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低温活性

低温活性

低温活性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99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4篇、会议论文41篇、专利文献192410篇;相关期刊53种,包括石油炼制与化工、天然气化工、有色冶金节能等; 相关会议36种,包括第十九届SO2、NOX、PM2.5、Hg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2014火电厂污染物净化与节能技术研讨会、中国动力工程学会锅炉专业委员会2014年会及学术交流会等;低温活性的相关文献由540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峻沛、唐湘华、李俊俊等。

低温活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4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4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92410 占比:99.93%

总计:192545篇

低温活性—发文趋势图

低温活性

-研究学者

  • 周峻沛
  • 唐湘华
  • 李俊俊
  • 许波
  • 黄遵锡
  • 张蕊
  • 李小定
  • 储伟
  • 陈劲松
  • 吴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蔡志祥
    • 摘要: 介绍了某项目甲醇合成装置工艺流程,结合大甲醇工艺特点及甲醇合成催化剂的低温活性,对催化剂低温活性进行了可行性分析。考察了各个影响因素对工艺能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保证能效利用的前提下,通过实际工业操作及优化,延长了甲醇合成催化剂的使用寿命,汽包操作压力由3.9 MPa降至3.6 MPa,烟气中NO_(x)、SO_(2)、颗粒物均达到排放要求,蒸汽过热炉热效率能满足设计要求,合成气压缩机在高负荷情况下运行正常,机组做功能力仍有富余,较大幅度提高了装置的经济效益。
    • 梅超强; 杨波; 戴毅; 徐海涛
    • 摘要: 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α-MnO_(2)以及Co改性α-MnO_(2)催化剂(MnCo_(β)O_(x),β为Co与Mn的摩尔比),通过NH_(3)选择性催化还原(NH_(3)SCR)和氯苯(CB)催化氧化反应(CBCO)测试催化剂单独脱硝、单独脱氯苯以及同时脱硝脱氯苯的活性,并考察催化剂的稳定性。结果表明:β=1.0的MnCo_(1.0)O_(x)催化剂催化性能最佳,在150~250°C温度区间内的催化活性有明显提高,NO转化率和CB脱除效率分别增加了约19%和12%。同时通入NH_(3)、NO和CB时,MnCo_(1.0)O_(x)催化剂在200~300°C内NO转化率和CB脱除效率分别达到94%和82%以上,并且发现CB的存在能够抑制NO催化还原反应的进行,而NH_(3)和NO的存在能够提高CB催化脱除效率。250°C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MnCo_(1.0)O_(x)催化剂在长达12 h的连续反应后仍然能够保持良好的活性,NO转化率和CB脱除效率分别接近100%和在80%以上。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比表面积测试(BET)、X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测试表明Co的掺入能够提高催化剂的氧化还原能力、增加活性位点数量和表面活性氧物种,这些都能够促进NO的转化和CB的催化脱除。
    • 胡方方; 李顺; 蔡思翔; 姜宏; 马艳平
    • 摘要: 采用浸渍法制备Fe-VO_(x)/SAPO-34和Fe-VO_(x)/TiO_(2)脱硝催化剂,探究SAPO-34分子筛与TiO_(2)两种载体负载铁钒基氧化物催化活性及抗碱性能的差异。借助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原位红外漫反射(in-situ DRIFTs)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骨架结构、表面物化性质、氧化还原能力以及对反应气体的吸脱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APO-34分子筛内部特定的孔道结构和稳定的骨架,有利于活性组分在载体上均匀分散,降低碱金属对表面活性中心的物理覆盖作用;同时其表面丰富的酸位点能够作为碱金属捕获位,保护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中心,保证催化剂的吸附-反应过程能够正常进行,从而使Fe-VO_(x)/SAPO-34表现出良好的抗碱金属能力。
    • 赵成忠; 胡非非; 范鑫; 党威; 林倩; 曹建新; 潘红艳
    • 摘要: 提出了一种H_(2)O_(2)/Se改性钒催化剂制备的新方法。采用XRF、XRD、SEM、MIP和TG/DSC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分析,测定了催化剂催化氧化SO_(2)转化率,并与国产钒催化剂CHP-75和进口VK-38对比分析。结果表明,H_(2)O_(2)/Se改性钒催化剂V@10%H_(2)O_(2)-Se/SiO;具有清晰的表面孔道、较大的孔容、较小的活性组分晶体尺寸和较低熔融相变温度,使其具有较高的催化氧化SO_(2)活性。该催化剂催化活性高于国产CHP-75,与进口VK-38媲美。高效钒催化剂的设计为国产钒催化剂替代国外进口催化剂提供了一种可能。
    • 唐田; 许俊强; 盛小红; 张艳容; 邹贤林; 郭芳; 张强
    • 摘要: 与传统NH_(3)-SCR不同,C_(3)H_(6)-SCR由于较高的反应能垒在低温下(<300°C)通常表现出较差的脱硝性能。在模拟实际发动机稀燃条件下,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Mn_(x)Zr_(y)La_(z)/ZSM-5非贵金属催化剂,在C_(3)H_(6)-SCR中表现出优异的低温脱硝性能,其NO转化率在空速为30000 h^(-1)温度区间为190~270°C超过90%,最高NO转化率在250°C达到100%。实验结果表明,La引入明显地提高了催化剂的孔道直径(3.20→4.07 nm),显著提升了活性Mn物种的分散以及活性Mn物种的表面离子浓度,进而增加催化剂表面Lewis酸数量;此外,XPS结果表明,La的引入产生了更多的Mn^(4+)向Mn^(3+)的电子转移,在活性物种MnO_(x)上造成更多的晶格氧空位,这些提升可能是Mn_(15)Zr_(3)La_(10)/ZSM-5催化剂表现出优异低温活性的原因。我们希望这项研究能有助于揭示稀土金属La在低温C_(3)H_(6)-SCR中的影响,并有助于进一步合成高活性的非贵金属低温C_(3)H_(6)-SCR催化剂。
    • 于飞; 赖慧龙; 郭律; 李顺红; 杨冬霞; 常仕英
    • 摘要: 利用固定床反应器及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通过稳态及瞬态反应,研究了v205-wO,rri02催化剂低温NH3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机理及低温活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低温时,V205-WO3l'iO2 SCR催化剂首先吸附气态NH3,形成吸附态NH3nnH4.,然后吸附态NH3vnh^和气态NO反应,生成N2.因而催化剂表面是否具有吸附氨及氨存储量的大小决定了催化剂的低温活性.此外,反应气中No2和H2o含量、硫化物、催化剂中活性组分的含量及价态分布均会影响SCR催化剂的低温活性.通过以上试验,结合实际应用经验,为如何设计低温VzOs-WO3/TiOz SCR催化剂提出指导和建议.
    • 李悦; 姜宏; 蔡思翔
    • 摘要: 通过引入V物种对二氧化钛负载的铁基催化剂进行改性,制备出了FeV/TiO_(2)催化剂,并与未改性的铁基催化剂进行比较,通过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测试(Raman)、比表面积测试(BET)、紫外-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测试(UV-Vis-NIR)、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以及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等一系列测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引入V后的催化剂呈现出以FeVO_(4)为主相的状态,并存在大量的酸性位点而具有较强的表面酸性,Fe、V物种间的强相互作用大大提升了氧化还原性,因此催化剂低温活性得以显著提升且温度窗口大大拓宽。此外,催化剂的结构几乎不受碱中毒的影响,且在K中毒后仍能维持较强的表面酸性,具有良好的抗碱金属中毒性能。
    • 摘要: 近日,由中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承担的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项目“铜基中变催化剂开发及模试研究”通过了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部组织的科研成果评议。现代化的化工和炼油过程有90%以上是变换过程,变换催化剂的优劣对工厂的经济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变换反应根据反应温度和使用催化剂的不同通常分为高温变换和低温变换,高温变换采用铁基高温变换催化剂,低温变换采用铜基低温变换催化剂。铜基催化剂比铁基催化剂低温活性好,所以可以达到较高的转化率,但由于其耐热性能差,通常只能适应于一氧化碳含量较低气体的变换反应。
    • 范鑫; 林倩; 潘红艳; 刘秀娟
    • 摘要: 以硅藻土为载体,分别采用浸渍法、混碾法和超声浸渍法制备钒催化剂V/SiO2-Imp、V/SiO2-Mix和V/SiO2-Uimp,利用SEM、MIP、EDS、XRD和TG/DSC对钒催化剂进行表征分析,并用固定床反应器测定了钒催化剂催化氧化SO2的活性.结果表明,超声浸渍法制备钒催化剂V/SiO2-Uimp结构完整、表面孔道清晰、孔容较大、活性组分分散均匀且晶体尺寸较小、熔融相变温度较低,使得该催化剂催化氧化SO2的转化率较高.
    • 程江浩; 苏亚欣; 林睿; 张显威; 温妮妮; 邓文义; 周皞
    • 摘要: 为提高Fe/Al-PILC催化剂的SCR脱硝的低温活性,采用Cu对Fe/Al-PILC催化剂进行改性.采用超声浸渍法合成系列xCu-Fe/Al-PILC催化剂,通过XRD、N2吸附-脱附、H2-TPR、UV-vis、XPS、Py-FTIR等系列技术手段进行表征.在固定床微反应器上进行C3 H6的选择性催化还原NO的实验.结果表明,经过铜改性后的xCu-Fe/Al-PILC催化剂有效解决了Fe/Al-PILC催化剂低温SCR活性不足的问题,同时提高了中高温活性.催化剂在200-500°C能够实现80%以上脱硝效率,其中,0.13Cu-Fe/Al-PILC在250-500°C实现了90%以上NO转化率,并在250°C达到最高脱硝效率93%.XRD、N2吸附-脱附结果表明,经过铜改性的催化剂可以提供更多反应活性位,提高反应速率.H2-TPR结果表明,掺杂铜使催化剂获得低温还原能力,同时增强了中高温还原能力.UV-vis、XPS结果表明,铜掺杂不仅使铁获得更高氧化态,同时产生了更多低温活性物质孤立Fe3+.Py-FTIR结果表明,催化剂表面同时存在Lewis酸和Br?nsted酸,Lewis酸是SCR反应活性中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