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体温控制

体温控制

体温控制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89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外科学、动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7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461474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技术与市场、今日科苑、中学教学参考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华护理学会第16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七次全国麻醉学与复苏进展学术会议、中华护理学会第16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等;体温控制的相关文献由179位作者贡献,包括胡达广、E.克诺特、J.施雷耶等。

体温控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7 占比:0.00%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461474 占比:100.00%

总计:1461547篇

体温控制—发文趋势图

体温控制

-研究学者

  • 胡达广
  • E.克诺特
  • J.施雷耶
  • O.沃尔夫格拉姆
  • 下崎勇生
  • 卢金凤
  • 吕明哲
  • 周良辅
  • 孔令学
  • 宋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云龙
    • 摘要: 体温输液控制是指可以通过电路板的温度调节功能,平衡输液管内药液与体温之间的温度,避免由于药液与体温的温度差而导致输液病人体温降低、身体发冷、血管发凉等问题产生。体温输液控制系统设计以电路为主要的加热方式,根据患者的体温进行调节,对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旨在探讨体温输液控制的电路设计模式,明确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电路设计的可行性。
    • 王琼; 赵正云; 梁昌娆; 刘丽燕; 焦丽敏
    • 摘要: 目的 探讨围术期体温控制对异位妊娠休克患者脏器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佛山市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异位妊娠失血性休克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采用围术期体温控制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体温干预,比较2组术前及术毕时鼻咽体温数据、肝肾功能[血清白蛋白(ALB)、丙氨酸转氨酶(ALT)、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并发症及死亡发生情况.结果 2组术毕时体温均较术前降低,ALB、ALT、SCr、BUN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变化幅度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死亡情况发生.结论 异位妊娠休克患者采用围术期体温控制可有效保护脏器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预后转归,值得推广.
    • 倪艳梅
    • 摘要: 目的 探析围术期体温控制的实施对手术治疗宫外孕休克患者在脏器功能和预后方面的影响作用.方法 本次研究择取的研究对象为150例入我院妇产科确诊为宫外孕并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择取时间范围为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按病例入院就诊顺序排号,以数字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化为体温控制组(80例)和参照组(70例)两个组别.术前术后完善相关检查,包括心肌酶谱(CK、CK-MB、a-HBDH、cTn-I)、肝脏酶学(ALB、ALT、AST、TBIL)、肾功能(CERA、UERA、Ccr)等血清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的心率在围术期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体温控制组TBIL在围术期后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且SP-C、CK、CK-MB与围术期前相比明显升高(P<0.05).结论 围术期体温控制能有效降低宫外孕休克患者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促进患者术后脏器功能的恢复,减少各类常见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手术治疗舒适度及满意度的评价.
    • 管志红; 柳伟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体温干预方式对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31日~2020年5月31日于本院就诊的腹腔镜胃大部切除术患者11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6例)和研究组(56例).对照组行常规保温法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体温控制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h、术后3h体温及循环系统指标、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术后1h、术后3h研究组体温(耳温、直肠温度)、循环系统指标[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心率(H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温控制通过稳定腹腔镜胃大部切除术中患者体温,维持循环系统稳定,降低炎症水平,可临床推广.
    • 张婧婧; 康冀云; 程永梅; 毕伟康; 周诩栋; 李泽坤; 岳傲春; 邹勇; 李琴
    •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体温控制对重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重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277例,根据患者入院时及入院后3 d的体温情况、患者及家属的治疗意愿,分为发热组(78例)、正常体温组(113例)、亚低温组(86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高压氧及常规药物治疗,亚低温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亚低温治疗(体温控制在34°C~35°C).治疗前后记录3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长谷川痴呆量表(HDS)和简易智能精神量表(MMSE)评分,比较3组患者迟发型脑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分析脑电双频指数(BIS)、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与迟发型脑病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的多项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发热组同时间点比较,正常体温组除治疗1d外、亚低温组治疗1d[(15.67±3.34)分]、3 d[(24.56±3.97)分]、7 d[(29.35±4.85)分]、1个月[(31.13±4.61)分]的 GCS 评分较高,且亚低温组GCS评分较正常体温组优异(P<0.05).正常体温组和亚低温组的APACHE Ⅱ评分均较发热组低(P<0.05),且亚低温组APACHE Ⅱ评分较正常体温组低(P<0.05).正常体温组和亚低温组的HDS评分均较发热组高(P<0.05),且亚低温组HDS评分较正常体温组高(P<0.05).与发热组同时间点比较,正常体温组除治疗7d外、亚低温组治疗7 d[(23.33±3.41)分]、1个月[(27.12±3.57)分]、6个月[(28.82±3.56)分]的MMSE评分较高,且亚低温组MMSE评分较正常体温组优异(P<0.05).与发热组同时间点比较,正常体温组除治疗1d 外、亚低温组治疗 1 d(60.64±6.43)、3 d(67.67±8.76)、7 d(81.92±7.89)、1个月(92.33±8.28)的 BIS 值均较高(P<0.05).正常体温组治疗7 d[(34.67±8.10)ng/ml]、1个月[(23.40±7.18)ng/ml]及亚低温组治疗3 d[(20.25±6.58)ng/ml]、7 d[(14.30±5.18)ng/ml]、1个月[(9.27±3.62)ng/ml]的 NSE 浓度均较低(P<0.05).与正常体温组同时间点比较,亚低温组治疗1 d、3 d、7 d、1个月的BIS值均较高(P<0.05),治疗3 d、7 d、1个月的NSE浓度较低(P<0.05).与其他两组相比,亚低温组的平均昏迷时间较短,迟发型脑病发生率及神经系统损伤发生率较低.GCS、BIS、NSE值与迟发型脑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 早期体温控制能明显减轻一氧化碳中毒脑损伤的程度,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早期动态检测GCS评分、NSE浓度及BIS,对预测迟发型脑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 罗洁
    • 摘要: 目的 探究腹部外科手术护理复合保温措施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到我院接受腹部外科手术的患者10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保温护理,观察组采用复合保温措施,考察患者的体温波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麻醉复苏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体温波动明显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寒战和低体温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麻醉复苏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腹部外科手术护理复合保温措施的应用可以有效保持患者体温稳定,减少寒战和低体温等不良反应的出现,缩短麻醉复苏时间,加快患者康复进程.
    • 陆洪芬
    • 摘要: 烧伤属于创伤中的一种,在临床外科疾病上有着较高的发病概率,一旦发病,具有严重性、突发性、迁延性等特征,会导致患者出现较为强烈的应激反应,对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情绪、心理、家庭生活及社会交往均会造成诸多的不利影响.烧伤疾病病程时间较长,需要长期进行修复,在治疗期间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一些伤口愈合不好还会出现瘢痕增生及挛缩等情况,进而影响着患者的外观,加重了患者的负性情绪.因此,为了提升外科烧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给予患者合理的护理方法具有必要性.
    • 朱雪风
    • 摘要: 目的:探讨术中低体温的常见原因探讨及护理干预.方法:选择外科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考组、实验组,参考组运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实验组对手术中的低体温常见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体温控制效果.结果:实验组的体温控制、并发症优于参考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术中低体温的常见原因包括患者因素手术因素、环境因素、麻醉因素等,采取复合保温措施相比常规护理,能够改善患者体温控制,减少寒战并发症,可在临床推广.
    • 李志娟; 钱春格
    • 摘要: 目的 探讨体温控制对腹腔镜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行腹腔镜胃大部切除术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1)和实验组(n=42).对照组麻醉复苏及回病房途中予以常规保暖措施;实验组麻醉复苏及回病房途中予以体温控制措施.比较2组患者手术过程中直肠温度及术后不同时点的血压、心率、耳温以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 实验组麻醉后1、2、3 h至手术结束时直肠温度均高于对照组,术后0.5、1、2、3 h心率均低于对照组,耳温高于对照组,术后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温控制有助于增加腹腔镜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性,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