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传统文论

传统文论

传统文论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1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052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现代领导、学术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文学与形式”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年会等;传统文论的相关文献由113位作者贡献,包括任先大、党圣元、胡大雷等。

传统文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7 占比:3.6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052 占比:96.28%

总计:3170篇

传统文论—发文趋势图

传统文论

-研究学者

  • 任先大
  • 党圣元
  • 胡大雷
  • 古风
  • 林继中
  • 殷国明
  • 王海涛
  • CHEN Baozhi
  • 于茀
  • 付道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葛红兵
    • 摘要: 创意写作学科是因应创意经济时代的对创意人才的需要而产生的新型学科;创意写作学科同时也是因应传统写作学的现代性转型需要而产生的革命性学科。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也有很强的理论性。在实践领域,它面向包括写作等在内的创意产业提供核心原文本创作产品,是创意产业的基础组成部分,它还通过社区写作工坊等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实践走在理论的前面,理论要跟上。创意写作学需要以自己的视野重塑人们对写作活动、阅读活动、文本传播活动的认识,进而改写传统文论对“写作”的本体论看法。
    • 单啸洋
    • 摘要: 传统文化是历史长河中所留下的珍贵文化宝藏,新时代的文艺理论也需要从传统文论中汲取思想与发展方向,传统文论中的思想与价值观念等都极具参考价值。在发展新时代文艺理论时,要以传统文论为基础,以西方文论为参照来进行创新。只有将文艺理论的根基打牢,让其拥有独立性与民族性,才能在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中不断发展,从而让新时代文艺理论更具独特性。
    • 胡大雷
    • 摘要: 传统文论首先以"经""道"为境界导引,以此促发自身的生成,形成了独特的范畴体系、话语体系和文体谱系,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具有开放性,实现了某一时代的"当代化".其次,传统文论以"成一家之言"为精神境界,著书立说成为一代文论家的理论自觉和身份认定,是以"文章"从事"经国之大业"的最高层次.第三,传统文论以文学的博通古今为学术境界,把对文学的认识与判断奠基在文学史之上,认为文学与史学在精神上同构,文学具有立法垂宪的作用.第四,传统文论以构筑"文"的大一统为理想境界,从文体谱系、作家谱系等方面构成经、子、史、集融为一体的大"文统".第五,传统文论以"文"而化天下("王天下"),从而使中国古代"文"的含义呈现为由小到大的逻辑排列:文字、文辞、文章、文化.这是自古以来崇尚的"文道",也是传统文论的最高境界.
    • 刘飞
    • 摘要: 当代写作学与传统文论中的文章学分别是从创作本体和作品本体上表述的两个概念,但在所涉内容上二者又多有一致。传统的文章学理论对今天的写作学建构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写作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交叉性、实践性、历史性和当下性的品格。就其历史性来说,就是要是致力于写作学理论的古今贯通,以体现当代中国写作学科的民族特色。
    • 包增超
    • 摘要: 近些年的高考命题对学生理解分析能力要求逐年提升,学生离考纲的能力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我们应该加强对古代文学理论的探究,利用传统文论的一些核心概念或方法,来指导高中古诗教学.中国传统文论对文学功能的表达是“言志”与“缘情”两大学说.中国传统文论基本思维特征是讲究“神韵”,创作与鉴赏的直接方法为“妙悟”.中国古代文学审美的核心概念是“意象”以及由意象组成的“意境”.纵观传统文论,如能披沙沥金,灵活运用,不仅有益课堂教学,更能提升学生诗歌鉴赏分析能力,达成语文教学目标要求.
    • 贺根民
    • 摘要: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12月中国现代文论是传统文论现代转换的形态存在,本书从古代文论体系话语生产、文学概论的体系取向、中国文学史的体系意识三维度切入现代文论的体系世界。本书贴近现代文化生态,在中西融合的视野下展示现代文论的话语机制及其言说的体系特征,属意发掘现代文论体系话语的实践品格,它逐层解开现代文学领域诸多缠夹日久的学术难题,深远探究文论体系话语言说的基本规律。
    • 高楠
    • 摘要: 道与志是中国古代文论极具普遍性的两个范畴。道与志的关系中,深蕴着中国古代艺术论所凝练着的中国古代哲人、古代艺术家迥异于西方的智慧与对于艺术的生命体验。但受历史变化的作用,以及中国传统智慧的经验与体认性质作用,诗言志、志于道命题却逐渐走向抽象化,走向被悬置被淡化的路途。这是中国后来的诗乐状况总体上退化于秦汉唐宋的重要原因。在中国文学理论特色性研究的理论呼唤下,这两个范畴相互融通的巨大的特色合量,在研究中被激活。志见于物而通于道,道蓄于志而化于物,志言于诗又及于道,以及道、志、诗的融通互化,这在中国特色性艺术精神的思考中,成为有当下意义的重要话题。
    • 洪树华
    • 摘要: 传统文论是流传至今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华宝贵文化遗产。新时代的文艺理论既要从传统文论中汲取富有民族特色的理论话语,包括很有价值的范畴、概念及观念、思想,也要借鉴富有形象化的"意象批评"法。新时代的文艺理论建设,要在马列文艺思想指导下,以中国传统文论为本,把传统文论作为基本的理论资源;以西方文论为末,把西方文论作为参照。唯有如此,新时代文艺理论才具有坚实的根基,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才能褪掉西化的色彩。因而,在全球化的文艺理论语境中,中国文论具有独立品格,才不会丧失其应有的话语权。
    • 耿志; 寇鹏程
    • 摘要: 百年以来的'境界'说研究多将其作为一个静态的理论来考察,或以西学视角进行横向解剖,或以中学视角进行纵向比附,或中西互参,剔骨还父,析肉还母。三种阐释方法均需预先设定'境界'说的内涵,从而陷入了自我证明的逻辑困境中。这种困境根源于研究者的'阐释'方式与王国维的'建构'方式暨'境界'说的生成机制之间深刻的错位。《人间词话》的版本差异及相关成书过程清晰地昭示着这一理论的动态生成机制:'境界'说是以西方哲学、中国传统文论和王国维的生命体验为'养分',以其诗词创作经验和阅读体验为'母体',以诸多子概念及其内部的逻辑关系为'血肉'和'筋脉'的有机体系。'境界'说的研究,需要打破中西方理论成见,立足于王国维的创作经验和阅读体验。
    • 党圣元
    • 摘要: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的"视界融合"问题,既关涉到研究理念与价值取向,又关涉到学术方法论.在当前强调文化自信、文化自为,强调通过创造性阐释与创新性转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思想文化语境中,更是直接关系到中华传统文学与文论精神义脉的传承和创造性阐释与创新性转化.针对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需要反思的现象,我们应该进一步强化"视界融合"这一问题意识,在对中华传统文论精神义理进行体认、阐释时,要树立文化自信的意识,强化文化根脉的观念,秉持回到文化原点的学术方法与理念,具体而言就是要回到古代文论研究的学术史、文学史和价值论的语境,打破西方文论作为普适性的元理论问题的迷思,追求古代文论研究中古今之间"文化视界"的深度融合,重新梳理困扰了学界一个世纪之久的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紧张关系,疏浚古今文论之间文化根脉的传承与统序关系,而只有在此基础上,传统文论之于当代中国文论的资源价值才会不断地释放出来;只有真正具有自主性的文化视界,才能与其他文化视界形成真正具有创造性的深度融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