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以悲为美

以悲为美

以悲为美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9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音乐、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篇、专利文献15501篇;相关期刊85种,包括理论界、齐鲁学刊、求是学刊等; 以悲为美的相关文献由92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政家、叶荣、唐芳等。

以悲为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5 占比:0.61%

专利文献>

论文:15501 占比:99.39%

总计:15596篇

以悲为美—发文趋势图

以悲为美

-研究学者

  • 吴政家
  • 叶荣
  • 唐芳
  • 李涛
  • 洪艳
  • 王一涵
  • 王继萍
  • 祝中清
  • 袁济喜
  • 陈音璇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刘潇林; 郑茂平; 石欣宇
    • 摘要: 中国传统音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悲伤音乐"有着其独特的审美和教育价值.采用音乐审美范式和音乐福流体验后测任务,探索大学生聆听中国传统悲伤音乐实现"以悲为美"的心理机制,对于揭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尚悲"的美育效应具有重要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大学生欣赏中国传统音乐实现"以悲为美"的"乐享转换"受音乐喜好强度调节,基于喜好的主动聆听是构建音乐美育课程的核心指标;音乐训练可以调节悲伤音乐的审美判断、增强愉悦体验,通过必要的音乐训练提升音乐参与度是增强音乐美育效应的重要环节;熟悉度对音乐"以悲为美"的审美体验影响显著,非紧张性的"悲伤体验"可能是"忧患意识"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尚悲"上的间接反应,重复聆听非紧张性的悲伤音乐是推进音乐美育的有效策略之一.未来,悲伤音乐的审美价值和有效导赏不仅对提升高校美育效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更是推进新时代高校美育课程的重要途径之一.
    • 叶荣
    • 摘要: 郁达夫《故都的秋》自入选中学课本以来,解读的文章可谓多如牛毛。但据郁达夫之子郁飞回忆说,《故都的秋》为急就章,急就章凭何而成,就成为我们探究文本的一个重要切入口,笔者结合郁达夫的古诗文修养,对《故都的秋》的文本建构方式和独特的审美特点做了较为深入细致的探讨。
    • 陈音璇
    • 摘要: 晏几道《小山词》中有近一半的词作都与音乐相关,作为游离于北宋士大夫群体边缘的词人,他的音乐生活与音乐思想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本文试图通过对《小山词》的梳理,还原晏几道的音乐生活,探析其中蕴含的音乐美学思想.
    • 叶荣
    • 摘要: 郁达夫《故都的秋》自入选中学课本以来,解读的文章可谓多如牛毛.但据郁达夫之子郁飞回忆说,《故都的秋》为急就章,急就章凭何而成,就成为我们探究文本的一个重要切入口,笔者结合郁达夫的古诗文修养,对《故都的秋》的文本建构方式和独特的审美特点做了较为深入细致的探讨.
    • 祖诚慧玲
    • 摘要: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有韵文体,其中以音乐为描写对象的被称为音乐赋,这些赋既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又是宝贵的音乐史料.宋玉的《笛赋》和马融的《长笛赋》是描写笛的音乐赋.笛,身为一件传统民族乐器,它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通过分析《笛赋》《长笛赋》并结合相关材料,可探寻笛类乐器的古今音色与审美及两汉时期人们对待笛乐的审美情趣.
    • 陈音璇
    • 摘要: 晏几道《小山词》中有近一半的词作都与音乐相关,作为游离于北宋士大夫群体边缘的词人,他的音乐生活与音乐思想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本文试图通过对《小山词》的梳理,还原晏几道的音乐生活,探析其中蕴含的音乐美学思想.
    • 祝中清
    • 摘要: 《故都的秋》中,"悲凉"是一个关键词语,郁达夫在全文中以一连串的词语链强调"悲凉",有意把秋的悲凉作为美来系统欣赏,这种以悲为美的审美情趣,富有雅趣,极其独特,是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中很少有的,也是学生较难理解的.正因为如此,这是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提高学生审美品位的难以替代的教学资源.鉴于此,笔者的教学设计有意淡化了其他内容,紧紧围绕"品味悲凉之美"这条主线展开,以期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
    • 祝中清
    • 摘要: 《故都的秋》中,“悲凉”是一个关键词语,郁达夫在全文中以一连串的词语链强调“悲凉”,有意把秋的悲凉作为美来系统欣赏,这种以悲为美的审美情趣,富有雅趣,极其独特,是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中很少有的,也是学生较难理解的。正因为如此,这是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提高学生审美品位的难以替代的教学资源。鉴于此,笔者的教学设计有意淡化了其他内容,紧紧围绕“品味悲凉之美”这条主线展开,以期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
    • 杨陆海
    • 摘要: 《诉衷情》词调是在宋代较为流行的词调之一,通过对宋代《诉衷情》词作的定量、定性地统计分析,总结出《诉衷情》词多以抒发爱情主题和家国情怀为主,这与其三、四字句的集中分布的句法结构、灵动多样的过片形式,以及尾句多用情和景结章法特点密不可分.《诉衷情》词调的句法和章法特点以及此词的抒情主题令其在抒"怨"和抒"愤"的基础上具有了"典雅悲情"的审美感受.
    • 田明
    • 摘要: 在阅读日本文学作品时,无论是日本古代文学还是现代文学,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日本文学具有自身独特的创作风格,其中,“以悲为美”的日本文学思想尤为典型,几乎贯穿于日本文学发展的始终。“以悲为美”这一文学特征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特点之一,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这一特征也逐渐渗透到日本的文学作品中。本文针对日本文学中的“以悲为美”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剖析,通过从不同角度对其文学作品中的悲剧色彩进行解读,分析这一文学理念形成的原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学,更好地促进中日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