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身自由

人身自由

人身自由的相关文献在1954年到2022年内共计628篇,主要集中在法律、中国政治、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26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4188篇;相关期刊412种,包括法学、法制博览、法制与社会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新中国法治建设与法学发展60年理论研讨会、中国宪法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等;人身自由的相关文献由591位作者贡献,包括朱成玉、余显斌、周伟等。

人身自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26 占比:1.40%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4188 占比:98.60%

总计:44816篇

人身自由—发文趋势图

人身自由

-研究学者

  • 朱成玉
  • 余显斌
  • 周伟
  • 张小雷
  • 胡巧丽
  • 陈绍辉
  • 丁世界
  • 丛生
  • 乐绍光
  • 侯兆晓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勇
    • 摘要: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奴隶制和封建农奴制曾经广泛地存在于世界各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非常黑暗的一页。大多数学者认为,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是随着奴隶制解体之后逐步产生的,封建农奴制(或封建领主制)曾在人类历史上沿袭了千年之久。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农奴制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桎梏,它对劳动者人身自由的禁锢,对劳动者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的剥夺以及对劳动者人性尊严压制的本质充分暴露出来,从而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废除奴隶制或封建农奴制的运动。
    • 黄少虎
    • 摘要: 将教室分割成两个区域,前面是学生的课堂,后面是班主任的办公区域,这种做法就是班主任“入班办公”。这样做,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一些人认为班主任“入班办公”可以让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密切,学习更高效,班级秩序可以得到改善,各种偶发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当然,也有一些人反对这种管理模式,认为班主任“入班办公”虽然打着班级管理的旗号,但实际上已然失去了管理的意义,班主任“入班办公”不仅限制了班主任的人身自由,也在无形中增添了学生的压力,让课堂气氛变得沉闷。本期话题聚焦“班主任‘入班办公’”,谈谈您对班主任“入班办公”的看法。
    • 张玲玲
    • 摘要: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宪法解释权是独断性的还是兼容性的?通过对涉及宪法三个重点条款的民事判决书进行类型化分析可以看出,法院在对宪法条款的适用过程中存在着解释,尽管尚显不足,但法院的适用性解释实践无疑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宪法解释权并未完全排斥司法机关在司法过程中的宪法解释权。我国宪法解释制度应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性宪法解释与法院的司法适用性宪法解释共同构成:《宪法》第67条第1款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之规定确立的是立法性宪法解释,《宪法》第131条关于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规定则蕴含着司法适用性宪法解释,由此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解释“双层结构”。立法性宪法解释具有最高效力与最终权威,而司法适用性宪法解释从属于立法性宪法解释,并接受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合宪性审查之监督。
    • 王兴业
    • 摘要: 夏衍创作《包身工》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当中,为了反映当时基层工人的生活,夏衍亲自到当时的东洋纱场进行采访调查,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夏衍所写的包身工所在的工厂,是日本资本家在中国开设的、具有高度侵略性和剥夺性的工厂。相对于普通的工人而言,包身工最大的特点就是缺乏人身自由,而由于长期缺乏人身自由,包身工对自己的人格也逐渐忽视,个人尊严的缺失,又反过来让他们在工作当中更多的缺乏自主性。这样的一个群体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在当时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 李兰香
    • 摘要: 限制出境是指有关国家机关通过一定的方式禁止或者限制特定自然人离境的行为.从迁徙自由的视角对限制出境的现行法律规范进行梳理,发现限制出境与出境自由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对限制出境的限制应与宪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相符合.要寻求限制出境冲突之破解路径,应当做到:(一)将迁徙自由权重新写入宪法,在《宪法》中重新确认迁徙自由权,规范对限制出境的限制;(二)明确限制出境之限制原则,对我国当前关于限制出境的各种类的法律规范逐步进行整理、修订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则"的要求.按照比例原则,在失信惩戒制度中设置梯度性措施,将限制出境作为"底线";(三)规范限制出境的执行程序,既确保公权力在法律程序的框架内规范运行,又能有效保障当事人的出境权.
    • 尹力
    • 摘要: 民法典将人身关系置于财产关系之前,这一变化与人格权独立成编相呼应,一改此前大陆法系“重物轻人”的传统,把人格尊严作为民法典的核心概念,形成了以“人”为逻辑起点的“人”-“物”-“权利”三者相互关联的体系,并遵循平等、保护个体权利和自由等基本原则。无论在学校教育还是在家庭教育中,受教育者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接受教育的公民。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有义务在保障受教育者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的基础上,保障其接受安全、公平、可选择和高质量的教育。
    • 甘若雯
    • 摘要: 强制隔离作为我国的一项行政强制措施,往往是行政机关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类措施,一般运用于强制戒毒、精神病人强制医疗、传染病强制措施中。在重大疫情防控中,强制隔离措施在阻断病毒传播,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对象就是重大疫情防控中的强制隔离措施,旨在通过对重大疫情防控中强制隔离措施的具体分析来丰富我国社会治理,实现紧急状态下法益衡平理论的相关实践,同时反思强制隔离措施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并由此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
    • 王晓君; 董好朋
    •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了加强对疫情的防控,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采取了相应的强制隔离措施,以防止病毒的扩散,强制隔离是对隔离对象人身自由的全部或部分限制,隔离过程中应避免执行不当而侵犯隔离对象的合法权益.在依法治国的语境下,通过理论层面、立法层面、执行层面对重大疫情期间采取强制隔离措施的正当性进行分析,探讨其正当性依据及限度,以期实现强制隔离与有效抗疫以及公民合法权益维护间的平衡,更好地保障公民的基本民事权利,维护公共健康与国家安全,实现良法善治.
    • 罗文浩
    • 摘要: 那一年还不懂什么是沉湎青春期的我们有着肆无忌惮的叛逆。我也不例外。我的叛逆在于我想要亲自选择我的未来,仅此而已。仿佛十六岁起,父母便不把我当成一个小孩,但凡和我命运相关的事都任由我做主。原来小学初中九年的努力学习换来的不止是一所市重点高中入学资格,还换来了人生最叛逆阶段的人身自由决策权。但那时的我,仍然相当不成熟。
    • 王立群
    • 摘要: 元丰三年,苏轼四十三岁,这一年他被贬至黄州。初到黄州,人身自由受限,“乌台诗案”的阴影还在,加上贫病交加,竟然有了他要死了甚至已经死了的传言。世事难料,人生多舛(chuan),他“心衰面改瘦峥嵘”,他自言“世事一场大梦”,他自感“人间日似年”,心如死水的感觉不断涌来。但是,苏轼就是苏轼,他有他的疗伤法,既然深陷泥淖不能自拔,那就将泥淖中的日子过好,而且要过得更好,谁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休将白发唱黄鸡。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眼前不只有生活的苟且,还有诗和实在的生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