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伤寒沙门菌

伤寒沙门菌

伤寒沙门菌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95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82798篇;相关期刊103种,包括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生物技术通讯、疾病监测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第二届传染病防控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论坛、中国科协第179次青年科学家论坛——传染病病原体变异和致病机制等;伤寒沙门菌的相关文献由711位作者贡献,包括黄新祥、徐顺高、阚飙等。

伤寒沙门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1 占比:0.27%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82798 占比:99.73%

总计:83022篇

伤寒沙门菌—发文趋势图

伤寒沙门菌

-研究学者

  • 黄新祥
  • 徐顺高
  • 阚飙
  • 生秀梅
  • 闫梅英
  • 张海方
  • 樊粉霞
  • 黄瑞
  • 许化溪
  • 焦新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靳梦彤; 李雪; 党娟娟; 李泽宇; 张盈; 黄新祥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Typhi,S.Typhi)中非编码RNA617(noncoding RNA617,ncRNA617)的分子特性,并研究其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采用Northern blot方法检测ncRNA617的表达,通过cDNA 5’末端快速扩增技术(5’-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5’RACE)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o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3’RT-PCR)实验分析ncRNA617可能的转录起始位点和终止位点;构建ncRNA617缺陷菌株、回补菌株和过表达菌株等相关菌株,通过生物膜形成实验,观察ncRNA617对伤寒沙门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并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分析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综合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ncRNA617和差异基因的结合区域,初步分析ncRNA617发挥调控作用的机制。结果显示,伤寒沙门菌确有ncRNA617的表达,长度约300 nt,其转录起始位点位于mig-14终止密码子下游967 nt处,终止位点位于t2681起始密码子上游2378~2560 nt处。与野生对照菌株相比,ncRNA617缺陷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增强(P<0.05),回补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恢复至野生菌株水平,过表达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有所下降(P<0.05)。qPCR结果表明,ncRNA617可负向调控多个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P<0.05)。经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发现,ncRNA617与差异基因有不同的结合区域。本研究结果提示,ncRNA617在伤寒沙门菌中存在,其长度约270~452 nt。ncRNA617可能通过靶向结合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下调基因表达,从而负向调控伤寒沙门菌生物膜的生成。
    • 殷红莲; 朱学存; 汤国宁; 普永冰; 刘艳
    • 摘要: 本文分离培养1例人工关节感染患者关节液标本病原菌。选用全自动细菌/分枝杆菌培养系统(BACT/ALERT)需氧、厌氧血培养瓶进行病原菌增菌培养,需氧、厌氧报告阳性再用血平板、麦康凯平板分离。采用形态学、Vitek2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血清学分型试验进行细菌鉴定。从关节液中检出了伤寒沙门菌,伤寒沙门菌可引起人工关节感染。对人工关节感染的治疗,在关节液和关节假体周围组织培养出细菌并获得药敏结果是治疗的关键。
    • 乔玉林
    • 摘要: 目的 研究腹泻患者肠道伤寒、副伤寒沙门菌血清分型及耐药性分析.方法 选取本院腹泻患者244例(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均取其新鲜粪便,进行菌株分离培养及血清学分型,比较不同年龄伤寒、副伤寒沙门菌血清分型,并分析其耐药性.结果 244例腹泻患者共检出伤寒、副伤寒沙门菌151株,其中伤寒沙门菌56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16株,乙型副伤寒沙门菌47株,丙型副伤寒沙门菌32株;且5~10岁年龄段患者较多,占比为25.17%;伤寒沙门菌对萘啶酸、链霉素、磺胺异恶唑耐药性为21.43%、12.50%、12.50%;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萘啶酸、环丙沙星、氯霉素、磺胺异恶唑耐药性为100.00%、56.25%、18.75%、18.75%;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对磺胺异恶唑、链霉素、四环素耐药性为21.28%、10.64%、10.64%;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对磺胺异恶唑耐药性为37.50%.结论 腹泻患者血清分型主要为伤寒沙门菌及乙型副伤寒沙门菌,且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性不同,临床可据此科学合理用药,提升治疗效果.
    • 徐国新; 朱晓珏; 王芳; 陈龙
    • 摘要: 目的:探究宿主整合因子(integration host factor,IHF)对伤寒沙门菌动力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选用IHF两个亚基HimA和HimD的基因缺失株(△himA-pBAD、△himD-pBAD),并构建相应回补株(himA-C、himD-C),进行细菌动力实验,观察himA和himD对伤寒沙门菌动力的影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比较野生株(WT-pBAD)与△himA-pBAD、野生株与△himD-pBAD中鞭毛相关基因flhD、fliA和fljB等mRNA表达差异,分析IHF对鞭毛基因的调控作用.结果:与WT-pBAD相比,△himA-pBAD和△himD-pBAD动力均明显减弱(P均<0.05),himA-C、himD-C动力则基本一致.与WT-pBAD相比,△himA-pBAD、△himD-pBAD中鞭毛相关基因flhD、fliA和fljB的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或<0.05).结论:IHF可能通过正向调节鞭毛相关基因flhD、fliA和fljB等转录,增强伤寒沙门菌的动力.
    • 乔玉林
    • 摘要: 目的研究腹泻患者肠道伤寒、副伤寒沙门菌血清分型及耐药性分析。方法选取本院腹泻患者244例(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均取其新鲜粪便,进行菌株分离培养及血清学分型,比较不同年龄伤寒、副伤寒沙门菌血清分型,并分析其耐药性。结果 244例腹泻患者共检出伤寒、副伤寒沙门菌151株,其中伤寒沙门菌56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16株,乙型副伤寒沙门菌47株,丙型副伤寒沙门菌32株;且5~10岁年龄段患者较多,占比为25.17%;伤寒沙门菌对萘啶酸、链霉素、磺胺异恶唑耐药性为21.43%、12.50%、12.50%;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萘啶酸、环丙沙星、氯霉素、磺胺异恶唑耐药性为100.00%、56.25%、18.75%、18.75%;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对磺胺异恶唑、链霉素、四环素耐药性为21.28%、10.64%、10.64%;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对磺胺异恶唑耐药性为37.50%。结论腹泻患者血清分型主要为伤寒沙门菌及乙型副伤寒沙门菌,且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性不同,临床可据此科学合理用药,提升治疗效果。
    • 杜浏学; 张礼仁; 刘家明; 张志宏; 刘志礼
    • 摘要: 目的探讨伤寒性脊柱炎误诊为胸椎结核的原因,总结伤寒性脊柱炎的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对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3月收治的1例临床误诊为胸椎结核的伤寒性脊柱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男性,年龄62岁,因反复低热伴背部疼痛入院。术前通过临床表现及MRI检查诊断为胸椎结核,术后对病灶组织进行细菌培养,结果显示此病例为伤寒沙门菌感染引起的伤寒性脊柱炎。结论伤寒性脊柱炎与胸椎结核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疾病,临床上通过仔细分析其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征综合诊断。对于无法确诊者,可通过手术或CT引导下穿刺获取病灶组织行细菌培养以明确诊断,从而避免误诊误治。
    • 尹芬芬; 杨帆帆; 谢中艺; 王雨柔; 黄新祥; 生秀梅; 张盈
    • 摘要: 为探究伤寒沙门菌对巨噬细胞凋亡及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TRAIL)信号通路的影响,对伤寒沙门菌感染THP-1细胞早期和后期提取细胞RNA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通过定量PCR(qPCR)技术检测凋亡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对RNA-seq结果进行验证,流式细胞术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THP-1细胞的凋亡和凋亡相关蛋白;加入TRAIL抗体结合TRAIL蛋白后,流式细胞术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感染早期THP-1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显示,伤寒沙门菌感染THP-1细胞后,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caspase-8、caspase-9在感染后期转录水平显著增加,Tnfsf10、Tnfrsf10b、Tnf、Fas在感染早期和后期转录均增加,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caspase-3、caspase-8、caspase-9蛋白活化增加,TRAIL、DR5蛋白表达增加;与PBS对照组相比,加入TRAIL抗体后caspase-3蛋白活化明显减弱,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综上,伤寒沙门菌通过部分激活TRAIL信号通路来诱导巨噬细胞凋亡.
    • 杜浏学; 张礼仁; 刘家明; 张志宏; 刘志礼
    • 摘要: 目的 探讨伤寒性脊柱炎误诊为胸椎结核的原因,总结伤寒性脊柱炎的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方法 对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3月收治的1例临床误诊为胸椎结核的伤寒性脊柱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男性,年龄62岁,因反复低热伴背部疼痛入院.术前通过临床表现及MRI检查诊断为胸椎结核,术后对病灶组织进行细菌培养,结果显示此病例为伤寒沙门菌感染引起的伤寒性脊柱炎.结论 伤寒性脊柱炎与胸椎结核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疾病,临床上通过仔细分析其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征综合诊断.对于无法确诊者,可通过手术或CT引导下穿刺获取病灶组织行细菌培养以明确诊断,从而避免误诊误治.
    • 尹芬芬; 谢中艺; 杨帆帆; 生秀梅; 黄新祥; 张盈
    • 摘要: 为探究不同培养条件对伤寒沙门菌Vi荚膜多糖表达的影响及Vi荚膜多糖对细菌在巨噬细胞内生存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将伤寒沙门菌在LB培养条件下给予不同应激或在不同培养基中培养,通过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 time RT-PCR)检测Vi荚膜多糖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Vi荚膜多糖的表达水平。将野生(wild type,WT)株和Vi荚膜多糖缺陷(ΔvexE)株分别感染巨噬细胞,观察其胞内生存能力。结果显示,加入氧应激、Mg^(2+)应激、抗菌肽应激后,tviA、tviB、vexE基因表达下调,加入酸应激和在SOB、LPM、M9培养基中培养后,tviA、tviB、vexE基因表达上调;除氧应激外,其余应激组流式细胞术结果与real time RTPCR结果一致。与WT株相比,ΔvexE株在巨噬细胞内生存能力明显下降。结果表明,酸应激及SOB、LPM、M9培养基促进了Vi荚膜多糖表达,Mg^(2+)应激、抗菌肽应激则抑制了Vi荚膜多糖表达,氧应激对Vi荚膜多糖表达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Vi荚膜多糖有利于伤寒沙门菌在巨噬细胞内生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