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伯希和

伯希和

伯希和的相关文献在1941年到2022年内共计37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7篇、专利文献4085篇;相关期刊156种,包括东南亚纵横、西域研究、西藏研究等; 伯希和的相关文献由339位作者贡献,包括耿昇、王冀青、牛汝极等。

伯希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7 占比:8.45%

专利文献>

论文:4085 占比:91.55%

总计:4462篇

伯希和—发文趋势图

伯希和

-研究学者

  • 耿昇
  • 王冀青
  • 牛汝极
  • 卢秀文
  • 耿升
  • 荣新江
  • 刘蕊
  • 刘进宝
  • 杨富学
  • 王仲荦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韩琦
    • 摘要: 敦煌石窟和壁画为古代建筑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梁思成是最早利用这些材料进行古建筑研究的学者,其中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激发了梁思成对古代建筑的新思考,并对佛光寺的发现与年代的断定也有指引作用。文章根据新发现的信件,重现了梁思成和伯希和的交往细节以及梁思成古建筑研究的历程。
    • 王晓丹
    • 摘要: 张西平、李真编《西方早期汉语研究文献目录》于2021年11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此书主要围绕亨利·考狄(Henri Cordier,1849-1925)的《西人论中国书目》(Bibliotheca Sinica-Dictionnaire Bibliographique des Ouvrages Relatifsàl’Empire Chinois)展开,内容涉及《西人论中国书目》主体部分汉语研究文献、增补部分汉语研究文献、再增补部分汉语研究文献,每部分内容均按“语言起源:比较研究、词典编纂、语法及其他、文选集及教科书、各类论著、文字”进行编排。除此之外,该书内容还包括张西平、李真撰写的《导言》,对《西人论中国书目》产生的背景、基本情况、主要框架、学术价值以及西人汉语研究之缘起与发展作了导览式论述;同时此书还收录了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所撰的《亨利·考狄(1849-1925)生平》(全慧译)、何莫邪(Christoph Harbsmeier)所撰的《19世纪及此前的西方汉字及汉语研究》(陈怡译,李真审校)两篇长文。
    • 刘蕊
    • 摘要: 法国吉美博物馆所藏伯希和档案中,保存有曾炳熿、陈寅恪、姜亮夫、马衡、庄尚严、傅振伦、顾颉刚、吴湖帆、向达、洪业写给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的十通信札。书信内容述及会面原委、学人引荐、致谢以及文献传递与学术交流等。通过考释书信内容,可以了解中法学者之间的交往细节,进而探寻近现代中法学术交流的轨迹。
    • 木页
    • 摘要: 网络上曾有一段“中国榫卯工艺”的短视频,小哥用质朴的镜头告诉世界,“中国古人如何不用一颗钉子就造成房屋和家具”。1937年,受到伯希和《敦煌图录》中莫高窟61窟的《五台山图》壁画的启发,梁思成发现“敦煌石室壁画五台山图中有‘大佛光之寺’”。于是,他与林徽因等人顺着这点零星的线索,走进五台山,真的找到了一座老松环绕的古朴寺院,斗拱坚固而简洁,屋檐深远而支出,正是佛光寺。
    • 首阳
    • 摘要: 如果要谈起欧洲的汉学,法国属实是一颗不容忽视的璀璨明星。从沙腕(Edouard Chavannes)开始,伯希和(Paul Pelliot)、马伯乐(Henri Maspero)葛兰言(Marcel Granet)……可谓相承不绝。在他们中间,中国人最熟悉的莫过于伯希和。以才华论,他几乎是东方历史研究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但也确实是一个争议颇大的人物。伯希和在西域的探险活动,更是如今的国际显学“敦煌学”诞生的直接诱因。
    • 任光宇
    • 摘要: "敦煌学"为国际显学,"敦煌遗书发现"是近代国际范围上的重要"学术发现",故其"真正发现人"暨"敦煌学起始"的学术史研究,尤其重要。本文在学界多年研究成果基础上,论证提出"叶裴联合发现说":有相互独立、互洽、加第三方的确凿证据链能够证明,凭借中国传统学术金石学的功夫技能,中国学者叶昌炽最早于1903年底对敦煌遗书年代做出了准确鉴定;裴景福于1906年初在兰州应叶氏之邀做出了相同结论的考证,并基本确定了藏经洞的封闭年代和原因;加伯希和1907年对裴氏鉴定记录抄录、借鉴形成的第三方证明——故叶、裴二人应一起确立为"敦煌遗书学术发现"的联合发现人和"敦煌学"的开山学人,由此"敦煌学"的起始时间也应由当今学界主流倾向认定的1909年提前至1903年。总结论述此一新说的多方面理由和意义。
    • 候杨方; 杨林(撰文/摄影)
    • 摘要: 在帕米尔高原最北端,有一条长约200公里、平均宽约20公里的巨型谷地——阿赖山谷,这里水草丰茂,不仅是中亚游牧人的天堂,也是古丝绸之路中沟通东西方最顺直、最便捷的一条通道。中国汉朝使臣张骞与大将李广利,外国探险家斯文·赫定、斯坦因伯希和、马达汉等,都是通过阿赖山谷,开创了具有影响力的外交军事或科考探险活动。不过至今很少有中国学者涉足这条线路,本文作者、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家侯杨方,极有可能是首次全面考察阿赖山谷的中国学者之一。
    • 过儿(文); 仲青(绘)
    • 摘要: 谁能想到,只因当年塞纳河畔的一见倾心,从此法国少了一位前途无量的青年画家,而千里之外的敦煌多了一位任劳任怨的守门人。那是1936年的秋天,塞纳河畔。信步闲逛的青年,随手打开了一个古朴的线装书盒——《伯希和敦煌石窟图录》。就在那一刻,他的命运突然转向。
    • 王喜亮
    • 摘要: 天主教在明末清初的入华,在中外历史上都是值得注意的大事。这一时期既是中国明清鼎革之际,同时也是欧洲近代史的开端,因此从全球视野来看,无论是治欧洲史还是中国史的学者,都可以从这段历史中获得一个相对参照系,从而更好地理解自身的历史处境。对明末清初天主教的研究,民国以来海内外学者已多有贡献,如陈垣、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费赖之(Louis Pfister,1833—1891)、德礼贤(Pasquale M.D’Elia,1890—1963)、方豪、陈纶绪(Albert Chan,1915—2005)等,无论是其个案研究或是书目提要,都为此领域提供了非常优秀的样本,至今仍是重要的参考文献。借助于前辈学者的共同努力,天主教在明末清初这段不为人所熟知的历史,才逐渐进入到今人的视域之中,从而对以往的历史思想脉络重新进行审视。
    • 丁斯甘
    • 摘要: 创刊于1890年、由法国和荷兰汉学家联袂主编的《通报》自创刊至20世纪上半叶始终保持了10%左右的版面用以发表西域史地研究的论文、书评和考察报告。通过梳理《通报》专题类栏目的文章,可以发现20世纪前半期法国西域史地研究在沙畹、伯希和的带领下进入以历史语言文字研究、历史研究为主的繁荣时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