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仁德

仁德

仁德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31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4篇、相关期刊261种,包括思维与智慧、国际公关、学理论等; 仁德的相关文献由276位作者贡献,包括邰鹏峰、阿土、陈志宏等。

仁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4 占比:100.00%

总计:314篇

仁德—发文趋势图

仁德

-研究学者

  • 邰鹏峰
  • 阿土
  • 陈志宏
  • 伍海霞
  • 刘郁晖
  • 布封
  • 布封法
  • 张冰
  • 杨杰
  • 欧多恒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郑翠仙
    • 摘要: 孔子的思想是关于人道的智慧,孔子的美学亦是关于人文的美学。人文作为人道的显现,在孔子那里展开为礼乐,并建基于人性。由此,人文之美表现为礼乐之美以及人格之美。相较而言,礼乐之美重在文饰,人格之美重在仁德。孔子的美不仅内在地被仁德所充实,而且外在地被礼乐所文饰。可以说,美善合一就是孔子美学的基本特征。孔子之所以将美学融入人文之中,是为了让美绽放出人文的光辉。只要沐浴在人文的光辉之下,人就会感到身心的愉悦。由此,人成为了审美的人,世界成为了审美的世界。
    • 冯国军; 牛殿庆
    • 摘要: 电视剧《继父》等“家庭伦理剧”类剧目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中生长出来、产生一定轰动传播效应的大众传媒影视娱乐形式。这类题材的电视剧目,着眼于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文化意义,聚焦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内涵体现的“和”等核心内容。通过情节演绎“家”是建构社会自身“和谐”的根本所在,展示出“家庭”要树立榜样,讲究先人后己的“利他”主义,家要讲“爱”和责任;“家庭仁德”养成教育在于“见贤思齐”、“礼”的修养与“位”的坚守等操行细节。倡导在“家”平常心的养成,要有“正能量”的修养爱好,要把“家”看作温馨的港湾,要具备苦中有乐、乐在其中、不改其乐意识,并积极融合于新时代合理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道德精神的不断建构之中。
    • 阮忠
    • 摘要: 苏东坡《书传》的仁德思想,借助对申、韩、老、庄的批评,主张怀仁义且积学而成仁义;责韩愈治儒学论理不精,甚至有所背离,以维护儒学道术,可见东坡也是儒学道统的继承者;批俗儒对召公之言的误解,揭示召公之意,以申明孔儒之德。从而可以理解苏东坡在社会治理上提出的九字方略: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是他儒学思想在社会改革上的运用。
    • 聂磊
    • 摘要: 孔子观水,在于以水隐喻仁德,一方面展现了他对生生不息之仁体的追求与个体内在德性的推扩,另一方面展现了孔子“志于仁”的天下归仁的仁民情怀。老子观水,实则是以水喻道,一方面展现了他通过水之自性把握道体及其特性,另一方面展现了道之用在为政层面、修养层面和处世层面的运化。孔老观水之分殊,就其内在理路而言,分为两种进路:孔子见诸德行的德性进路与老子根植于“自然”的道性进路;两种维度:孔子的“有为”精进之维度与“无为”自性之维度。从观察维度的分殊而言:老子看到水的静态、无为、自然,水之不争;孔子看到水的动态、有为、精进,水之不息。从境界分殊而言:老子旨在复归于道,孔子旨在天下归仁。
    • 徐宏志
    • 摘要: 中国明德观念源远流长,在西周初年发生跃进的"德"的观念,在春秋末期又开始由"天德"向"仁德"嬗变.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回眸古人"惟仁为全德之名"的孜孜追求,当代如何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汇中形成新的明德话语体系,占领道德制高点,具有现实而长远的意义.
    • 王振东
    • 摘要: 补锅匠刘仁德"钉锅锢漏锅,钉搪瓷盆子补漏锅——"每到一村,肩挑火炉风箱的补锅匠刘仁德就用这别具一格的吆喝声招揽生意,底气足,嗓门大,加上扁担上挂的铜铁片串敲出当啷、当啷的声音,立时把小孩子们吸引过来。那年头,乡下人烧柴火做饭,用的全是铁锅。久了,锅底会结一层厚厚的炭垢、锈垢,与锅铲勺子经常摩擦的部位渐渐变薄,最终磨出个洞、裂出道缝来。就这也舍不得扔,等游乡揽活儿的补锅匠来了,补补再用。还有搪瓷盆子,时间一长,底和帮的结合部会因磨损氧化漏水,补一补,又用几年。
    • 摘要: 《论语》雍也篇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译文】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他会不会跟着跳下去呢?"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设法救人,但不可自己也陷入井中;可以受骗前往,但不可能被迷惑而跳入井中。"
    • 摘要: 《论语》里仁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评析】在这里,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
    • 摘要: 《论语》里仁篇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
    • 摘要: 《论语》雍也篇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译文】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聪明,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称得上是聪明了。”樊迟又问怎样才叫有仁德,孔子说:“有仁德的人先付出艰苦的努力,然后有所收获,这可以说是仁德。”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