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类尊严

人类尊严

人类尊严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14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伦理学(道德哲学)、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4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572篇;相关期刊134种,包括法音、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法制与社会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第三届学术年会、第四届北京人权论坛等;人类尊严的相关文献由153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梓源、周匡果、夏永红等。

人类尊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4 占比:3.87%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3572 占比:96.05%

总计:3719篇

人类尊严—发文趋势图

人类尊严

-研究学者

  • 吴梓源
  • 周匡果
  • 夏永红
  • 李建会
  • 王一鸣
  • 王向
  • 王开岭
  • 王荣林
  • 赵朴初
  • 顾明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景谱; 谢添翼; 梁梦龙
    • 摘要: “科技人文融合与共生”学术研讨会于2021年10月10日在长沙理工大学隆重召开。与会代表围绕大会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特别是科技人文与新文科、人类增强技术论争的人文启示、大科学装置、绿色发展、青蒿素之争及其伦理启示、后奇点时代的人工智能和人类尊严、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机器翻译语义计算难题、技术风险的建构与治理价值、“共智主义”对“共产主义”的概念重塑等问题,形成了新文科建设、科技伦理、科学技术史、马克思主义等多维研究视角,对全面、准确把握科技与人文融合发展的要义与理路,弥合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野,促进科技与人文协同发展、融合创新具有重要的学理贡献和现实意义。
    • 姚万勤
    • 摘要: 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前景广阔,具有广泛造福人类的功能和价值。该技术随着蛋白Cas9的发现而日渐成熟,然而该技术的全面应用时机并不成熟,且缺乏必要的伦理审查也会进一步造成难以预见的危害,进而可能侵犯人类至高无上的尊严,并造成扰乱代际正义等严重后果的风险。深究根源,导致出现这种困境与中国尚未有专门的立法、尚未建立完善的制度以及缺乏必要的公众参与等因素休戚相关。因此,中国作为掌握基因编辑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不仅需要制定专门法律进一步明确基因编辑技术应用的伦理审查,而且在具体制度上,有必要建立统一的伦理审查委员会,对科学家的科技伦理进行定期审查。此外,还需要吸纳社会公众参与其中,从而增加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加大对科学领域伦理的社会监督力度。如此,才能有效控制和治理科技应用的伦理风险,才能将技术风险真正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 吴梓源
    • 摘要: 基因技术的不断推进唤醒了人们对基因权利的深切需求,但当下“个体—国家”模式的国际人权法以及相对僵化的人权结构很难应对这场基因医学实践.原因在于基因遗传信息不仅具有个体识别性,还具有家庭延续性、群体关联性以及预测未来风险的能力,多元的基因利益塑造了基因权利的个体与共同体、此在与未来的多重维度.在生命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这些维度间的紧张关系愈演愈烈,个体基因的批露会引发群体的污名化,基因编辑和人类克隆也容易贬损人类尊严甚至影响整个人类共同体的命运.为更好地应对这场基因实践,需要全面考虑基因信息在持有、流通、分配过程中的个体和共同体维度,从权利个体化走向权利共同体,从新自由权利伦理走向社群主义伦理,建构“共同体—国家”的基因权利立法模式,并将维护人类尊严作为立法的顶层设计,以此建立一个融贯的法律结构,从而实现基因个体、基因共同体的此在利益与未来利益的平衡.
    • 刘静
    • 摘要: 一、基因技术的滥用与尊严问题的重提。基因编辑技术对自然人类的改变,使尊严理论面临滥用和无用的技术诘问,构成了对人类尊严的巨大挑战。对基因编辑技术的担忧,首先来自对技术风险的惧怕,但对安全性和不确定性后果的担忧,并没有完全摆脱功利主义或结果主义的思维方式,在本质上属于技术问题。在道德哲学理论中,对基因编辑问题形成了“尊严反对论”和“尊严自主论”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
    • 唐钧
    • 摘要: 世卫组织在关于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定义中特别强调,让老年人享有"最大可能的独立、自主、参与、个人充实和人类尊严"。世卫组织呼吁世界各国关注照护机构中老年人的脆弱性,强调国家应采取跨部门、跨领域的行动,以防止可能发生的对老人的歧视和虐待。国际视野中的机构服务,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中。在当代社会,机构服务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从封闭的"医院模式"或"治疗模式"向开放的"社会模式"或"关怀模式"转变。
    • 吴兴华
    • 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智能技术在带给人类福祉的同时,也对人的尊严发起了挑战。在生产生活中,人工智能不仅取代人的物质身体,还控制着人的精神世界。尽管如此,这种挑战并非来自智能技术的挑战。人工智能的技术本性决定了挑战是来自技术背后的人,所以人工智能挑战人的尊严的实质是人类对自我的挑战。因此,人工智能时代要守住人的尊严,就只能回归到人类自身,逐步提升和完善自我道德。唯有如此,人类才能在应用人工智能时不失自我尊严。
    • 蔡辉森
    • 摘要: 2015年5月,OECD发布了《全球胜任力:为了一个更加包容的社会》(Global Competency foran inclusive world)报告,此后“全球胜任力”一词引起国内教育界的极大关注。2018年,PISA测试中引入全球胜任力,更是引发了政界的关注和学界、教育界的热烈讨论。OECD为全球胜任力做出如下定义:“能够从多个角度批判性地分析全球和跨文化议题,能够理解差异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观念、判断以及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并且能够在共同尊重人类尊严的基础上与不同背景的他人进行开放、相宜和有效的互动。”
    • 贾程秀男
    • 摘要: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对世界和平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桿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 高亚洲
    • 摘要: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中国南京开始对我同胞实施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三十多万人惨遭杀戮。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灭绝人性的法西斯暴行。这一公然违反国际法的残暴行径,铁证如山,早有历史结论和法律定论。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公祭活动,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