,并有尊崇儒家而贬抑释道的倾向.
    • 黎学军
    • 摘要: 在熊十力的历史观中,“在场性”可以理解为“儒学精神”,他以此为根基建构了一种自称为“体用不二”的哲学原则,并将它贯彻到了自己的中国历史学研究之中.熊十力历史观中的“体”指的是一种客观的儒学精神,即中华文化和历史的本体;“用”指的是中国发展中诸多生产、文化、艺术等物质实践及其理论思考.所谓“体用不二”是指“心”(儒学精神)作为本体内在于外境(诸多物质实践),即“用”之中,而不是在“一切物外”;而“用”在举手投足间则完全将“体”透显了出来,二者骨肉不离.如此,心与物彼此交融,内外无间,二者完全合为一体,共同促进了中国历史的进步.
    • 丁为祥; 孙德仁
    • 摘要: 张载是在关中开始其理学探讨的,这就使其具有一身兼二任的特征;而地方学派与全国主流学派之不同视域,也必然会使其各自所以形成之不同因缘发生转换.从理学的角度看,“体用”范畴之形而上下的定位及其双重世界的确立是张载哲学对宋明理学的最大贡献,也是其对佛老之学反戈一击的基本方法;而“诚明两进”之为学进路,则又成为理学不同思想谱系的塑造者.至于其“以礼为教”之入手工夫,则上承汉唐儒学之积淀,同时也是对宋明理学之理论思辨化走向的一种有效防范;从面向未来的角度看,则又是对中国智慧及其文化之人伦实践精神的一种可贵坚持.
    • 王长丰; 李江
    • 摘要: "家园互信"建设是学前阶段实现"家园共育"再语境化的新趋势,体现出统一意识形态下的权利与控制的再分配.家庭话语的认知和实现规则在学校教育意识形态的整合下形成统一的意识认同是实现家园共育再语境化的根本.家园互信不离家园共育而独存,家园互信和家园共育"体用"不二,家园互信的基础在于参与,参与中认知和实现权利和控制并再语境化;形成道德认同而包容;实现包容中的认同和参与中的实践权利,获得自信和归属.构建"提升、包容、参与"一体化模式的家园互信机制,在家园权利与控制再分配基础上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及再语境化,是实现家园互信机制建设和家园共育价值不二化的新模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